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36首写作技巧赏析

一、古诗中的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

(一)动静结合。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文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两句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又把满天的雪景写得非常开阔,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大雪后的效果,启发人们去想象雪之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月”属于点的描绘,因为河水在严冬不结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因为孤独的鱼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满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全诗点面结合,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三)诗画结合。写景状物时,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幅幅美术画面,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

3.《春游湖》

徐俯(北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天空中,成双成对的燕子悠然自乐地飞翔,不知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地面上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面一样朵朵盛开。这几天下了一场春雨,湖水猛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怎么办呢?这时摆渡的小船正从远方的柳树下向游人缓缓撑来。

此诗通过描写春天游湖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等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春游画面,图画中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景与物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首诗全诗无一“游”字,是如何表现游的呢?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走到“春雨断桥”的地方,小桥被淹,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了一条小船,这一次春游就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个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受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富诗情画意。

(四)虚实结合。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相互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南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里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映照下荷花显得分外艳丽和鲜红。

诗中前两句虚写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看似突兀,实则造句大气;后两句实写西湖六月的风光,用充满强烈色彩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非常优美。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实写眼前桃花依旧,虚写去年人面桃花,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五)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表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从而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闺怨》

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里的少妇不知道忧愁,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欣赏风景。忽然看见田野路旁杨柳青青春意正浓,真后悔让夫君为了封侯长年在外征战不休。

这首诗本意写少妇的忧愁,前三句却着墨于“不知愁”,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三句写不知愁的具体体现,最后方说“悔”,先抑后扬,欲擒故纵,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歌前三句以“求”、“访”、“虚前席”等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非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六)起兴结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描写方法。

6.《艳歌行》

乐府民歌(汉)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大堂前的燕子冬天缓缓飞去,夏天又疾疾地飞来,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而我们兄弟两三人却久出不归,长期流落他乡。天长日久,衣衫破烂,旧衣要补无人补,新衣当缝无人缝。有幸遇上这家的女主人,她很是贤惠,原意为这些流浪汉缝补旧衣。没有想到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请您不要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早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必多心。尽管水清石见,一切清白,流浪汉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啊!

此诗围绕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写流浪汉的凄苦,情节紧张,矛盾集中,以小见大,这对表现主题有十分显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显示了乐府作者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诗拟流浪汉口气,声口肖似,语句活泼,以谐驭庄,既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又颇富谐趣之美。全篇以“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开头,比兴而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文中“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丈夫从外地回来,看到了妻子为流浪汉缝补衣服的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所以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作者通过对这一瞬间表现特写镜头的描写,把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开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在构思上也有统摄全文,引起故事的作用。

(七)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

7.《行宫》

元稹(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

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二是以少总多,二十个字,把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部表现出来,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表现了非常深刻的内容。三是以乐景写哀,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凄凉衰怨的心情,但却着意描写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和凄寂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的哀怨情绪。

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八)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特征等,以表现作者的感受。

8.《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清早起来架着马车铃声响叮当,出门人在外思念家乡越想越悲伤。残月当空路边茅草店里的雄鸣还在鸣唱,踏着晨霜赶早人的脚印留在木板桥上。枯败的槲叶随风飘扬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思故乡我昨夜梦见了杜陵的美好景色,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用平常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羁旅中的无限愁思和人生的失意。诗中有听觉、有视觉、有悲情、有思念,画面不断跳动,主题饱满含蓄。文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纯用名词组合,不用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上路,顶着寒霜,脚印印在木板桥上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可谓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有听觉、有视觉,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了早行的环境,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对比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二、古诗中的抒情方式

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爱憎、好恶、喜怒、忧乐等主观感情的一种写作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寓理等。

(一)直接抒情。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达作者的爱憎态度和思想感情。

12.《从军行》

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报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长安,卫国战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将帅领了兵符牙璋,告别京城,奔赴抗敌前线;强有力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驻所龙城。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的图案已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面对此情此景,我宁愿去当一个下级军官冲锋陷阵,也比一个白首穷经的书生强得多啊!

