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通假字理解与应用测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中的“有”不是通假字?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 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C

2. “輮”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是什么意思?

   A. 晒干

   B. 弯曲

   C. 教授

   D. 火烘木,使其弯曲

**答案**:D

3. “受”在“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通什么字?

   A. 授

   B. 受

   C. 知

   D. 明

**答案**:A

4. “知”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代表哪个字?

   A. 智

   B. 知

   C. 明

   D. 过

**答案**:A

5. “生”在“正人生非异也”中通什么字?

   A. 性

   B. 生

   C. 异

   D. 人

**答案**:A

6. “不”在“或师焉,或不焉”中通什么字?

   A. 否

   B. 是

   C. 师

   D. 焉

**答案**:A

7. “冯”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通什么字?

   A. 凭

   B. 浩

   C. 御

   D. 风

**答案**:A

8. “戮”在“自余为戮人”中通什么字?

   A. 戮

   B. 刑辱

   C. 人

   D. 为

**答案**:B

9. “趣”在“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中通什么字?

   A. 趋

   B. 趣

   C. 极

   D. 梦

**答案**:A

10. “缪”在“山川相缪”中通什么字?

    A. 缭

    B. 绕

    C. 缪

    D. 山川

**答案**:A

11. “尊”在“举匏尊以相属”中通什么字?

    A. 樽

    B. 杯

    C. 相

    D. 属

**答案**:A

**二、解释题**

解释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这里的“有”通“又”,表示再次;“暴”通“曝”,意为晒干。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答:“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这里是指将木头制成轮子。

3. 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受”通“授”,指传授,教师是传授道理、学业和解答疑惑的人。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知”通“智”,智慧,意味着拥有智慧,行为就不会有过失。

5. 正人生非异也。

   答:“生”通“性”,天性,强调人的本性并无本质区别。

6. 或师焉,或不焉。

   答:“不”通“否”,表示否定,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7.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冯”通“凭”,凭借,形容浩渺的意境如同乘风而行。

8. 自余为戮人。

   答:“戮”通“戮”,刑辱,表示自己成为受刑辱之人。

9.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答:“趣”通“趋”,前往,如果心意达到极致,梦境也会随之前往。

10. 山川相缪。

   答:“缪”通“缭”,环绕,山川互相缠绕,形象描绘了山水连绵的景象。

11. 举匏尊以相属。

   答:“尊”通“樽”,酒杯,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敬酒。

**三、翻译题**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即使再被晒干,也不会再挺直。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答:木材直得合乎绳墨,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可以做成车轮。

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那么就会明智,行为上就不会有过失。

5. 正人生非异也。

   答:人的本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6. 或师焉,或不焉。

   答: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这样做。

7.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那种感觉就像凌空驾风而行,无比广阔。

8. 自余为戮人。

   答:自从我成为受刑辱的人。

9.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答:心意所向的地方,梦境也会跟随前往。

10. 山川相缪。

   答:山川互相缠绕,形成美丽的景色。

11. 举匏尊以相属。

   答:举着葫芦做的酒杯互相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