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
一、阅读下面的题目,你觉得有问题吗?请思考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考题:
1、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为什么?
2、题目说,“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想”一词该如何理解?
3、题目说,“对这种冲突”——“这种”该如何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橘枳异彩 岂可归一
淮南淮北,水土不同,故有橘枳之异,世界多了一种风采,人类多了一种享受,多么好的事啊!
西方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不施援手的。他们期待的是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解决自己遇上的困难,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不要有所依赖。他们坚持从此类小事起步,借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我们赞美西方人士勇于撒手的心理力量,也赞美西方人士“为孩子计深远”的远大目光。
中国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急忙施援的。他们护犊心理强盛,也希望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心理感受,强化家庭亲情的培养。我们赞美国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也为国人重视血肉亲情、家庭亲情、社会亲情的优良文化传统而自豪。
同是幼儿跌倒,中西夫妇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原因在哪?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将人们捆绑在一块土地上,造就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一大家人血肉相连,感情相近,相互关怀,友好友爱。家庭的兴盛,香火的延续,晚年的依本,是人们生命的追求。因此,一个婴儿的落地,是血脉的延续,是全家的幸福,是家族的希望,谁能不对孩子呵护备至呢?
西方文化兴盛于工业文明。芸芸众生为了谋求生活出路,如无根的浮萍,东飘西荡,四处求业,随遇而安。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敢于闯荡,勇于奔走的独立人格。孩子一旦长成,就不再依偎于父母身旁,父母也不依仗晚辈养老送终。社会生活环境如此,夫妇育儿也必然要为孩子做好心理、性格方面的准备。正因为如此,任凭孩儿啼声阵阵,他们也未敢启动“恻隐”之心。
中西育儿,一橘一枳,皆植根于自己的土壤之上,同样兴盛发达,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是朗朗乾坤的两朵奇葩,与地球村其他文化一样,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为百花齐放的缤纷世界欢呼。我们寄言故事中那两对中西夫妇,你们各自的做法都是对的;不必相互指责,也不必争个谁是谁非,相互尊重,各自走自己的路吧。
橘枳无争,相处融洽,各显风采,十分可喜,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嘛!相反,如果相互倾轧,强加于人,则这个“世界”“会很受伤”的。
思考题:
1、本文有逻辑论证吗?为什么?你觉得本文是证明文还是还是阐明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依靠什么方法确立起来的?
3、本文作者的主张是什么?文章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一单元第五课
阐明文要阐述
同学们,第五课我们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做得好不好。有些同学会自己寻找预习作业,星期三我们没有布置,他们到处找。这种精神值得提倡。
好了,看昨天布置的作业吧!
一、阅读下面的题目,你觉得有问题吗?请思考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 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考题:
1、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为什么?
2、题目说,“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想”一词该如何理解?
3、题目说,“对这种冲突”——“这种”该如何理解?
命题者的意图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故事编写得很不错,有深意,也合理。这是近些年看到比较成功的一个题目。我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反对西方某超级大国的颜色革命。这个国家现在就是这样,对于有些国家搞装侵略,对于有些国家则采用文化侵略,东欧各国就是如此。他们对于中国也一直在搞颜色革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们就公开宣称寄希望于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结果他们失望了。新世纪,他们又希望通过支持中国改革,支持中国留学生,好搞颜色革命,至今依然贼心不死。题目是个好题目,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命题者在几个地方出错了:
一是“对这种冲突”——“这场”与“这种”大有区别,“这场”是单一的,“这种”是一类的;前者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后者就是材料作文了。究竟之哪一种呢,叫考生为难。
二是“联想”。联想的基本释义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这样解释,就可以由此及彼,以小见大,引申大道理,引进外部材料来证明了,就属于证明文了。
三是“不要脱离……含义”,这也是可以引申的标志。
四是题目所指的“外国夫妇”,实际上是西方夫妇。“外国夫妇”范围太大,很多国家并不如此,所以,我们干脆直接表示中西关系,更加直接一些。
所以说,这样的题目,写成证明文没错,写成阐明文当然也可以。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我们昨天的课是区分证明文与阐明文,今天遇上了,再来辨别一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认识得更加深入一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更多的收获。
二、什么是阐明?