这首诗歌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面跳到另一个典型场面,如第三句写辞京,第四句写包围敌人,第五六句写战斗场面。这种跳跃顺序自然,不仅每一个跨度之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使诗歌的节奏明快,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文中“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

又如杜甫《曲江对酒》中“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直接抒发了诗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矛盾心情。

(二)借景抒情。借对某一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老朋友已扬帆启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去游历扬州。我站在楼上,凝望着一叶孤舟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而去。

这首诗在借景抒情上特点有二:一是意境阔大。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是情真意切。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一言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而深远。特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只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作者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又如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人借“花自落”、“鸟空啼”,抒发了对时代的感慨,透出了伤感、凄凉之情。

(三)托物言志。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14.《早雁》

杜牧(唐)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秋天的北方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地飞向云天外。月明之夜孤雁掠过宫中孤耸的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怎么又随着和煦春风返回自己的故乡呢?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的水边长满了菰米绿苔,可作食料免受饥寒之苦。

此诗借描写遭射四散惊飞、孤单漂泊、有家不能归的大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无力无意拯救边塞侵扰的不满情绪。诗人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文中“惊飞四散哀”、“孤影过”、“数声来”构成了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特别是“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景、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动作,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细腻而传神。

又如初唐名臣虞世南的《蝉》:“垂绩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对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真理。

(四)借古讽今。借描写古代历史事件、人物遭遇等来喻今、伤今、讽今。

15.《台城》

刘禹锡(唐)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居住在台城的六代君王在位期间都竞争着比谁更豪华,而陈后主斥巨金修筑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达到了奢华的顶峰。可惜好景不长,往日亭台楼阁一派繁华的景象,如今已到处是野草。造成这种衰败景象的原因是陈后主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玉树后庭花》这种靡靡之音中。

此诗首句总写台城,综合六代,是一幅鸟瞰图;次句突出两座凌空高楼;三句今昔对比;结句陈述原因,改用听觉形象,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回荡在空际。诗人以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批判了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整篇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又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慨,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五)借物寓理。借助对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描写来说明某一道理,或表达某一哲理。

16.《观书有感》

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打开一样,天上的光和云影倒映在水中闪烁荡漾。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源源不断从源头流来!

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派田园风光,读后令人感到清新而明快。可一看题目却是观书感想,顿觉这美的意境已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通篇借“方塘”见意,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将“天光云影”比作书中的内容,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文中第一句是比喻,第二句是拟人,三四句是设问。整篇以暗喻的方法借物寓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和悟出的哲理。

又如北宋大诗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对庐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观察问题时应客观全面的哲学道理,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学问。

三、衬托

衬托是指从侧面用笔,通过对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的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正面来陪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以悲衬悲。反衬是以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或事物从反面来衬托,即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

(一)美景衬欢情

17.《新城道中》

苏轼(北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多情的东风知道我要到山里去,吹断了屋檐的雨滴声,送来了一个雨后新晴的好天气;群山顶上停留着绒帽般的白云似在列队欢迎,树梢上升起一轮朝阳仿佛挂着一个圆而亮的大铜锣。一路上,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溪流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此诗以一路上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山乡早春图”。三四句描写远景,用比喻手法,山峰戴着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五六句描写近景,用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了山野花木之美,而且正面衬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

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一路上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进士及第欢快、得意的心情。

(二)衰景衬愁情

18.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耳边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象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秋天的江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我孤卧客船面对愁绪难以入睡,夜半时分,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凄冷的钟声,幽静得令人更加难耐。

这首诗前两句意象密集,以落月、啼鸟、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以城、寺、船、钟声造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鸟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情中之声,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而隽永。以衰景衬愁情,更见其愁深。

又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日落春晚,寂寞空庭,梨花满地的愁景,衬托渲染出宫女泪花满面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