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明线就是在表象上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及其周围环境等,暗线就是通过这些描写所要传达的思想、含义及其影响力。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大家见过珠帘吧?就是一个个水晶珠用线穿在一起,作为空间隔断用的。文章的线索就像穿这些珠子用的线,珠子就是文章的其余部分。明线,就是这根主线用得非常显眼的红色线,跟水晶珠子有明显的差别;暗线,就是这根主线用了跟水晶珠子很像的透明塑料线,看上去很难分辨。记住上面的比喻,就能明白文章的线索所含的意思了。

(一)明线的特点

记叙文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记叙文,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是记录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写好记叙文,运用线索是关键。线索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它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条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二)明线的运用

作文无论以什么为线索,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必须贯穿文章的始终;第二,必须要体现出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必须有助于中心思想的发展与表现。在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文章在叙述的线索安排上取得了成功。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以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时的一段极其艰苦的生活为背景,记叙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把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郑重地委托战友交给部队的动人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文章是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由于当时红军正处在长征途中,最需要火柴,而给战士带来簇簇篝火的正是无名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下的这“七根火柴”。东西虽少,意义重大,所以文章以此物为线索。以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背影”在文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全文笼罩了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通过父亲步履蹒跚、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别之情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水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相呼应,把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感人,一个重要因素是抓住了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并围绕着它,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出作者的感情。通过以上实例,我们了解到,线索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使记叙的事情十分复杂,头绪纷繁,只要抓住主要线索,就可以把所有材料统领起来,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从而有利于强调叙述的重点,有利于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有利于突出记叙的主题思想。

以纵横交错式为结构的文章,有一条线索,有一个写作顺序,沿着这条线索,作者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刻画同一时间段内的不同人物、场面、事件、情境。有时,正在眼前,却突然跨越万里之外或千年之前。作者神思飞扬、纵横驰骋,描绘出一个立体的画卷。如,1987年因为“出神入化”、韵律优美“如交响乐般”的诗歌和“为艺术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籍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童年纪事》,就以时间为顺序,以“真理的结束正是谎言的开端”为线索,写了自己童年的许多事:观看列宁格勒建筑物、逃避填写自己的“犹太人”民族、15岁退学、揣测墙壁上齐眉高处的蓝线的意义等等,展示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的社会风貌,并且谈了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感受,文章虽短,但却内容广阔、思想深厚。

刘成章的《关中味》是学习线索的很好材料。我们先把文章逐步浓缩成以下提纲:

1.关中农民和油泼辣子彪彪面结下了不解之缘。

2.油泼辣子彪彪面,关键在于一个“泼”字。

3.关中农村最美丽的景色,最使人感动、最使人难忘的景色,就是围绕这一碗油泼辣子彪彪面而展开的。

4.春天,关中平原,盛开的油菜花。(油泼辣子彪彪面的油)

5.深秋,绿如翡翠和红得玛瑙似的辣子。(油泼辣子彪彪面的辣)

6.小麦黄中透红的颜色。(油泼辣子彪彪面的面)

7.在关中大地上行走,想:这片土地,就是一碗油泼辣子彪彪面。

这是刘成章最好的“风情神韵”文章,洋溢着真挚的热爱家乡的情怀。《关中味》以新颖诗意的风味食品、简明清晰的线索、丰富多变的修辞、浓郁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这篇文章的事物线索,按照“油泼辣子彪彪面”这个极富乡土气息的食物来串联全文,精选了三个色彩鲜明、有地理特征的画面,含蓄地表达了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巧妙至极,浑然一体。

再来看《感受乡村》的线索提纲:

学生一:感受乡村

——晚风轻轻掠过树梢

风的足迹在乡村。

风来到小河,老牛春耕忙。

风掠过庭院,夏日闲乘凉。

风走过田野,农人喜秋收。

风经过厨房,冬日煮猪头。

乡村四季的风,美丽而温情。

这篇《感受乡村》的结构,以乡村“风的足迹”为写作核心,按季节推移,依次展现江南乡村风景,让大家看清这篇文章的时间线索。提纲选择民风民俗、特征鲜明的典型风物,让画面与情节贴近生活。

学生二:感受乡村

——故乡的香气

故乡美,美在处处飘香。

花香、草香、泥土香。

酒香、肉香、糯米香。

最难忘的是故乡的香气。

这名同学以“香气”为线索,有新意;这些香气都很有美感,很有诱惑力,也很能体现乡村的特色,选材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而且扣住环保话题,流露了对故乡现状的忧虑,有现实意义。要提醒的是声音、香气这类事物,没有色彩,没有形状,描写上都是较有难度的,没有一点写作基础,容易展现。

学生三:感受乡村

——乡村的花

难忘故乡腊月的花。

雪花、窗花、爆米花、烟花、腊梅花。

即使在最寒冷最萧瑟的冬天,乡村也绽放着五彩的花。

这名同学在时间上选择“冬天”,内容上选择“花”,新颖独特;几种“花”打破了“花”的界限,充满生活情趣,很有乡村特色。“花”这个事物线索安排得很好。

(三)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试验

这几天,王大爷跟人称“浪荡子”的那个青年打得火热,惹得老伴王大妈气煞。开春要造房子,独生儿子要结婚。这节骨眼上,老头子偏偏去跟浪荡子鬼混,搞什么试验新药,那承包苗圃赚得的好几千元钱也不知藏在哪儿。她好几回想问个究竟,老头子却总是笑嘻嘻不开口。

