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过关检测训练及答案解析(文件编号:21031111)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过关检测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五章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备环节;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2.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种群
解析:自然选择以微小的不定向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来保存和积累有利的变异。经过许多代,才能形成新的生物类型。而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可能大量地被淘汰。只有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并演变进化成新的物种,所以说,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进化发展。
答案:D
3.自由交配和自交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依次是( )。
A.改变、改变 B.不变、不变
C.改变、不变 D.不变、改变
解析:自由交配即随机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对已达遗传平衡的种群而言,也不改变其基因型频率。自交不改变基因频率,但会使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提高。
答案:B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D.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看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的进化,但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不是一回事。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看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性的后代。
答案:A
5.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6.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病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本质是( )。
A.药物诱发了病菌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病菌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定向的选择
C.药物能诱导病菌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药物对病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使病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抗生素对抗药性个体的产生仅仅起到选择作用,不是诱导作用,因为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与药物的使用无关。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使病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D
7.化石研究表明,早期的爬行动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 )。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B.鱼类、鸟类、哺乳类
C.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D.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解析:早期的爬行动物经过自然选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
答案:D
8.华南虎和东北虎属于两个亚种,这两个亚种的形成是( )。
A.生殖隔离的结果
B.地理隔离的结果
C.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结果
D.突变的结果
解析:华南虎和东北虎是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
答案:B
9.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解析:重组后的酵母菌可发生各种变异,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A、B两项正确;重组酵母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会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而改变,D项错误。
答案:D
10.养貂人让他饲养的貂随机交配,发现有平均9%的貂皮肤粗糙,这样的貂售价会降低。他期望有更多的平滑皮毛的貂,于是决定不让粗糙皮肤的貂交配。导致粗糙皮毛的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下一代貂中粗糙皮毛个体理论上的百分比是( )。
A.9.3% B.5.3% C.2.5% D.1.2%
解析:据题意,粗糙基因的频率为=3/10,所以在F1中显性纯合子比例为49/91,杂合子比例为42/91,因而显性基因频率为70/91,隐性基因频率为21/91,下一代中粗糙个体为21/91×21/91≈5.3%。
答案:B
11.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泊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下图所示的假设。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隔离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解析:假说甲表明在两个不同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假说乙中湖Ⅰ中的原有鱼种为红褐色鱼,而湖Ⅱ中的原有鱼种为金黄色鱼,由于洪水使两种鱼混合在一起;假说甲说明湖Ⅰ中红褐色鱼与金黄色鱼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隔离,湖Ⅱ中也是如此;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答案:C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经长期的自然选择( )。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对显隐性基因的比例影响很小
C.会使隐性基因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解析:隐性基因型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会逐代降低隐性基因的频率直至为0。
答案:C
13.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 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 600人,褐眼的有26 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 000人。那么,在这一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解析:读题知,aa个体为3 600人,AA个体为12 000人,Aa个体为26 400-12 000=14 400人。A的基因频率为(12 000×2+14 400×1)÷(30 000×2)=0.64,a的基因频率为(3 600×2+14 400×1)÷(30 000×2)=0.36。
答案:A
1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则自交前A的基因频率、自交后A的基因频率、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45%、32.5% B.55%、55%、42.5%
C.45%、45%、42.5% D.45%、55%、32.5%
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而Aa个体占50%,据此可以计算A的基因频率=30%+50%×1/2=55%,自交后AA占的比例=30%+50%×1/4=42.5%,Aa占的比例=50%×1/2=25%,A的基因频率=42.5%+25%×1/2=55%,故选B。
答案:B
15.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
解析: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A、a基因频率始终保持各占1/2,故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意味着没发生生物的进化,故④⑤是正确的。从题干信息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得不出“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论。没有出现哪种类型的个体被淘汰,得不出“发生了自然选择”的结论。
答案:D
16.在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遗传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中的“Xh”的频率是( )。
A.2.9% B.0.7%
C.3.96% D.3.2%
解析:假设有100个学生,则0.7个血友病患者中有0.7×个男患者(XhY),有0.7×个女患者(XhXh),5%的携带者相当于5个XHXh。100个个体等位基因的总数为50+50×2=150个,Xh的基因频率为:(×2+5)÷150×100%=3.96%。
答案:C
