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认识叙事的角度
有人说:“选择什么角度,是每个人的自由,也是每个人的智慧。看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做法,而做法决定了结果。”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选取角度的重要性。作文也是如此,我们要认识到叙事角度的重要性。好的叙事角度,不仅使题材能更好地向纵深处开掘,还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个性、情感。只有把握好新颖独特的 “切入点”,叙事才会得心应手。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朱自清先生选择的叙事角度与众不同,他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特殊环境、特殊地点下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描摹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而独特,体现出的感情也就更为浓烈。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怀念,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了。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叙事的角度。
叙事的“切入点”,有这样五个字:小、巧、新、奇、深。角度小——利于写细,写具体,也便于把握;角度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结构美与艺术美;角度新——不拘一格,独出心裁;角度奇——曲折动人,耐人寻味;角度深——小中见大,滴水见太阳。
(二)要精选叙事的角度
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像摄影,可正面拍,可侧面拍,可俯拍,可仰拍……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样,写人记事时切入的角度得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丰富的材料,我们要精选叙事的角度。如果构思过程中选准了角度,那么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也新颖别致,集中紧凑;如果没有选准角度,写起来就别别扭扭,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松散,有时甚至写不下去。写作文要尝试从不同的“切入点”(着眼点)来思考叙事。叙事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通常情况下,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几个方面来记述。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不同的切入点可以选择,每一方面都可以写出人物的典型性。怎么选择角度呢?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这篇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可以说,鲁迅先生搜集了封建社会中许多类似孔乙己这类落魄读书人的素材,从而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如何使用许多材料来表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这便有个角度选择的问题。鲁迅先生没有平铺直叙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不幸遭遇,而是通过一个酒店学徒的回忆,即“我”在酒店的所见所闻来表现。这是一个特定的角度,可使场景高度集中,情节高度凝炼。记忆中最深的东西,自然是人物的几个最突出的片断,而正是“我”的穿针引线,才使零散的材料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一旦选准了角度,那些零散的材料,似乎就能自动地各就各位。
(三)举例及点评
名作欣赏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老人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节选自贾平凹《老人与鸟儿》
佳篇品读
于是我和好朋友便踏上了去小卖部的路,没走多久,迎面走来了位老爷爷,他看到我们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跑了过来,还差点儿摔倒:“小丫头,求求你帮俺个忙好不好?俺本来是要回家的,可俺不小心在半路上把钱弄丢了,俺想问你借一点儿路费。”我看了看这位老爷爷,犹豫了一下,又看看好朋友。好朋友像是知道了什么,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地说:“你别相信他,现在这世道出来诈骗的可多呢!”我半信半疑地说:“就算有也没那么多吧,刚好就给我们碰上了?我看他土里土气的不像是个骗子,倒像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我坚决的摇了摇头。
回头看了看那老爷爷,一身洗得发白的衣服,骨瘦嶙峋的,在太阳的映衬下仿佛一阵风就会把他吹倒似的,我毫不犹豫地把手里仅有的一块钱给了他:“老爷爷,我身上也没多带钱,只有一块钱,您拿去吧,凑够了钱就赶紧回家,别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了。”老爷爷连忙点了点头,连声说“谢谢”。就这样,因为我的同情心,我那解渴的一瓶水泡汤了。
几天后,我玩够了也该回家了。进了车站,车站人山人海,一不小心就会走丢。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年轻人,你可怜可怜俺,给俺一些钱回家吧。”我连忙转过去想看个所以然。一转身,我惊呆了,没想到竟是那位几天前跟我借钱的老爷爷,我更不敢相信我现在所看到的是:那位老爷爷正躲在一个角落里,数着钱,还不时自言自语:“真想不到这活儿这么好做,几天下来就挣了这么多的钱,那些年轻人就是好骗!”我愕然。
——节选自李芳煜《这件小事,让我长了见识》
点评
贾平凹在《老人与鸟儿》中通过对老人灾后患上恐慌病这一叙事角度的叙写,告诉我们灾后不仅要重建家园,也要关注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告诉我们要反思灾害产生的根源,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避免灾害再次发生;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不懂从容地正视现实,要么极端恐慌,要么盲目乐观。
《这件小事,让我长了见识》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我”对乞丐的态度切入,在“我”被骗取“一块钱”的事情中,透露出社会的一种丑陋现象,值得反思。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叙事角度的选择,要有独特性
事实上,选择角度,要在侧面角度的选择上多费心思。一般而言,选择角度要力求做到“新”和“巧”两个字。“新”是指有自己的特点,不与别人雷同;“巧”是巧妙,要出人意料之外,但不要故弄玄虚,要符合生活的规律,巧在情理之中。
如《深山藏古寺》这幅画,只画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却取得了第一名,为什么?和尚提水,无非是为了烧茶、煮饭、洗衣,说明附近山里有寺庙;和尚是老的,说明庙是古庙了,如果是新庙,香火正盛,提水的也许是小和尚或火工了。这幅画把“藏”字表现出来了,在于选择了侧面描写的角度。从这个事例看,有些正面无法反映的东西采取侧面的角度反而能充分表现出来。
2.叙事角度的选择,要富有价值
正面展开的文章,有着丰富的材料,显得气势雄浑,中学生在短小的千字左右的记叙文中很难把握。但侧面突进,以小见大,以近显远,却是同学们可经常选用的、有效的角度。
有的同学认为用侧面反映、以小见大角度写出的文章会因角度太小,反映不了什么,其实这是误解。因为侧面反映的“侧面”,以小见大的“小”都是相对而言的,《红楼梦》是享誉世界的鸿篇巨制了,它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败、没落、趋向死亡的写照,但作者并不是正面描写整个封建社会,而是以贾家为主,写了一群男女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叫做“以小见大”了。
总之,如果学会了自觉地选择角度,那么就能写出构思新巧、思想性强的好文章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