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考纲要求必背古诗词50首重点
第一首 关雎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关雎
【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注释】
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
[关关]雎鸠的鸣声。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君子]周代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
[好逑(hào qiú)]爱慕而期望成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xìng)菜]多年生水草,夏季开花,黄色,嫩叶可食。
[流]求,指女子采荇菜。
[寤]睡醒。
[寐]睡眠。
[思服]思念。
[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辗转(zhǎn zhuǎn)]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采]取。
[琴瑟]弦乐器,这里用作动词,弹奏琴瑟。
[友]亲。
[芼(mào)]拔取。
[钟鼓]打击乐器,这里用作动词,撞钟击鼓。
【导读】
《关雎》是一首恋歌。歌中描写了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引得一位青年男子的思慕,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梦寐不忘的情景。诗歌描画出这样一幅美丽的劳动风景图: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淌,一对对水鸟在河心小洲上追逐嬉戏。那紫红色的荇菜在河水中随波摇动,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那窈窕的身影和水中左右摆动的荇菜交相辉映。诗中所表达的对这位姑娘的爱慕和思恋是那样的真挚和纯朴,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之态。同时,在描写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时,又是和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由此形象而又生动地反映出了劳动人民朴素而纯洁的思想品质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译】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沙滩。美丽善良好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善良好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善良好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善良好女子,鸣钟击鼓迎娶来。
第二首 蒹葭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蒹葭
【内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的人,但可望而不可及。
[蒹葭(jiān jiā)]没长穂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可爱的人。
[一方]一边,彼岸。
[溯(sù)]逆着水流方向走。
[洄(huí)]水流迂回曲折。
[从]跟随。
[阻]险阻。
[游]通“流”。
[宛]仿佛,好似。
[凄凄]草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méi)]河岸,水滨。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未已]还没有完。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导读】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对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心情无限惆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景物描写形象逼真,情深意切;叙事条理清晰,抒情感人肺腑。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反复咏叹而尽其意。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 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反映出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是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正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反映了诗人思恋的艰难和惆怅的心绪。
此诗长于利用景物创造一种气氛,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景象,衬托出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难得一见的空虚和惆怅。
【今译】
河边芦苇莽苍苍,晶莹露珠凝成霜。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再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又青,晶莹露珠在闪光。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求,道路艰险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求,仿佛就在沙洲上。
河边芦苇郁葱葱,晶莹露珠亮晶晶。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旁。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弯又弯。顺流而下再追寻,仿佛就在河滩藏。
第三首 君子于役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君子于役
【内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这首诗选自《诗经?王风》。《王风》是在东周王朝的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所采集的民歌。
[君子]这里指丈夫。
[于]往。
[役]苦役。
[其]指代劳役。
[曷(hé)]何时。
[至]:归家。
[埘(shí)]鸡舍。
[日]指白天。
[夕]傍晚。
[下来]指从山上放牧回来。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不日不月]没有确定的日期。
[佸(huó)]相会。
[苟]或许。
【导读】
这首诗写的是妻子怀念服役远行的丈夫,反映了春秋时代频繁的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全诗可分为两章。第一章的前两句直说丈夫前往服役,又不知服役的期限有多长。可见当时劳役的沉重,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压迫之深重。第三句针对“不知其期”提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包含着主人公(妻子)的无尽思念和痛苦之情。以下三句写乡村晚景:鸡进窝,日落山,牛羊回家。这里运用一睹物思人的写法――鸡、太阳、牛羊都回家,丈夫也该回家了!
第二章的意思与第一章相同。但有两个地方作了重要改动:一是第三句改成“曷其有佸”,妻子期盼与丈夫相会,合情合理,却办不到,这难道不令她痛苦吗?二是改为“苟无饥渴”,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牵挂:或许没有受饥受渴吧?这种担心,更是将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作了更深入的表达。
反复咏唱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全诗两章句式、字数、意思大体相同,只是在少数地方有所改动。反复咏唱使主人公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少数地方的改动却又进一步地强调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无可排解的思念和忧伤。
【今译】
夫君去服役,遥遥无定期,回家在何时?
鸡进窝,日下落,牛羊走下坡。
夫君去服役,心中怎不思!
夫君去服役,何日何月归,怎能再相会?
