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填空及理解测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感恩与承诺?

   A.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B. 亲贤臣,远小人。

   C.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D.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案:A

2. 诸葛亮认为先汉能够兴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 亲贤臣,远小人。

   B. 开张圣听。

   C.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答案:A

3. 诸葛亮为何愿意追随先帝刘备?

   A.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B.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C.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答案:A

4. 哪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在困境中接受重任?

   A.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 亲贤臣,远小人。

   C.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答案:A

5. 以下哪项不是诸葛亮的个人志向?

   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C. 还于旧都,兴复汉室。

   D. 陈罚减否,不宜异同。

答案:D

二、简答题

6. 请解释诸葛亮为何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并引述原文。

答:诸葛亮希望保持朝廷的公正与公平,避免内部纷争,以维护国家稳定。原文:“陈罚减否,不宜异同。”这意味着无论是宫廷还是官府,对于奖惩应当一视同仁,不应有所偏颇。

7.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引用原文。

答: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率领军队北伐中原,消除敌对势力,恢复汉朝的统治,使国家回归旧都。原文:“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重要建议是什么?

答: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分别是:

① 开张圣听,即鼓励后主要广泛听取意见,增强明理;

②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强调朝廷内外应统一赏罚标准;

③ 亲贤臣,远小人,提倡亲近贤能之人,远离小人,以保证国家的繁荣稳定。

三、论述题

9. 分析《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答:这段话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刘备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刘备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显示了他对于人才的尊重和渴求,而诸葛亮也因此深受感动,决心为刘备效力。这不仅是个人忠诚的表达,也是对知遇之恩的回报,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责任和道义担当的崇高追求。

四、综合应用题

10. 结合《出师表》中的内容,描述诸葛亮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他的志向。

答:诸葛亮的志向在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他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接受先帝刘备的重托,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刘备去世后,继续坚持北伐,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他虽有淡泊名利之心,却始终坚守职责,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