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虚词连用现象
吕永海《语文报·高一版》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几个虚词连用的现象。文言虚词的连用有多种情况,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现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连用情况归纳例举如下:
两个语气词连用
(一)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也已”是限制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二)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②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 可译为“呢”。)
(三)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呜呼,亦盛矣哉!
(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啊”。)
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的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呀”。)
三个语气词连用
三个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着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例如:
①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何如哉”可译为“怎么样呢”?反问中隐含“不如”之意。)
另外语气词连用,也可单独成句。如《岳阳楼记》中的“嗟夫”,《蜀道难》中的“噫吁嚱”等。 总之,在古代汉语中,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与规律,辨别虚词连用现象也就容易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