鸡栖木桩,日已下落,羊牛下山坡。
夫君去服役,愿他无饥渴。
第四首 陌上桑
【年代】:汉
【作者】:汉乐府
【作品】:陌上桑
【内容】: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乐府:汉代掌管音乐手官署;后来这个官署采集或创作的诗歌叫做“乐府”或“乐府诗”;再以后,成为一种特殊风格的诗体,即可以入乐的诗歌。
[我]我们的省称,这句用的是作者的口吻。
[好女]古代指美女。
[罗敷]古代美女名,汉代文学作品常用来作女子的名字。
[喜蚕桑]善于采桑羭养蚕。喜,一本作“善”。蚕桑在这里作动词。
[青丝为笼系]青色的丝绳作为系篮子的绳子。
[倭(wō)堕髻(jì)]一种发式的名称,当时很流行,发髻偏在一旁,呈欲堕之状。
[明月珠]宝珠名称。
[缃绮(xiāng qǐ)]缃:浅黄色。绮:有花纹的纺织品。
[襦(rú)]短袄。
[行(xíng)者]过路人。
[下担捋(lǚ)髭(zī)须]这句描写行路人放下担子,摸着胡须,注视美丽的罗敷。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摩。髭:唇上的胡子。须:面颊下面的胡子。
[脱帽著(zhuó)帩(qiào)头]这句描写青年人看见美丽的罗敷,脱下帽子整理发巾,故意做作来显示自己。著:戴。帩头:包头发的纱巾。
[来归相怒怨]回来后彼此抱怨。指耕者、锄者因注视美丽的罗敷而误了劳作,互相表示不满。
[但坐]只是因为。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太守、刺史是相当州郡一级的长官。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
[姝(shū)]美好,这里指美丽的女子。
[谢]问。
[宁可共载不(fǒu)]愿意一起同车共乘吗?是调戏采桑女的话。宁:愿意。不:同“否”。
[置辞]致词,答话。
[一何]多么。一:助词。何:何等,何其。
[骑(jì)]骑马的随从。
[上头]前列。
[何用识]以什么来辨识。用:以。
[白马从骊(lí)驹]骑着白马后面跟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骊:纯黑色的马。
[鹿卢剑]剑柄有用玉雕成辘轳形装饰的宝剑。
[直]同“值”。
[府小吏]太守府中的小官吏。
[朝大夫]朝廷中的大夫。大夫:官名。
[侍中郎]官名。这种官常在皇帝左右侍奉。
[专城居]一城之主,一城的最高长官。专:独占。
[皙(xī)]白。这里指皮肤洁白。
[鬑鬑(lián lián)颇有须]鬑鬑:胡子稀疏的样子。颇:略,略微。
[盈盈公府步]舒缓从容地在官府中走来走去。
[冉冉府中趋]舒缓从容地在府中走来走去。
[殊]优秀出众,与众不同。
【今译】
太阳升起在东方,照在秦家阁楼上。
秦家有个好姑娘,罗敷名儿自己取。
罗敷养蚕又采桑,采桑常到城南旁。
黑丝绳儿拴竹篮,桂枝钩儿挂竹筐。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坠珠环闪闪亮。
杏黄丝绸做衣裙,短袄用料紫绫罗。
过路行人见姑娘,放担捋须暗赞赏。
美俊少年见姑娘,脱帽理巾痴凝望。
耕者忘了扶犁杖,锄者把锄丢一旁。
回来互相生怨气,因看罗敷事忘光。
太守坐车从南来,停住车马细端详。
打发差役去“拜访”,问是谁家美娇娘。
“回禀秦家好姑娘,名叫罗敷俊模样。”
“罗敷妙龄有多大?”
“青春十五略有余,芳龄未满二十岁。”
太守上前问姑娘:“可愿嫁我做婆娘?”
罗敷上前把话讲:“太守糊涂又猖狂!
太守原本有妻室,我也已经有夫君。
千余随从骑着马,跟随我夫多浩荡。
凭啥就能认得他,黑马侍从白马郞。
黑色丝带扎马尾,马笼头是黄金镶。
腰里佩着鹿卢剑,价值黄金千万两。
十五府里做小官,二十朝廷大夫当。
三十成了侍中郎,四十成了州府长。
相貌堂堂皮肤白,稀疏胡子细又长。
方步轻缓稳又健,从容踱步上府堂。
府中数千大小官,都夸我夫不寻常。”
第五首 龟虽寿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龟虽寿
【内容】: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小传】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注释】
本诗是《步出夏门行》之四。《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夏门,此指汉代洛阳的城门。全诗分为五部分,最前是“艳”,是诗的序曲,下有一《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神龟]古人认为龟是长寿的动物,能通灵,故称神龟。
[竟]完、终,此指死。
[螣蛇]传说与龙同类,能兴云驾雾。
[终为土灰]终究会变成泥土尘埃。
[骥]千里马。
[枥(lì)]马棚。
[烈士]胸怀壮志的人。
[不已]不止。
[盈缩]本指进退、升降、成败、祸福等,这里指寿命长短的期限。
[不但]不只。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注意身心的保养,也可以长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二句是合乐演奏时加的,每章节结尾都有,与正文无关
【导读】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张铁明)
【今译】
通灵神龟虽长寿,终究会死到尽头。
螣蛇兴云又驾雾,化作尘埃写千秋。
骏马纵老卧马棚,日行千里亦不休。
胸怀大志到暮年,雄心犹存阔步走。
寿命长短有期限,天不留人志气留。
身心保养好处多,南山松柏定长寿。
第六首 观沧海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
[碣石]山名。即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沧海]大海。
[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同“耸”,高。峙,立。
[萧瑟]风声。
[其中]和下面的“其里”,均指海中。
[星汉]天河,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是合乐演奏时加的,每章节结尾都有,与正文无关。
【导读】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今译】
东临碣石高山,我把沧海观览。
海水浩荡无际,山峰直指蓝天。
树木茂密生长,百草繁盛青鲜。
秋风萧瑟吹起,掀起汹涌波澜。
太阳月亮运行,仿佛就在其间。
银河繁星灿烂,依稀海中闪闪。
我是多么幸运,慷慨高诵诗篇。
第七首 归园田居(其三)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作品】:归园田居(其三)
【内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小传】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就弃官归隐。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金元间诗人元好问评价他的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有《靖节先生集》。
【注释】
《归园田居》共五首,此为其中第三首,写于作者辞彭泽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描述诗人当时的劳动生活和隐居的决心。
[南山]指庐山。
[兴]起。
[理]整顿。
[荒秽]荒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