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通假字理解与应用测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不”通“否”的是哪一项?
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B. 拜送书于庭。
C. 召有司案图。
D.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答案:A
2. “庭”在哪个句子中通“廷”?
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B. 拜送书于庭。
C. 召有司案图。
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答案:B
3. “案”在以下哪个句子中通“按”?
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B. 召有司案图。
C.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答案:B
4. “缪”在哪个句子中通“穆”?
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B.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C.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 顾思义,畔主背亲。
答案:B
5. “孰”在哪个句子中通“熟”?
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 武父子亡功德。
D.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答案:B
**二、填空题**
6. “畔”在“不顾思义,畔主背亲”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叛,背叛
7. “旃”在“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毡,毛织的毡毯
8. “去”在“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弆,收藏
9. “亡”在“空自苦亡人之地”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无,没有
10. “见”在“信义安所见乎?”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现,显现
11. “亡”在“法令亡常”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无,没有
12. “亡”在“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无,没有
13. “亡”在“武父子亡功德”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无,没有
14. “霑”在“因泣下霑衿”中通______,意为______;“衿”通______,意为______;“决”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沾”,沾湿;“襟”,衣襟;“诀”,诀别,辞别
15. “驩”在“请毕今日之驩”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欢”,欢聚
16. “以”在“前以降及物故”中通______,意为______。
答案:“已”,已经
**三、翻译题**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答案: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国君,从来没有一个是坚定明白地遵守约定的。
18.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答案:于是眼泪掉下来沾湿了衣襟,和苏武告别离开了。
**四、综合分析题**
19. 分析“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在句子中的意义变化。
答案: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汉字书写和发音的演变,某些字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替代另一个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字的音韵发展和古代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例如,“不”通“否”表示疑问,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这里的“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又如“庭”通“廷”,“拜送书于庭”中的“庭”实际上指的是朝廷。这种用法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古文的含义,同时也揭示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五、论述题**
20. 讨论通假字在学习和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重要性。
答案:通假字对于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至关重要。首先,它们是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还原当时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其次,通假字的存在反映了古人对文字的创造性使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最后,掌握通假字能提高阅读古籍的准确性,避免误解原文意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精髓。因此,学习和识别通假字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关键一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