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

**《学与问:探求知识的智慧》**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一、阅读理解(共12分)

1. 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1) 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通过提出疑问,人们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事物的兴趣,这能激发深入研究的动力,推动个人在摸索中找到答案,实现“一旦豁然贯通”的学有所得。(3分)

   (2) 第二则材料中的“问”强调的是向他人请教和寻求帮助。无论是向优于自己的人求教以解答疑惑,还是向不如自己的人询问以获取新的视角,或者与同水平的人相互切磋,都是通过提问来增进知识,拓宽视野。(3分)

2. 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6分)

   答:中国古代典籍《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不仅要听闻知识,更要时常温习,使其融入生活。又如《礼记·学记》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应与他人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因此,我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并且与他人互动,以达到知识的深化和人格的完善。(6分)

**二、论述题(共800字)**

根据以上材料,论述“学”与“问”的关系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

“学”与“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获取知识和智慧的两个重要方面。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揭示了“学”的基础是对未知的诚实承认,而“问”则是这种承认的实践。在第一则材料中,我们看到“问”是求知欲的体现,它激发个体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第二则材料则进一步指出,提问不仅是个人的探索行为,也是社会性的交流活动,通过请教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拓宽知识面。

在现代教育中,“学”与“问”的关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启发者。课堂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其次,合作学习成为教育的新趋势,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互问互答,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信息获取变得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问”成为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关键,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提问,以找到最相关、最准确的答案。

总的来说,“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同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