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题参考答案
一、《竹里馆》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示例一: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示例二: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6.本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出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二、《春夜洛城闻笛》
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2.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3.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4. 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5.示例:同意“关键”之说。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思乡名曲。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C
7.C
8.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暗”字写出吹笛人吹笛似乎是不经意地吹,却让诗人静听遐思。)
游子思乡之苦。
三、《逢入京使》
1.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6. 不正确。
“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这里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从欣赏的角度看,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四、《晚春》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 “百般红紫” “斗芳菲”反衬 “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3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4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5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6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7.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8.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③、争妍斗艳的花卉春夏秋三季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痴迷专情、不耍心机,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神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9. 草树、杨花、榆荚
10.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11. 描绘了一幅百树千花争奇斗艳的晚春图。花草树木似乎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各自吐艳争芳,一时万紫千红,繁华似锦,就连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12. 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一点2分)
五、《登幽州台歌》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4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5、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