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作者:丘为

全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译文:

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简陋的小屋,我沿着山路直上了三十里。

敲门无人应答,只见室内只有案桌几凳。

如果不是乘坐着布篷的柴车,他应该是在秋水边垂钓。

错过时机未能相见,我徒然地仰望着他的居所。

雨后草色翠绿清新,傍晚松涛声响在窗前。

能在这幽深寂静的山林中,已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虽然没有与隐者交谈的机会,却深深领悟了清静无为的道理。

游兴尽了我才下山,又何必一定要等到遇见他呢?

注释:

1. 茅茨:茅草盖的房屋,这里指隐者的居所。

2. 扣关:敲门。

3. 僮仆:侍童或仆人。

4. 巾柴车:用布巾装饰的柴车,是古代隐士的象征。

5. 钓秋水:在秋天的水边钓鱼,暗指隐居生活。

6. 差池:错过,失之交臂。

7. 黾勉:努力,尽力。

8. 仰止:仰望,敬仰。

9. 幽绝:幽静深远的地方。

10. 清净理: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

11. 兴尽:游兴已尽。

12. 待之子:等待他,指隐者。

鉴赏: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诗人寻找隐者,却未能相遇的过程,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诗中的“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等细节,形象地刻画了隐者的孤寂生活,而“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则以隐喻的手法,暗示了隐者的生活方式。诗人虽然未能见到隐者,却在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宁静与自由,领悟到了“清净理”,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创作背景:

丘为,唐代诗人,以诗才闻名,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山水时,有感于寻找隐者未果,而创作的一首诗。在唐代,隐逸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受挫或厌倦尘世纷扰时,会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宁静。丘为此诗,便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诗意表达。

评价:

《寻西山隐者不遇》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深沉内敛的情感,赢得了后人的赞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山林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同时,诗人对隐者生活的理解和向往,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是丘为个人的艺术成就,也是唐代隐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