一天晚上,风刮得很紧,王大爷竟又要外出了。王大妈想劝也劝不住,于是就盯在后面跟踪。落脚点果然就是浪荡子的窝。王大妈心里一火回了家,不料风里着了凉,几年没犯的气喘病又犯了。儿子出差在外,王大妈孤单单地躺在床上喘气。王大爷回来了,一见老伴这副模样,先是一怔,接着就问寒问暖起来。王大妈又气又喘:“你?你到底要不要家?要不要儿子?要不要我、我这个老太婆。”“要,都要。”王大爷照样笑嘻嘻的,还添杯倒茶地忙了会儿,末了又说道:“你躺着,我去去就来。”不等老伴答话,他已一阵风地出了门。王大爷回来时,手里提着一包东西。王大妈背对着他发誓不再搭理。王大爷也不作声,在灶间里忙着,不一会儿他已煎好一碗药,端进房内,像哄孩子似的要老伴喝。王大妈虎着脸,喝完药,又背对着老头子,只顾喘;不一会儿,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王大妈一醒来,王大爷就笑嘻嘻地凑上去问:“还喘吗?我那是专治气喘的新药。”王大妈定定神,气喘倒真的减轻多了,胸口也舒服了些——昨夜睡得可熟哩。可她就是不吭声。王大爷心里有数,便乘势又说:“可惜,这新药目前试验不下去啦。”一听“试验”二字,王大妈真想骂道:死老头子,丢了魂,让自己老伴当“试验品”!可是一转念,自己的病情好转是事实。她就爱理不理地搭讪一句:“对大伙有好处的事,再试验呗。”“没钱!”“你手头有的是嘛。”“又要造房子,又要给儿子娶媳妇?”“房子慢着造嘛,儿子婚事新办嘛。”

“好!”王大爷转身不知从什么地方取出一张“活期存折”,边出门边添了一句:“我这就去给他。”

“谁?”

“浪荡子?”

“啊!”王大妈追悔莫及,连连跺脚。她原想“刺”一下老头子,不料老头子将计就计。事既如此,王大妈只得自我安慰: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也许老头子是做得对的。

佳作品读

有个地方叫天堂

祝玛

没有真正的天堂,所谓天堂,只是人们的梦幻所停留的地方。

第一次遇见天堂,是在我不满一岁的时候。摇篮中依稀听见了一曲优美婉转的钢琴曲:一个人,用亲切的气息,向一个婴儿,描绘着仙境一般的梦幻。我睁大了眼睛,停止哭闹,伸出双手,似乎要抓住那美妙的音符。虽然我抓不住,但它们已经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那个如天堂般美好的地方,也留在了我的心里。

后来,我渐渐长大,在度过了六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后,我又漫步到了音乐殿堂的门口,在钢琴老师的家中,我再一次听见了那动人心弦的乐曲,我终于知道,它叫《月光奏鸣曲》。老师曾问过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看到了什么?”我毫不思索地回答:“我看到了天堂!”是的,那的确是天堂!幽幽的音乐在身边轻轻回荡,黑白键上跳出来的音符,轻盈而圆润,如春雨般滴滴撒入我的心房,也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它们无论滴在哪里,都会发出清脆的回声。美妙的旋律,犹如春风般无微不至,缓缓地吹动颤抖着的野花,青草在轻轻地向我吐出新芽。一只只彩色的蝴蝶,美丽地飞舞,盘旋,落在一朵又一朵不知名的金色小花上,最后,都停在了一个正在演奏《月光曲》的金发男孩的肩上,微微扇动着……

有一次,我和家里人谈起贝多芬。

“他为什么那么穷?”我的眼里满含着困惑与不平。

“因为那时的音乐不值钱。”妈妈的回答无奈又黯然。

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如暴风雨一般的旋律,和贝多芬对现实的不屈反抗,使我情不自禁发出一句怒吼:“不!钱会烂掉,而音乐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在音乐的流淌声中,我们家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没有了墙壁,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音乐像一个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飞行。在它的指引下,我们走到了那个美丽的天堂……

,我们走到了那个美丽的天堂……

点评

《试验》运用复线结构。本文明写王大爷同王大妈之间的种种误会,暗写“浪荡子”试验新药,以“专治气喘的新药”串起全文。明暗二线,相得益彰。一方面,明线之中暗线可见,老两口的误会,从发生、发展到消除,也是“浪荡子”试验新药并获得初步成功的过程;另一方面,暗线又配合映衬明线,“浪子”不仅“回头”且作出成绩的事实,不正同时展现了王大爷感人的精神风貌吗?于是,明线、暗线在主题上得到统一。

《有个地方叫天堂》中,作者把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比喻成天堂,文章从幼儿时第一次听到音乐的感受,写到长大后学习钢琴,在音乐中徜徉,再写到为音乐家鸣不平,最后写心灵在音乐中升华。文章以对音乐的感受和热爱为线索,写了对音乐的理解逐步加深。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线索训练要循序渐进,选用单纯简明的结构。文章线索涉及全文构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用单线结构容易模仿。用脉络句要突出线索;作文时要间隔着选用能表现脉络的词句去点题,它们能起很好的贯通全文的作用。这种凸显文章思路的词句,就像闪闪发光的“金钉子”一样吸引读者的眼球。线索也应体现在过渡之中;文章起承转合都会有很强的内在韵律,文脉、思路的演变转折,都应该有自然而巧妙的过渡。理清线索,才能圆润紧致,浑然一体。学会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章法训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效果。进行仿写训练,就可以基本掌握;在写作活动中,不断温习巩固,就能够做到中心明确,文路通畅。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要有清晰的脉络:文章的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