17.五界系统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出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 )。
A.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B.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
C.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
D.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解析:五界系统将生物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其中的原生生物界包括一切真核的单细胞生物和没有典型细胞分化的多细胞生物,这些生物处于进化的低级阶段,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指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与五界系统在生物发展史方面显示的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区别开来。
答案:C
18.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动物的出现不影响植物的进化
C.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动物的出现会影响植物的进化。
答案:B
19.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
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
B.牛蛙的卵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不能杂交(如选项A、C)或杂交后代不育,甚至杂交得不到后代(如选项B),而选项D是由于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不能产生配子所致,而不是有配子不能受精,所以选项D不属于生殖隔离。
答案:D
20.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解释这些物种仅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 )。
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
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
C.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
D.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
解析:任何生物都有不定向的变异,并且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生存斗争,由于恐龙没有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而被自然环境所淘汰。
答案:C
21.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从题干中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知A项;“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可推知B项;再由整个题干信息得出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这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所以可推知D项。根据题中信息推不出“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的结论。
答案:C
22.木村资生所说的分子进化速率中的“分子”是指( )。
A.水分子或无机盐
B.氨基酸或核苷酸
C.脂肪分子
D.核酸或蛋白质
解析:分子进化速率是指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进化过程中碱基或氨基酸发生置换的频率。
答案:D
23.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解析: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低等→高等、由简单→复杂等,化石出现得晚,说明该物种高等和复杂,但出现得晚的化石与出现得早的化石间不一定有进化亲缘关系。
答案:B
24.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可能性最大的是(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解析:因原始地球当时尚未出现光合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当时的原始生命结构简单,体内没有复杂的酶系,不能将无机物同化成有机物,供自身利用,所以原始生命的同化作用类型只能是异养型的;而当时原始大气中无氧气存在,异化作用类型只能是厌氧型的。随着时间推移,某些原始的藻类植物开始出现,即形成光能自养型生物,伴随着地球上出现氧气,需氧异养型生物开始出现。
答案:D
25.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 水平的进化规律。
解析:通过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答案:(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分子
27.(15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 A种群(个) | B种群(个) |
VaVb | 200 | 0 |
VaVa | 50 | 120 |
VbVc | 100 | 200 |
VcVc | 150 | 50 |
VaVc | 100 | 80 |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 。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
解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根据材料描述蛾与祖先蛾交配后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蛙的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这说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3)蛾改变飞行模式,使其逃脱危险,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当种群中个体数减少时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减小。(5)A种群中基因总数等于400+100+200+300+200=1 200,Va的基因个数=200+100+100=400,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知,Va的基因频率=400/1 200×100%≈33%。(6)从题表可知,B种群中没有VaVb个体,所以B种群基因型比A种群少,A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答案:(1)种群 (2)D (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28.(16分)下图表示魏泰克五界分类系统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类系统主要是根据生物细胞的 和 的基本差异,将生物界划分为五界。
(2)从生物发展史方面来分析,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即 阶段、 阶段和 阶段。
(3)从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来分析,反映了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即:进行光合作用的 ,属于 ;分解和吸收有机物的 ,属于 ;摄取吸收有机物的 ,属于 。
(4)①和④的营养方式特征分别为 和 ;②的细胞类型特征为 ;③的细胞数目特征为 ;⑤的运动特点为 。
解析:面对多样化的生物,生物学家除了描述物种的特征外,还要揭示生物之间的进化顺序和亲缘关系。1969年美国科学家魏泰克根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首先提出将生物界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目前科学界倾向于五界系统,并用进化树来表示五界之间的进化关系。
答案:(1)结构特征 能量利用方式
(2)原核单细胞 真核单细胞 真核多细胞
(3)植物 生产者 真菌 分解者 动物 消费者
(4)自养或异养 自养 真核细胞 单细胞或多细胞 大多数能自由运动,少数营固着生活
29.(9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果蝇(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 。你的理由是 。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 ;
③ ;
④ 。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
解析:(1)F2中BB∶Bb=1∶2,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B∶b=2∶1,故F3中bb为1/3×1/3=1/9,即F3中长翅果蝇占8/9,其中的纯合子为BB=2/3×2/3 =4/9,占长翅总数的1/2。(2)若不去除残翅果蝇,则F2中BB∶Bb∶bb=1∶2∶1,F2产生的配子B∶b=1∶1,F3中BB∶Bb∶bb=3/8∶2/8∶3/8,故长翅中的纯合子比例为:BB/(BB+Bb)=3/5。(3)要研究人工选择作用是否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影响,需要以人工选择作用作为单一的变量,通过由人工选择作用的种群和自然繁殖的种群繁殖若干代后进行对照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1/2 (2)3/5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