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一)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顺叙又称直叙或正叙。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我与地坛》(节选),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二)倒叙

1.倒叙的定义

在修辞学上,原本应该顺着这么说,但为了某种需要,却故意将其倒过来说,称为倒装。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就远比顺着文法规律而描述的“瞧去,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鲜活太多了。写文章也是这样,叙述一件事情,原本是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顺序来进行,但有时为了补救顺序的“平铺”之弊,或为了凸显、强调那有特殊意义的结果,或为了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趣,故意将“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亦即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这就是所谓的倒叙。

倒叙就是这样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倒叙在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又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侦探小说常常运用这种“局部倒叙”的技巧。一个案件要先有犯罪的人、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方法、以及实施的步骤。而侦探小说一开始就写犯罪的结果,从罪案的发生来看,侦探小说是倒叙,而且显而易见的,作者的布局也的确想倒过来写,但问题是他不能以凶手的眼睛建立视点,要以警察查获侦探的眼睛建立视点,因此就侦办的过程看,一定得先看见了尸体,再去查死者的姓名,清查死者的人事关系,进而假设涉嫌的人,再一步一步水落石出,最后将凶嫌逮捕。因此,运用倒叙写作时,要从内容的表达需要出发,不要盲目地将内容颠来倒去,致使层次不清。若读者觉得它违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倒叙时要交代清楚倒叙部分的起止点,从“倒”到“顺”的界线要分明,过渡时的衔接要自然巧妙,且前后要能互相照应,否则文章的气脉就难以连贯,线索就不清晰。这种“局部倒叙”的技巧,对同学而言,是必要且值得推荐的。它不仅可以补救大家写记叙文时“平铺”之弊,更能使文章内容起伏有致,富于变化。大体来说,同学们是喜欢读、写这种倒叙文章的,因为“好奇”乃人类之天性,这类文章能激起人类追根溯源之欲望。如,《一个心灵美的人》这篇文章将“结果”提到文章的前面写,再逐步交代事情的起因、发生和发展。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显得十分自然,仅仅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再者,前后照应也恰到好处——“我望着她那身土里土气的红衣服,那两条土里土气的小辫子……说不出话来。”由于衔接过渡、前后照应自然、恰当,文章就显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而且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2.倒叙的类型

倒叙有两大类,一种是将整件事倒过来写。如,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这样的:村庄外头正上演着一出野台戏,看着看着,忽然王大娘推了李大嫂一把说:“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完全沉浸在剧情中的李大嫂倏忽间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怎么不见了?”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跑到戏台前的呀!继而一想,方才跑过南瓜田时,曾被瓜藤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急忙跑回瓜田里找孩子。找来找去,却找不到孩子,只找到一个枕头。李大嫂急得都快哭出来了,只好顺着原路找回去。好不容易回到家,开门一看,孩子好端端的在床上正香甜地睡着。原来是李大嫂正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知道有野台戏要上演,她好久不曾看戏了,太兴奋了,抱着孩子就往外跑,没想到快中有错,抱起的是枕头,跑到瓜田被瓜藤绊倒时,一方面因为视线不良,一方面也急着要赶路,才又出了差错。这个故事就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才会有趣。

另一种倒叙的写法,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精彩的片断提到前边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这种倒叙的写法大抵可分成三种类形。

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造成悬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如《永不忘记》。在《永不忘记》一文中采用把情节的结局放在开头叙述,然后再叙述情节的发生、发展的叙述方法。这是最典型的倒叙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她语带感情,几致哽咽”)写潘老师和王翔的父亲、妹妹到车站送王翔上大学,王翔送给潘老师一幅自画像。无限的深情都凝结在一幅画着一个卖冰糕的孩子,写着“永不忘记,谢谢老师”的铅笔画上。画有什么含义?永不忘记什么呢?这种先叙事情结局的手法既曲折、引人入胜地点了题;又制造出悬念,引起读者急切地关注。这里又借人物对话交代画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个难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学全靠潘老师的帮助。自然地引起倒叙。

一种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紧张的片断截取下来,写在前面,用以震动和吸引读者,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还有一种是先写当前的情况,再回忆过去的情况,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写眼前一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形成倒叙。这都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造成悬念,以期引人入胜。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修鞋姑娘》。

这各种不同的倒叙,其实只能称之为“局部倒叙”,因为在“倒叙”的部分叙完以后,多半要回到主流,继续顺叙下去,但它却是使文势变化的方法之一。

(三)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电影《末代皇帝》及《阿甘正传》,皆是用插叙的手法拍摄的。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挖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插叙灵活多样、表现力强,它可以使主题开掘得更深刻、情节展开得更充分、内容表达得更充实、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而且在结构上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一泻无余,使行文有波澜、多变化。

(四)补叙

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一般并不发生于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叙述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它在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冈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代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补叙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补叙的例子。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插叙,那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这种插叙有人称为逆叙。

(五)各类的区别

一般叙事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要素。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就是记叙文中最常用的四种方法,它们是有区别的。我们先假设正常的时间顺序为A-B-C,以它为参照标准来分析这四种记叙方法的区别。

顺叙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完全忠于事情的实际。如,阿累的《一面》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他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作者从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写起,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先生的书、欲买书又怕贵、鲁迅先生送书、直到“走出书店的门”,这半个钟头内发生的事,作者如实记下来了,并且与实际情况一致。这就是顺叙,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忠于实际的写法。

顺叙的写法由于与事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操作,读者读起来也易于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不过运用顺叙的记叙方法要注意有详有略,不可流水账似的平均使用笔墨。不然,作文就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了。

