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以折射世界,一朵花可以装点人生。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从细微处着眼,有时也可以挖掘深刻的大主题。所谓“小中见大式”就是以小的题材、小的材料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深刻思想或重大选题。
采用小中见大的方式写记叙文,可以有效地避免初中生因认知程度不深、知识储备不足而造成的对主题的理解偏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所选的小材料一定要与大主题相匹配,还要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在叙述完材料的内容后还应适当地点出主题,以便于中心思想的升华。
人生是自助餐
一考生
闲暇时,总爱与朋友们去吃自助餐,只为那种自由的感觉和热闹的氛围。通常我们 会边吃边侃,有时心血来潮,天马行空乱说一通,有时突发感慨,抒发一下对漫漫人生路的各种想法……
时逢周末, 闲来无事, 我们便相邀去吃自助餐, 熟门熟路, 选好吃的, 坐在位子上, 照旧相互调侃。
这时,一个姐妹忽然问道:“人生是什么?”(借助朋友的发问引出众人对人生问题的探讨,不拖泥带水,快速切题。)大家沉默了一会, 小如沉吟道:“人生是单行道, 没有回头路。 ”小姣调皮一笑:“人生是火, 轰轰烈烈才对味儿。 ” 小华推了推眼镜,故作深沉:“人生如戏,一切繁华如过眼云烟。”(三位朋友,三种性格,三种态度,作者牢牢抓住了各个人物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多样化描写,这样做,往往会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恍然间我不知如 何应对,突然看到邻桌的母子,灵光一闪,脱口而出:“人生是自助餐。”
看着朋友们疑惑的眼神,我指了指旁边。
一个阿姨拿着桌上仅剩的肉串软言细语地哄身边的男孩吃。男孩不肯吃,还说:“妈妈, 你帮我吃掉就不算浪费了。 ”阿姨弯下腰, 直视着孩子, 语重心长地讲:“自 己拿东西前要先想好能吃多少, 现在我可以帮你, 以后我不在你身边呢?”孩子脸一扭:“到时候再说,反正现在我就是不吃。”
性子最急的小姣走过去,说道:“阿姨,小孩子嘛,吃不了在所难免。我帮他吃也可以啊!”(人物对话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合理的推动作用。)阿姨摆摆手,继续哄男孩吃。
看着小姣一脸的不解,我问:“阿姨,您为什么 非要他吃下去呢?”她转过身来,看了看我们,认真地说:“其实人生也像这自助餐 一样。餐厅里的东西可以任你挑选,人生道路也可以任你 >选择;拿东西前要考虑自己 实际能吃多少,选择人生道路时也要知晓自己的能力,自己能走什么样的路;吃得太多 会消化不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会寸步难行。我只是想让他明白,做任何事情前, 要先看看自己的能力,要量力而行。”(通过阿姨的回答,巧妙地将自助餐与人生挂钩,再次点题,并对题目进行详细阐释。)
听了阿姨的话,我们陷入了沉思。突然,小华开口了:“这次调侃大会,小脆胜 出。”我笑笑:“胜出的,是那位阿姨吧!”大家点头附和。“好!就让我们对自己 的人生负责,消灭剩下的食物吧!”
自助餐虽然结束了,但那位阿姨的话却久久回荡在心头。人生是自助餐,面对一道 道极具诱惑的美食,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而且一定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文末抒发议论,不再就事论事,而是对文章主旨进行提炼和升华,颇具哲思。)
点评:“人生是自助餐”,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新颖的观点,作者选择在题目中表明这一观点,无疑会令读者眼前一亮,并激发其阅读欲望,继而设疑——为什么要说人生是自助餐呢?有了对题目的种种疑问和猜测,读者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全文。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作者巧妙借助人物对话等方式,在后文中为读者答疑解惑,极有条理地揭示文章主旨,明确中心思想,并提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清自己,谨慎选择人生道路,对自己负责这一看法。由于本文情节设置流畅,所以在文章主旨一步步水落石出时,并不会显得刻意、生涩,反而使人豁然开朗。这种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小中见大、层层推进的行文方式,着实令人叫绝。
爬墙虎的生存哲学
一考生
入秋的时候,楼下那棵树倒了。粗壮的树干卧在地上,拔起的根还带着泥巴和沥青。过了两天我再去看的时候,它便不在了,只留下地面一道触目惊心的疤,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发生的一切。
邻居说,那棵树太刚烈,不懂得生存的哲学,注定不会长久。(作者开篇不谈爬山虎,而以倒下的大树为切入点,欲以树的刚烈与爬山虎的柔弱进行对比,进而阐释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生存哲学。)我只是点头,心里却不明白他说的话。花草树木本无思想,怎还会有哲学不哲学的?
