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竭智尽忠。”意思是耗尽所有才智,极尽全部忠诚,表示一个人呕心沥血,忠心耿耿。爱国诗人屈原在《卜居》中写道:“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屈原被流放之后,三年都没有再被召见。耗尽才智,用完忠心,却被谗言蒙蔽,心烦意乱,不知道该去哪里。史学大家司马迁在评价屈原时,就用了“竭智尽忠”这个词。

屈原的故事流芳千古,他忠君爱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以国家为精神皈依,我们今天阅读屈原为国家竭智尽忠的故事,更有教育意义。

屈原,又叫屈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并一心想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年轻时,屈原就出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位,辅佐楚怀王治理国家。当时的天下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其中,秦国国力最为强大,秦王时刻想着吞并其他的国家。而此时的楚国却是奸臣当道,国君昏庸,政治上一片黑暗,国力也日渐衰败。看到楚国朝廷一片乌烟瘴气,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屈原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上奏楚怀王,言辞恳切,要求改革政治,任用贤能,并制定法令限制王公贵族们的特权。这一下,使得本来就忌妒屈原才能的朝中佞臣们,更加痛恨屈原了。他们到处说屈原的坏话,其中朝中有一位叫靳尚的大夫,他特别妒忌屈原的才能,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诬陷屈原,说他假公济私,高傲自大,常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怀王本来就是一个糊涂的人,听了靳尚的话后,也就不明是非,非常生气,于是他逐渐疏远了屈原。

后来,以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为首的一批奸臣得势,他们在朝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完全把国家大事抛到脑后。被排挤的屈原常常感叹:“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蒙蔽了心智,以至于楚国的国力日渐衰落。”当时的楚国与齐国缔结了盟约,所以秦国一直不敢进攻这个国家。屈原被革职后,秦国认为瓦解楚齐联盟的机会来了,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到楚国后,对怀王说:“我们秦国非常痛恨齐国,如果楚国能与齐国断交,那么秦王愿意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您。”楚怀王这个人虽然非常贪心,但听了张仪的话,也是犹豫不决,后来,张仪就用重金收买靳尚、子兰等人,让他们在楚怀王面前多说秦国的好话。于是楚怀王就答应了秦国的条件,与齐国绝交了。听到楚国与齐国的盟约被毁,屈原痛心疾首。后来,当楚怀王派使者去秦国要地时,秦国却拒不承认,张仪说:“我与楚王约定的只是自己封地里的六里,何来六百里呢?”至此,楚怀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却不想秦国早已做好准备,结果楚军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许多年后,秦国想要和楚国修好,就派人给楚怀王送一封信,要求楚怀王到秦国的武关订立盟约。楚怀王看到信后犹豫不决,他就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其中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去武关,他告诉怀王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秦王又阴险狡诈,不守诺言,多次欺骗大王,您千万不能去啊。”而他的小儿子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认为这是楚秦和好的一次好机会,因此极力怂恿楚怀王去。结果楚怀王再次听信了子兰等人谗言,一到秦国就被扣留了。这时他才想起屈原的话,捶胸顿足,后悔莫及。后来,楚怀王被扣押在咸阳三年之久,最后郁郁而终。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就是后来的顷襄王。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的老百姓都抱怨子兰而推崇屈原,他们都说当初是子兰等人劝楚怀王去秦国,导致怀王客死异乡,要是楚怀王能听信屈原的话,也许就不会死了,因此子兰才是杀死怀王的罪魁祸首。子兰得知百姓都怪罪他而爱戴屈原后,心里非常害怕。于是他就纠集靳尚等人在顷襄王面前诬陷屈原,他们说:“屈原自大至极,竟然常在外面说大王整日淫乐,不思为怀王报仇,还说大王是不忠不孝之徒。”顷襄王听后,也不明就里,一气之下就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永远不得回来。就这样,屈原带着满腹的忧愁和愤恨,离开了楚国。几年后,他听到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要亡国了。于是,在绝望和悲愤之中,他怀抱大石,毅然决然地投汨罗江而亡。

点评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开一代之诗风,几千年来,浸润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心灵。他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他的诗歌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在屈原的诗歌里,爱国成了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责任。其实“爱国”何尝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诗中这铿锵有力的一句连同屈原为国竭智尽忠的行为,千百年来,经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共同的家风文化里。

家风警语

以社稷之忧为己忧,社稷之辱为己辱。

——明·高启《凫藻集卷一·四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