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复活》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院里的形象的描写,第一稿是这样写的:“她是个瘦削而丑陋的女人,她所认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后来改为:“一个矮矮个子的黑发女人,与其说她是胖的,还不如说她是瘦的。她的脸本来并不漂亮,而且在脸上又带着堕落过的痕迹。”这“在脸上又带着堕落过的痕迹。”一句,就不单是写她脸的样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画出了遭遇摧残的痛苦经历。比初稿深刻多了。但托尔斯泰仍不满足,还反复修改,直到改到第二十次,才写成了现在小说中的样子:“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受着监禁的人的那种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里储藏着的蕃藜所发的芽。……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然放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跟她那惨白的脸儿恰好形成了有力的对照。”这些生动的描写,比上面两次描写都更细致、鲜明,把一个深受沙皇制度迫害与贵族阶级侮辱的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的文章大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
有人曾问过一位作家的写作经验,这位作家回答说:“改、改、改、改、改、改。”有的作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还有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直到把诗文改得”丰而不余一字(丰满而没有多余的字词),约而不失一词(简约而不残缺不全)“才肯住笔。例如,大家都熟悉的散文家杨朔,他写的散文《雪浪花》,全文仅三千字左右,却修改了三百多处,其中许多处是作了多次修改的,一字未改的只有十五句。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死后,人们发现他的一篇文章竟改写了九十多次。相传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常常把写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边看一边修改,有的竟把原稿改得不留一字。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要想写好文章,是要勤于修改的。
“文不厌改”。“修改出佳作。”修改文章是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考作文卷中常见一些文章没有标题,或文不对题、观点不明,或结构混乱,或内容不充实,或句子不通顺,或常用字都写错了……这固然与平时训练不够有关,但若是把好作文修改这一关,很多失误就完全可以避免。
既然修改文章如此重要,那么掌握临场出现问题的修改方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首先要认真修改提纲
提纲就像建筑楼房的图纸。如果图纸有错误,有漏洞,待楼房盖好后再修改就十分困难了。写文章也是这样,提纲列不恰当,文章写完后再返工就要费很大气力,因此,动笔写正文之前,首先要把提纲修改好。
二、要查文章体裁是否合于要求。
在判定文体是否合乎要求时,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如果是记叙文,要看看所写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如果是议论文,要看看观点是否正确,说理是否服人。要仔细审查试卷题目中关于文体的要求。规定什么文体你就写什么文体,否则,就会影响你取得好的成绩。
三、查作文题目。
先看是不是漏写了作文标题。在阅卷中常常为一些写得不错的文章遗憾,因为有的考生忘记写作文题目而被扣分。这一点对试题要求自拟题目的给材料作文尤其显得重要。
四、查文章的主题
偏离题意的作文,补救起来困难较大。因此,认真、仔细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拿到试题后,应先看一下作文题,做到心中有数。如是急于行文。审题不准,出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补救起来是很费工夫的。
五、查看题与材料是否一致
如果所用的材料不能表现主题,主题就会被架空,这就必须修改;可以抽换材料,使其能有力地表现主题;也可增加文句,使主题与材料扣合得更紧密;如果主题可以变更的话,则可以修改揭示主题的句段,使其概括出材料的本质特征。
六、要查材料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
文章如用了两个以上的材料,则要检查它们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是否表现同一主题,没有内在联系的多个材料中,就必然有游离主题的材料,这就造成多中心,多主题。对此,不要舍不得割爱,必须将游离主题的材料删除,使主题集中、突出。
七、要注意调整结构。
文章结构混乱,多是因为作文前思路不清造成的。因此,在作文前,应先根据题意把思路理清楚。如果可能的话,列一个简要的提纲,这样能从整体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万一时间不允许列提纲,也要在脑子里构想出文章的大体框架。
成文后,审查的时候,发现结构混乱,千万不要着急。先找一找原因:是缺少过渡段、过渡句,还是叙事前后顺序不对,或是议论、抒情段的位置不当,时空交代不清……
八、要注意详略得当。
同学们都知道,能表现中心的内容要详写,必要的交代或铺垫要略写。有时在考场上写作文,写着写着,忘了要表达的中心,就把不该详写的内容写得详细、具体了。写完后,发现不必要的内容要舍得删去,需要详写的内容要展开,尽量写得具体、细致,紧紧扣住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九、要注意推敲语气。
词语运用得准确,主要靠平时的语言训练。在考场上作文,脑子里主要是靠形象推动语言的进程,不必每个词语都去斟酌。但一定要把内容表达得准确、精当、生动,合乎语法规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