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构成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时兼备的情况很少。很多事物外在很美好,但内在本质很丑恶;同时,有些事物外在虽然很丑陋,但内在本质很美好。我们评价一个事物,一个永不更改的标尺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本质的美丑为其定性。外表再美好,内在本质是丑陋的,最终只能定性为丑陋;外表再丑陋,内在本质是美好的,最终亦定性为美好。外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丑;外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会使人、物的内在形象更美,这就是抑扬褒贬法的使用原理。

(一)抑扬褒贬法类型

抑扬褒贬法有先后式和同步式两种呈现方式,四种具体类型。

1.先后式

先后式又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形式。

(1)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损,后赞扬。抑是虚,扬是实,作者实际对笔下人物持赞美、褒扬态度。这里的“抑”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为上;“扬”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表面之丑与本质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丑反衬内在之美,人物的高尚形象便跃然纸上。如:

一日黄昏,我倚着阳台远眺,无意瞥见了角落里的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歪歪斜斜,怪模怪样。绿色的掌面,皱皱巴巴,黑刺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养这样丑陋粗鄙而可怕的东西!

因为期末考试忙,再次光顾阳台,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午后。没想到的两种景象同时撞进我的瞳孔:那些以前精致式样的花,全都变成了褐色的枯枝,而角落里的仙人掌却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碧绿水嫩的叶片高擎着一片金光,那是难得一遇的昙花:金黄的色泽,十二片花瓣一如流光溢彩的绸缎,柔软的花穗,如精心编制的流苏般,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谁能想到,昔日的丑小鸭,竟能涅槃羽化,开出如此美丽的花来!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就是先赞美,后贬损。扬是虚,抑是实,作者实际对人物持贬损、批判态度。这里的扬集中在人物外表、表面行为上;抑集中在人物的本质心理、品质、情感、精神境界上。表面之美与本质之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在之美反衬内在之丑,人物的丑陋形象便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凸显。如:

这时候,一个二十二三岁的靓丽女孩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窈窕的身材,优美的曲线,摇曳着一袭乳白色的长裙,举手投足间透着三分雍容,七分典雅,每向前一步都显得那样楚楚动人。一头金发,勾勒出一张光彩照人的脸。细腻、光洁、白皙的皮肤,洋溢着无法言语的青春与活力。一双大眼睛,于顾盼之间,明眸善睐,似秋水,如月华。一时间,喧闹的候车大厅变得安静下来。她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凝聚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在人们艳羡的眼神中,寻了一个干净无人的座椅,将行李箱放到上面,紧挨着提箱款款落座,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份报纸、一袋瓜子,打发等车的时光。她读得那样忘我,吃得那样优雅。报纸一页页翻翻过,两只纤细的手指不停地将吃完的瓜子皮弹出,宛如天女散花,不到二十分钟,她面前的地上,已“画出”了一个大大的“扇面”。

先后式抑扬褒贬法,抑扬总是一先一后出现。无论是先贬后褒,还是先褒后贬,都是假意在前,真意在后——作者先虚晃一枪,以假意将读者引入反向思维,诱入迷阵,然后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渐渐醒悟,最终恍然大悟,明白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欲擒故纵。

2.同步式

同步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抑写扬,另一种是以扬写抑。

(1)以抑写扬。与“以扬写抑”正相反,从字面和语气上看,作者始终是在批判、指责笔下人或物,稍一思考,实际是在赞美笔下人、物。作者以表面之丑,反衬本质之美,人或物的美好形象便会显得更加突出。如:

爸爸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马上要月考了,你还没把心收回,是不是骨头又痒痒了?”

我没有说话,心里带着些许恨意,却又惴惴不安,前段时间父亲给我做的“竹笋炒肉”的余香似乎还在!

晚上,回到店里,吃了晚饭,我要背起重重的书包去宿舍——那是一段很远的黑暗的崎岖的路,路上还有我最怕的狗。我磨磨蹭蹭地收拾好东西,心里很害怕,真希望父亲能送我,可是……我又闻到了那股余香,算了,还是不开口吧,免得自找没趣。

“我送你去宿舍吧!”一道雄浑的男中音响起。

哦,是爸爸?我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

我生怕他后悔,赶紧背起书包,可是刚跨出一步就觉得肩上一轻,“我来背吧。”还是那个声音,只是略显低沉。

“咳!关于早上的那个事哈,我嗓门确实大了点儿,吼着你了!”