什么是阐明?这个概念很难说清楚,多种方式都可以使用,例如,阐述、阐发、说明、解释、解说、叙述、分析、剖析、分解等等都是。
1、叙述:因为是就事论事,那就得概述事件,这是开头的事。但是,在中间主体部分的论述中,也要针对事件的某一个部分,也得陈述事件的局部,这就得叙述。例如,上面的题目中,扶孩子或不扶孩子,都需要叙述。
2、说明:事件的发生都是有背景的,有历史的,有源头的,这些情况,有时需要交代,否则道理说不清楚,读者无法明白,因此,适当的说明就不可缺少了。例如上文,中国为什么那么重视孩子?那么呵护孩子?西方人为什么那么放任孩子?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背景,应该作出说明。
3、解释:有些事情别人不明白,需要解释。比如,你的孩子摔倒了,别人帮你扶起来,你不感谢人家,反倒指责备人家,为什么?需要解释原因。
4、阐释:阐释就是阐明、陈述、解释自己的见解,深入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
5、评论:对具体事项作出评判,作出判断,也就是直接表态。
6、分析:深入解剖事物的内在结构,剖析事物间的异同,揭示事物的实质等。
上述种种,其实以说明、解释、分析为主,分析应该是阐明文最重要的表述方式,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上面的空头介绍,只是给大家一些初步知识,有所了解。可能大家无法体会,下面我们结合一篇文章来慢慢理解。
三、从两篇范文看阐明文的表述方法:
橘枳异彩 岂可归一
淮南淮北,水土不同,故有橘枳之异,世界多了一种风采,人类多了一种享受,多么好的事啊!(这里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橘与枳异地生长,各具特色,为世界增添风采,暗中类比下文中西两地,风情各异,各自都有自己的发展前途,为全文中心论点服务)
西方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不施援手的。(叙述一般事实)他们期待的是孩子自己爬起来,自己解决自己遇上的困难,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不要有所依赖。(说明他们的主观意图)他们坚持从此类小事起步,借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阐述他们的内心目的)我们赞美西方人士勇于撒手的心理力量,也赞美西方人士“为孩子计深远”的远大目光。(作者的评论与表态)
中国夫妇在小儿跌倒时,一般是急忙施援的。(叙述一般事实)他们护犊心理强盛,也希望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心理感受,强化家庭亲情的培养。(说明他们的主观意图)我们赞美国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也为国人重视血肉亲情、家庭亲情、社会亲情的优良文化传统而自豪。(作者的评论与表态)
同是幼儿跌倒,中西夫妇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原因在哪?(过渡段,引领下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将人们捆绑在一块土地上,造就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的历史原因,尤其是经济生活与家庭组织的内在联系,使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大家人血肉相连,感情相近,相互关怀,友好友爱。家庭的兴盛,香火的延续,晚年的依本,是人们生命的追求。(阐述中国家族亲近的内在原因,是对那对中国夫妇言论的诠释与支持,也是有意识地与西方国家对孩子“冷漠”的对照)因此,一个婴儿的落地,是血脉的延续,是全家的幸福,是家族的希望,谁能不对孩子呵护备至呢?(直接为那对中国夫妇的行为作出理论分析,是对中华文化的有力阐述)
西方文化兴盛于工业文明。(说明西方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芸芸众生为了谋求生活出路,如无根的浮萍,东飘西荡,四处求业,随遇而安。(阐述那对西方夫妇行为态度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敢于闯荡,勇于奔走的独立人格。孩子一旦长成,就不再依偎于父母身旁,父母也不依仗晚辈养老送终。社会生活环境如此,夫妇育儿也必然要为孩子做好心理、性格方面的准备。(论述那对西方夫妇行为态度的深刻道理)正因为如此,任凭孩儿啼声阵阵,他们也未敢启动“恻隐”之心。(推论那对西方夫妇的行为的必然)
