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真题试卷及答案
**试卷一:《师说》阅读理解**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师说》的作者是:
A. 韩愈
B. 杜甫
C. 王安石
D. 柳宗元
2. 下列哪句话不是《师说》中的观点?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哪种现象的感慨?
A. 学者不愿从师
B. 圣人不再出现
C. 社会风气败坏
D. 巫医乐师不受尊重
4. 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主要原因是:
A. 天赋差异
B. 是否愿意向老师学习
C. 家庭教育
D. 社会地位高低
5.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作者用来批评当时社会现象的例子?
A. 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 李氏子蟠好古文,不拘于时
D. 人们嘲笑那些向地位低的人求教的人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6.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无论年龄大小,只要______,就应该视为老师。
7. 作者以孔子为例,强调______没有固定的老师。
8. 《师说》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______的行为,并赠给他这篇文章。
9.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______的言论。
10. 作者认为,学习应该重视______和______的专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 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的含义,并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2. 分析《师说》中“圣人无常师”这一观点的深远意义,并结合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四、论述题(20分)**
13. 《师说》中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请结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论述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及其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五、翻译题(10分)**
14. 请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韩愈
2.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A. 学者不愿从师
4. B. 是否愿意向老师学习
5. C. 李氏子蟠好古文,不拘于时
**二、填空题**
6. 道之所存
7. 圣人
8. 李氏子蟠
9. 孔子
10. 闻道 术业
**三、简答题**
11.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如何断句(句读),有疑惑不解决,有的人选择向老师请教,有的人却不这样做。在文章中,作者借此批判了那些对学习态度不一致,对求知有选择性的人,强调了无论大小问题都应该积极求教。
12. “圣人无常师”意味着即使是圣人也会向各种人学习,不分地位高低。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尊卑观念,鼓励人们广泛学习,不局限于向特定的人求教。例如,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这表明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过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四、论述题**
13. 在现代社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倡导了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得教育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而非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这种观念推动了教育的个性化,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适应学生的需求,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
**五、翻译题**
14.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