爸爸性格孤傲而倔犟,我从没有见过他向任何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怎么这次……我的心里又一次激动着,泪眼朦胧中,前方一个单薄而又伟岸的身躯正背着我的书包大踏步地前进。模糊而又真切,那一瞬间,这个身影已成为一个镜头定格在我的脑海。

(2)以扬写抑。就是看是扬,实为抑——从字面上和作者表达语气、用词的感情色彩上看,作者都是在赞扬笔下人或事物,细细一品,实际是在贬损笔下人、物。字面上的“扬”是假,本质上的抑才是作者表达的真实目的。以表象之美,反衬本质之丑,人或物的丑陋形象更突出。如:

他最突出的品质,是节俭。妈妈过生日,原本打算给妈妈买一束鲜花,到了花店一看,最少的最便宜的一束也要三十多元,于是最终捧到妈妈手上的,变成了一支康乃馨。汶川地震的时候,班里同学都捐钱,就连家里最困难的同学也捐出了二十几元。那天,他是最后一个捐的,从兜里好不容易掏出了一张五元钱的纸币,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塞回了兜里,换成了一枚一元面值的硬币。

同步式抑扬褒贬法,抑和扬同时呈现,一个为表,一个为里,写“表”同时表现“里”,这一点和先后式完全不同。同时,同步式抑扬褒贬法,表为虚,里为实——表里不一,作者真正的表达目的为里。以“表”之丑,反衬本质之美,突出正面形象,或以“表”之美反衬本质之丑,突出反面形象。

(二)文章显特色

运用抑扬褒贬法恰如摄影师用光线的反差增强图像的立体感,文章是用语言的反差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因此抑扬又如“褒贬”“擒纵”,关键是根据文章需要决定孰先孰后。如我们可极尽渲染之能事写一个人的贪生怕死、背信弃义,使读者恨之入骨,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再把他的苦衷揭示出来,如为了“曲线救国”他才如此忍辱负重等等,那么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抑扬褒贬法两方面应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让读者即使在只言片语中也能会心一笑,“转”要自然,且“转向”唯一。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让文章跌宕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变色龙》《项链》《促织》等,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的文章,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波折。这既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逐步深入的,同时也通过对反面的否定而增强了对正面的肯定的表达效果,从而使正面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抑扬褒贬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一扬一抑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悬念迭出,扣人心弦。运用“抑扬”方法,目的在于“扬”的可以先“抑”。这样前后对比造成反差,情节在起落中曲折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方法。

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叙写蒋干劝降周瑜的故事。曹军刚输了一阵,挫动锐气;又被周瑜窥营,曹操束手无策。蒋干却在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何等风光!可惜一到江东之后,蒋干就被周瑜牵着鼻子转,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大将蔡瑁、张允,为赤壁败仗留下祸根。作者这里对蒋干就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举例及点评

佳作欣赏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节选自[俄]契诃夫《威胁》

学生范例

伯父从台湾归来

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

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多少钱?我总是诡秘地一笑:大陆买不到的。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

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

奶奶先开口:“这是我孙儿琼琼。”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

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点评

俄国契诃夫《威胁》采用“先后式欲抑先扬法”,此文妙在悬念,结局出乎意料,令人恍然大悟。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马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啼笑皆非。这一方法的使用,使文章很有特色。

《伯父从台湾归来》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文中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情义,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贬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抑扬双方,内容上应是有联系的。抑的内容可以是“艺术”上的处理,或是“错觉”,而不是所要写的人物的本质。如果抑扬双方完全游离,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势必造成抑扬对照不强,起不到以抑托扬的作用。

2.抑扬双方的内容不能等量齐观,抑的目的应明确:抑是为了扬,因而“抑”的那部分内容应针对“扬”的内容写,最后是与“扬”呼应的,如果把“抑”的部分当作一个人或物美中也有不足来写,那就失去了作用。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应注意,“抑”要有分寸,要为下文的扬留有余地。“扬”要把握契机,做到合理自然,水到渠成。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结构行文模式:抑扬褒贬,彰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