倒叙与顺叙恰好相反,它的模式是C-A-B。也就是说,倒叙先把结果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一般新闻类作品或回忆性文章多采用这种写法。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第1、2句)即交代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后面的主体部分才分别从我中路、西路、东路“三路大军”详细介绍了战役的具体进展情况并作了事实分析。又如《猫》,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可见,这就是倒叙了。

顺叙与插叙是一个范畴的,都是中心叙事,它们是构成一个叙事的。而补叙与插叙属于另外一个范畴,它们是补充或扩展一个叙事的。例如,“今天傍晚(时间),我家的狗被自行车撞死了,我(人物)很伤心(事件)。”顺叙,简单来说就是记“流水账”,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从头到尾说出来,而“我今天很伤心,因为傍晚时候我家的狗被自行车撞死了”。倒叙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先把故事的结果,或造成的影响,或事件中最突出的部分放置在开头。插叙就是插入与中心事件之外的相关情节,如一些回忆或典故等,如在该例中“狗被撞,很伤心”这个基本事件中插入买狗或养狗的情节,又或别人的狗被撞等,这一部分的叙事方式就属于插叙。

而补叙是补充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说明与交待。如在本例中,补充自己忘了关门让狗跑了出来,或最后把骑自行车的人打了一顿等,就属于补叙的范畴,它的作用是使得文章的情节更完整或逻辑更缜密。

顺叙和倒叙的差别是一眼便能看出来的,但插叙与补叙的区分则比较困难,其根本的区别在于:

在事件组成上,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从在文章位置上看,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六)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问案

一位县太爷升堂问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伤害。县官问丈夫:“为什么要打太太?”“因为她毁坏了我的全部家当。”“哦!有这么严重?你的家当有哪些?”“就是一枚鸡蛋。”县官接着问这位妻子:“你为什么要摔破那个鸡蛋?”“因为丈夫要娶小老婆。”“鸡蛋和娶小老婆有什么关系?”“因为丈夫说一枚鸡蛋可以发家,蛋可以孵出鸡,鸡再生蛋,蛋再孵出鸡……等养了一群鸡后,就卖鸡养猪,猪养大了生小猪,等养了一群猪后,再卖猪养牛……然后再卖牛买田造屋,那时就成了富翁。而富翁不能只有一个太太,我一听,气往上冲,就摔了那枝鸡蛋,然后丈夫就打我了。”

佳篇品读

春节前,我和妈妈到外婆家,只见外婆在厨房灶台上拨弄什么,外婆看见我们来了,忙问妈妈:“这电磁炉怎么用?”原来外婆家买了台“美的”牌的电磁炉。妈妈说:“用电磁炉时,放好锅后,插上电源,煮食物时,你觉得要大火炒,就按大火键,你觉得要小火,就按小火键。要注意不要堵塞灶上的吸气口和排气口。”

我好奇地问:“这炉怎么没有火呢?”妈妈说:“这电磁炉是通过电流作用产生热量的。”妈妈蒸煮一只鸡蛋教外婆用。外婆边看边对我说:“以前用过的很多炉灶都是明火,这没有明火的炉灶,我也觉得很特别。”

接着,外婆就介绍起她家灶台的历史:“在你妈妈像你一样大的时候,我们烧的是柴灶,灶占有一张桌子大小,房子有多高,烟囱就有多高。用柴烧火,有时候烧锯粉、木工的下脚料,火力大小不均匀,烟很多,煮饭容易烧糊。后来,你妈妈在煤炭公司工作,我们开始使用煤灶烧水煮饭,可家里电器容易生锈。十年前,改用液化气,现在用电磁炉了。”

“来吃蛋了。”外婆才说完,妈妈就煮好了。我们品尝妈妈端上来的鸡蛋,真是感受到一“灶”胜过一“灶”呀。煮饭只要按几个开关,又没有烟,也不会腐蚀家电,还不用让人一直守在灶台边。这灶真是集中了以前各种灶的优点:快速、干净、方便、安全。

——节选自黄亦镇《炉灶的变迁》

点评

《问案》这件事情的前后顺序是:(1)丈夫提出了“一枚鸡蛋兴家计划”。(2)丈夫说发财后要娶妾。(3)妻子怒摔鸡蛋。(4)丈夫打伤妻子。(5)妻子告状。(6)法官问案。但说故事的人完全把顺序倒转了过来,也由于首尾变化,前后易位,使其情节能先声夺人,结构得以开合自如,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亦能启发读者思索,激起追根溯源的兴趣,使文章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完全把首尾倒转过来的文章并不多见。

《炉灶的变迁》巧妙地通过对话叙述了灶台的变迁,让人感受到厨房的变化,客观地说明了社会的发展。通过以上介绍,“快速、干净、方便、安全”的总结语有根有据。在写作过程,穿插“外婆就介绍起她家灶台的历史”,介绍外婆家灶的历史。写完又接着叙述刚买来的灶的特点,通过对比,总结出新买了的灶的优点,显得有根有据。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运用插叙写作时,一是要符合文章的需要,亦即要根据所刻画的人物、所开展的情节、所表现的主题之需要,很自然贴切地插在关键处,不能单纯为追求形式的变化而到处乱插。二是所插叙的内容应与主要情节或中心思想有关。三是插叙的起止要交代清楚、承转要自然缜密,使读者能很清楚地分辨插叙的内容与情节的主干。四是插叙内容不管如何精彩,毕竟不是主要情节,切不可任意铺饰、尽力渲染,以致喧宾夺主,淹没主题。

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穿插回访之叙述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