中考总复习——常见修辞方法

 

考点透视

《新课程标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知识讲解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五、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高清课堂——中考语文逐题突破系列修辞篇ppt3-20】

常用修辞方法易考点分析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没有“像”“如”),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

2.“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暗喻)(本体:潮声。喻体:鼾声。)

3.“我知道,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体:没有直接写出来,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喻体: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

1.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马”。)

2.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现在”。)

2.她长得像他姐姐。(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3.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较。)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二、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而拟人是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比较。主要看一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则是比喻。

以下是拟人: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温柔”是形容词,无喻体。)

2.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动词,无喻体。)

稍作改变,即为比喻:

1.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2.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样,可用部分指代整体,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如用“黄毛”指代“黄头发的人”;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如用“烽烟”指代“战争”;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如用“千万个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敌人比做“毒蛇猛兽”。)

3.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把隔阂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来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指现大洋,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无法改成把钱比做“袁世凯”。)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无法改成将“财产”比做“一针一线”。)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书”,无法改将“史书”化做“汗青”。)

4.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无法将“好人”比做“雷峰”。)

5.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无法将“少先队员”比做“红领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用“龙井”代替“茶”,无法将“茶”比做“龙井”。)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

对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偶的例子有: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下例句既是对比,又是对偶: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五、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

篇幅原因只展示部分内容,领取完整版请加微信:13353111130

中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