中西育儿,一橘一枳,(回应开头的类比,说明作者思维绵密。这一点很值得学习,因为考场上会是加分点)皆植根于自己的土壤之上,同样兴盛发达,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是朗朗乾坤的两朵奇葩,(异地生长,同样兴旺,与开头的思想完全一致,强调自己的思想观点,首尾呼应,很好)与地球村其他文化一样,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为百花齐放的缤纷世界欢呼。(由“中西”两地拓展到“地球村”,由“两朵奇葩”拓展到“百花齐放”,暗合我国倡导的“命运共同体”,是个很好的得分点)我们寄言故事中那两对中西夫妇,你们各自的做法都是对的;不必相互指责,也不必争个谁是谁非,相互尊重,各自走自己的路吧。(回应开头,解决矛盾,且语带双关,很高明)
橘枳无争,相处融洽,各显风采,十分可喜,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嘛!相反,如果相互倾轧,强加于人,则这个“世界”“会很受伤”的。(这个结尾,十分简洁,但内容十分丰富,更加重要的是,尽管语言含蓄,但实际上已经完全跃出育儿冲突问题,跃出文化冲突问题,实际上含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令人回味无穷。这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才是文章最高的价值之所在)
这篇文章的基本写法是:
先类比暗中提出中心论点。
阐释西方育儿的基本做法与指导思想与基本目的。主要是阐释。
阐释中国育儿的基本做法与指导思想与基本目的。主要是阐释。
过渡段,进入下文。
分析中国育儿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渊源及其合理性。主要是分析。
分析西方育儿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渊源及其合理性。主要是分析。
总结全文,肯定二者的正确性,赞美世界的多样性。主要是概括分析。
论点升华,互相倾轧是错误的,多元世界才是最美的。主要是概括分析
由上可见,文章就事论事,没有任何逻辑论证,没有举例,主要采用阐释与分析的方法。
是谁在唱空城计
——看似老劲敌,实则老相知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空城计”人人皆知。人们都知道,诸葛亮巧施空城计,遏退了司马懿统领的15万精兵。(叙述一般事实)其实,这种看法只见其表,不知其里。准确地说,摆空城计的是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是司马懿。换句话说,司马懿疑埋伏、怕进兵是假,知无军,故意不取城才是真。(分析判断,提出论点)
司马懿疑伏兵吗?不!(简单设问设答,引发读者注意力)理由有三:一是西城地处陇西小县,并非兵家必争之地,也非行兵布阵之所,诸葛亮不可能在此设下重兵。对此,司马懿不难作出判断。二是两军在小城相遇实属偶然,诸葛亮不可能在此预留重兵。诸葛亮是安排撤军汉中后,赶往西城搬运粮草的;司马懿前军追敌,自己欲取斜谷,途经西城。两军在西城不期而遇,并非诸葛亮有意安排,这一点司马懿心知肚明。三是司马懿熟知兵机、地理,不是有勇无谋之辈。(这一段全是分析。第一点从地域上分析,西城非用兵之地;第二点从行为上分析,两军相遇属于偶然而非必然;第三,从人员上分析,司马懿是个著名军事人才,不是蠢材。这三点分析角度各异,一是客观上的地形,二是行为上巧遇,三是主观上的才能。三者组合,也是立体分析,很有说服力)
司马懿为何不攻入西城、生擒诸葛亮?(追寻原因,很有必要)
司马懿历事曹魏三代君王,深明韬略,善晓兵机。(这属于说明,简单阐释人物个人情况与专长)曹氏疑司马懿有异志,一度夺其军权。司马懿乞守西凉,又遭蜀国离间,差点被杀,终被削职还乡。只是因孔明趁机进犯,魏国无人可挡,大臣以身家姓命担保,才得以被重新起用抗蜀。(这主要也是说明,说明人物近期的遭遇及其原因,为下面的分析铺平道路)司马懿深知,灭了诸葛亮,自己于曹魏政权也就没多大用处了,身家姓命又将陷入危机之中。放了诸葛亮,也就救了自己。(这是分析司马懿的内在心理活动及其对自身性命的分析。须知,这是建立在对上面阐释说明的基础之上的。可见,上面的说明是为下面的分析服务的)因此,他大行蒙蔽战术,说道:“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兵。”(这是夹叙夹议,边介绍司马懿的行动措施,便透露他的内心意图)他以严肃的语气教训儿子,也教训部下。其实,他是在演戏,是在为自己开脱。(特别突出介绍他教训儿子,让假戏越演越真)
