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文件编号:21040505)
目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歌阅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歌阅读(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歌阅读(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歌阅读(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歌阅读(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传记阅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传记阅读(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传记阅读(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非连续性新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非连续性新闻(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非连续性新闻(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非连续性新闻(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非连续性新闻(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非连续性新闻(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连续性新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连续性新闻(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论述类文本(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论述类文本(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论述类文本(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论述类文本(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散文阅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散文阅读(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散文阅读(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散文阅读(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小说阅读(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小说阅读(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小说阅读(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小说阅读(四)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散文阅读(一)
第9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杜甫晚年先是寓居川渝,后又漂泊楚湘,经常陷入衣食不给、筚路蓝缕的困境,晚景非常凄凉,这种困窘的生活在杜甫晚年的诗作中多有反映。
②近日,云南丽江接连曝出两起游客被打事件,这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丽江旅游安全秩序的担忧,不少想去丽江旅游的人对丽江美景望而却步。
③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当,就能聚蚊成雷,一呼百应,传播社会正能量;如果对一些信息不加以辨析,随意转发,就可能以讹传讹,危害社会。
④根据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签署的君子协定,首批4架苏35战机已正式交付中国,这对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而言可谓如虎添翼。
⑤“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两名航天员安全返回,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令人对科技的一日千里感叹不已。
⑥小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城南,与东南方五里之外的大雁塔遥遥相望,相映成趣,它们都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解析:选A ①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用在句中属望文生义。②望而却步:指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使用正确。③聚蚊成雷: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贬义词,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④君子协定:指不经过书面上共同签字,只以口头上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和书面条约具有相同的效力,借指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的约定。与句中的“签署”相矛盾。⑤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使用正确。⑥相映成趣:指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有趣味,有意思。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下,绵阳警方经过努力,一个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专业盗骗汽车团伙被成功打掉,挽回经济损失9 814万元。
B.西部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西部,并安心地从事志愿服务,是西部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C.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D.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坚决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控违章建设,严加防范炒地炒房等投机行为。
解析:选C A项,中途易辙,将“经过”放在“绵阳”之前。B项,成分残缺,“并”后加“让他们”。D项,搭配不当,“违章建设”要“严禁”。
3.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唯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②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的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会化”的状态。
A.②④⑤⑥①③ B.⑤②④⑥③①
C.⑤②①③⑥④ D.②④⑥③①⑤
解析:选B 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论述文段的中心话题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⑤直接点明“信息公开”,应放在首位。②中“透明”紧接⑤,指出“透明”的必要性。⑤②揭示了文段观点。故排除A、D两项。④用类比的手法指明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⑥进一步解说“这种公开”,因此④应该排在⑥之前,故排除C项。答案为B项。
二、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 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强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解析:选D 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C项,“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列举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说明震柳的存活更令人震撼。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分析文章插入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文章插入某一内容,一般有补充交代、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文学性的作用;从结构上说,一般有照应上下文、使文章内容上下呼应等作用。作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文章前三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烈地震而不死,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分)
答:
解析:分析题干,这道题其实是考查我们能从震柳身上感受到什么。首先,这株裂而不死、存活至今的柳树是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知道曾经有那样一场可怕的地震;其次,震柳在地震中的艰难存活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它能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应坚忍顽强;最后,活了近500岁的震柳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强大等。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着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忍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