没过几天,便见邻居在原来种着树的角落捣鼓。我好奇地探头去看,以为是新的树苗,却见到了几枝羸弱不堪的植物,带着细细的芽、软趴趴的蔓枝。(“羸弱不堪”“软趴趴”等词语均表明了作者对于爬山虎的初步印象不佳,为后文中产生的心理转变作铺垫。)邻居说,那是爬墙虎。我跟他打趣,这东西也有所谓哲学么?他没说话,只道他最喜欢的就是爬墙虎。(“我”向邻居询问爬墙虎是否也有生存哲学,却没有得到答复。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在文章中设下的一处命题,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作者将带领我们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反之,如果早早揭示主旨,文章读来就少了许多趣味。)我望着那软趴趴的蔓枝,没有答话。
几个星期后,我再想起楼下那角落的时候,那爬墙虎已经抽枝了,攀着墙往上长。我伸手摸摸那枝条,柔柔的没有一丝刚劲,心下一片不解。邻居说最喜欢它,但这没点风骨的软弱家伙,哪里比得上那英挺刚劲的大树,又哪里值得喜欢?
后来,来了一场雨。本来入秋不应有大雨,但广州这湿润的气候,哪怕是秋冬,老天也从不吝惜雨水。于是那日我便看着雨哗哗地落下来,风大得我连窗户都不敢开。(狂风暴雨来势汹汹,连“我”都有所畏惧,何况羸弱的爬墙虎呢?天气的恶劣更加深刻地突出了后文中爬墙虎难得的“品质”。)但在大雨中,我却不知为何,有了闲心想起那爬墙虎:以它那样的软弱性子,能禁得住这大风大雨吗?可惜白色的雨幕挡住了我的视线,从窗户望出去,完全找不着那绿色的踪影。(白色的雨幕为爬墙虎的结局增添了不确定性,一处小小的悬念却也牵动人心。)
雨过了,我往楼下走,想着它大概死了。出乎意料,它却好好地在哪里,仿佛刚刚的大雨全然无关痛痒,甚至更发新姿,精神抖擞。
我有些惊讶,伸手去扯那附在墙上的蔓枝,却发觉它居然牢牢抓着墙,任我怎么用劲,也纹丝不动。这时,邻居上前制止了我,跟我说,这便是它的生存哲学:刚柔并济。(作者借助邻居之口揭示了爬墙虎生存的真谛,同时也回答了文章第三段中提出的问题,如此巧妙的补充,使得全文融会贯通,结构严谨。)
爬墙虎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为了生存,必须让自己变得柔软,才能不留缝隙地附到墙上。扎根以后,它便要变得刚劲,牢牢地抓着墙壁,才能抵御风雨,生存下来。(进一步解释说明爬墙虎的刚柔并济,阐释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爬墙需柔,也需刚,只有刚柔并济,才是爬墙之“虎”,墙上的王。(作者在此处丝毫不吝惜对爬墙虎的赞美之词,这与初遇时的不屑形成了鲜明对比,先抑后扬,令人信服。)因着这样的生存哲学,爬墙虎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有生命力,一枝一叶都透着蓬勃的朝气。
如今春日方临,天气暖暖湿湿的,楼下已是一片旺盛的绿意。
以后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停步望两眼。尽管那里已经没有刚劲美丽的大树,却有更令人惊叹的生命,繁盛得让我无法忽视。
现在我常望着那一片青翠,纾缓一天下来紧张的心情。然后便觉得,无论怎样的环境,和风春日抑或狂风暴雨,我都能从容面对了。我想,爬墙虎的生存哲学,对于我们,大概也是适用的。(在已然阐明文意后,作者仅用简单一句话便将爬墙虎的生存哲学与社会生活相挂钩,然后便悠然停笔,不再多加议论,有效避免了重复说理的枯燥,不仅符合全文风格,且意味深远,留有余味。)
点评:在本文中,作者将写作视角对准了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植物——爬墙虎,并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以观察者的角度,表现出了爬墙虎值得称道的生存哲学——刚柔并济。可以说,作者从小小的一株爬墙虎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可见平凡之处也有智慧,生活之中也含哲思。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