诸葛亮又是怎么想的呢?他知道,自己的空城计骗不过司马懿;他也知道,司马懿为了保自己,不会挑破这个秘密。因此,为了蒙蔽曹魏统治者,蒙骗司马懿的军丁,给司马懿一个台阶下,他摆起了空城计。(这一段分析诸葛亮的的内心盘算及其行为措施,与上文对司马懿的分析相一致,由此,开头提出的论点就确立起来了)
这一段的阐明方法主要是:
一,开篇说明情况,然后转折,提出论点。
二、论述 司马懿疑伏兵是假,主要用分析的方法。
三、阐述司马懿不攻城的原因,主要用阐释说明的方法,加上司马懿内心的分析。
四、分析诸葛亮的内心思维,主要用的是分析方法。
可见,分析、阐释、说明,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方法。全文没有一个逻辑论证。
第一单元第五课课后练习
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一、阅读《小李风采更胜一筹》,思考:小李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吗?
二、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你认为成功吗?
三、把作者阐释、分析的主要句子划出来,好好听体会。
四、如果让你自己来写,你支持谁呢,你将怎样写?
小李风采更胜一筹
大凡评选,不是要选出顶尖优秀者,便是要选出极为稀缺者。科学家小李、焊接工老王、摄影博主小刘都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既然如此,只好按其稀缺度评价。对于当前社会来说,焊接大与摄影达人固不可少,但是,能在生命科学领域跻身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者却是更加难得。因此,依我来看,在这三人中,小李的风采更胜一筹。
风采的评价标准原本就是见仁见智。小李、老王和小刘的工作水准都已超出常人,又属于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本不该拿来评个高下。可以想见的是,要修炼成“大国工匠”,老王付出了多少汗水,焊接了多少金属方能达成!跋山涉水寻找风景的小刘,又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方可捕捉大千世界的美丽……达到如斯境界的人,背后都不会缺乏对行业的热爱,对目标的执着,以及不懈的努力。这样的人,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因此,仅就行业背景而言,选择小李,是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生命科学的急切需求。人类从未摆脱外界而来的生命威胁。近来,MERS从韩国传入中国一事引得人心惶惶,令人不禁回想起十二年前流行的SARS,六年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之前反复提及的埃博拉病毒。MERS的传染性不及当年的SARS那样猛烈,死亡率却高于SARS。幸好就在几日之前,已有中国的医学团队研制出了针对MERS的特效药。这种药物尽管尚未投入生产,也能够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吃上一颗定心丸。若没有类似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又何谈提高工业技术,何谈欣赏美丽风光?
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人才都会极受重视,因为他们的研究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命运。如今,我们国家的科学创新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能跻身国际学术顶尖行列的科学家实在少之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基础、榜样和方向。创新本就不易;要让创新的思维在科学的土壤中开出花来,更是难上加难。无数的积累,加上万里挑一的灵感才能造就一项科学成果。所以,像小李这样的创新性科学家,需要被大众了解,被孩子们铭记。
如此,或许有一天,“小李”们的不断出现将成为日常,人们将不再受科学水平的束缚,生命也不会轻易因灾难随风而逝。当然,当生命不再随风,到那时,再评世间风采,定然是新选择、新气象……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