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校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2529)

关注微信公众号:cc518xxzl 可免费领取本资料word完整版!

简介:

福建省四校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2529)

www.ks5u.com

“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四校联考

第二学期高二年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C.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要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C.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哑巴与军刀

孙长乐

在一次战斗中,许维所在的骑兵队与日军的一个骑兵队遭遇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许维挥舞着军刀一口气将5个鬼子斩落马下后,又和一个膀大腰圆的鬼子战到一起。几个回合后,那鬼子露出了破绽,许维迅疾挥刀朝他拦腰砍去,可挨了一刀的鬼子竟然好端端地坐在马上。许维收回军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军刀卷刃了!

就在许维一愣神的瞬间,那鬼子挥刀将他挑落马下,幸亏一个战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他虽保住了性命,但腹部受伤严重,再也不能上战场跟敌人拼杀了。许维心中非常难过,眼前不时出现自己被鬼子挑落马下的那一幕,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鬼子生产的军刀,既锋利又耐用,战友们都把缴获来的鬼子军刀视若宝贝。许维躺在病床上,心想何不混进鬼子的兵工厂里,学会鬼子制作刀具的技术!

这天,部队的岳团长到医院慰问伤病员,许维一脸委屈地说道:“首长,我可是吃了军刀的亏,要不是军刀卷刃了,我咋会躺在这里!我有一个请求,伤好后,我想混进一家日军的兵工厂里,偷学鬼子制作军刀的技术。”

……

许维伤愈出院后,岳团长派人把他叫到团部,郑重地告诉他:“组织上同意你去偷学技术。我们得知,日军的兵工厂为了保密,只用哑巴干活,你只能装成哑巴混进去。”

许维跟部队里的一个会哑语的教导员学了一些哑语以后,就离开了部队。混进鬼子兵工厂后,许维和其他的中国劳工一样,一天从早到晚都默不作声,只是卖力地干活。有天傍晚,许维在茅房里解手儿,鬼子的一条狼狗蹿进了茅房里,朝他嗅着。许维猛然看到那条高大的狼狗,吓了一跳,脱口喝道:“该死的畜生,出去!”

这时候,两个巡逻的鬼子正走到茅房前面,听到茅房里有人说汉语,俩鬼子端着枪冲进茅房里,把许维押到了兵工厂的审讯室里。

在鬼子的兵工厂里,凡是发现装成哑巴的中国劳工,都得被割掉舌头,变成真正的哑巴。鹤田围着许维转了两圈,沉吟一阵,便向站在一旁的几个鬼子做了个“割舌”的手势。一个鬼子挥着雪亮的剪刀,将许维的舌头齐根剪掉,许维立时昏了过去。鬼子往许维的嘴里胡乱敷了些面状的止血药后,便把他给拖到了工房里。

此后的日子,许维除了卖力干活,还有意接近日本工匠,暗中观察他们的锻造工艺和制作刀具的技术。许维既勤快又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个日本工匠的喜欢,都乐意带他干活,他便借机勤学苦练,悉心讨教锻件、淬火、打磨、开刃等制作刀具的几个关键技术。每到夜晚,许维就躲在被窝里,借着月光,偷偷地把制作刀具的工艺记录下来。

一天,许维和两个中国劳工跟着几个鬼子到邻县去拉煤炭,途经一个叫南关驿的小镇时,许维用哑语告诉鬼子,自己以前曾在这小镇待过,知道镇上有个叫大白梨的女子,不仅人长得貌美如花,还有一手推拿的绝活儿。

几个鬼子大为高兴,就在一个小客栈待下来,让许维去把那女子找来,慰劳一下他们。离开那几个鬼子后,许维就钻进了一个树林里,天黑下来后才离开小镇……

面对岳团长,许维嘴里呜噜着,撕开自己身上那件狗皮棉袄的夹层,拿出一沓记录着鬼子刀具制作工艺的图纸,交给了岳团长。望着面容消瘦、蓬头垢面的哑巴许维,岳团长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不久,八路军的兵工厂在许维的指导下,制造出了一批精良的军刀。在此后的战斗中,那些八路军战士再未吃过军刀的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八路军与鬼子拼杀的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同时也揭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B.小说通过战场上八路军和日军军刀的对比,暗示了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特点,易卷刃的军刀是我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C. 小说在叙事方面匠心独运,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 小说语言精心雕饰,朴实无华,亲切耐读,例如“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该死的畜生,出去”。

5.小说主人公许维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6.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显得多余。你是怎样看这个结尾的?请表明观点并具体陈述理由。(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2017年11月)

材料二

福建省四校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编号:21022529)

 

(选自“搜狐科技”,2018年3月21日)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他一生中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

B.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C.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人是主导者,应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要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8.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C.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D.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人工智能如果能够利用好就会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利用不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不能大意。

E.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9.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B.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C.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D.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C.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各自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疏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5分)

译文: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晓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