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称】《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全文】

青山隐隐水长流,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远望青山层叠,江水潺潺,即使秋色已深,江南的草木仍未凋零。

在那二十四桥明月照耀的宁静夜晚,你这位如玉般的人儿现在在哪里,又在和谁一起教习吹箫呢?

【注释】

1. 韩绰:杜牧的朋友,时任扬州判官。

2. 隐隐:形容山色隐约,似有似无。

3. 长流:指江水绵延不绝。

4. 草未凋:形容江南的秋景依然绿意盎然。

5. 二十四桥:扬州的著名景点,具体数目有争议,此处可能象征扬州的繁华。

6. 玉人:对韩绰的美称,也暗示其风雅。

7. 吹箫:古代文人士大夫常有的娱乐活动,这里寓含高雅的生活情趣。

【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的一首描绘江南秋景与怀念友人的诗作。诗人以青山绿水的悠远画面,展现了江南秋天的别样风情,与北方的萧瑟秋景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江南的温润与生机。"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既描绘了扬州的名胜,又营造出月光下的宁静与神秘,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最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以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透露出对昔日共游的美好回忆和对当下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当时杜牧任职东都洛阳,而好友韩绰则在扬州为官。杜牧身处异地,遥想江南的美景与友人,遂有此诗寄情。

【评价】

《寄扬州韩绰判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情的友情表达,被誉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淡雅而深远的艺术魅力。诗中既有对江南秋色的赞美,也有对友人生活的向往,更蕴含着对友情的深深怀念。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成为描绘江南风情和表达友情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