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戏水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是汉朝乐府诗歌,宋代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时将其收入《相和歌辞》,“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实,这些相和歌辞很多都是前代的歌谣,《晋书·乐志》认为,“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并举出《江南可采莲》、《白头吟》和《乌生十五子》等为例子。这些汉朝的街头小调在后来逐渐被人谱写音乐,用管弦之乐演奏,同时有人负责歌唱,就是所谓的“相和”。
一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在其著名的《荷塘月色》中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当这样的风流季节到来的时候,江南总是莺飞草长,人们也忍不住走出家门,欣赏这身边的美景。绿色的莲叶叶叶相连,从东边蔓延到西边,从南边蔓延到北边,几乎铺满了水面。在叶子中间,唯有狭窄的水道可以通行,采莲船正从这样的水道中穿来穿去。采莲的少女一边唱着清歌,一边采摘莲子。轻曼的身影和清越的歌声结合,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中反复出现,让人生出无限遐想。采莲船四处漂动,也让人仿佛看到有鱼儿在莲叶之间来回穿梭和嬉戏。
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正是江南人最习见的故乡景观。《乐府题解》认为,这首乐府得其情趣,是江南人趁着良辰美景在外游玩的场面,即所谓“嬉游得时”。在南朝宋代诗人汤惠休那里,江南被添加上一种思乡的含义,“幽客海阴路,留戍淮阳津。垂情向春草,知是故乡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炎,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是两汉乐府中较为清丽的一首,写出江南人的日常生活状况。需要注意的是,诗歌中的“莲”字在当时也常常与“怜”相关,即所谓的“双关”。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也是一首爱情诗。或许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朱自清才认为采莲季节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代诗人刘缓甚至以《咏江南可采莲》为题目写了一首更富爱情色彩的诗歌:“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楫小宜回迳,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或许是由于采莲女子的清婉形象深入人心,或许是“莲”字与“怜”同音容易造成特别的诗词效果,后世诗人也写了很多关于采莲的诗歌,用采莲表示相思之意。比如,唐代诗人刘沧《代友人悼姬》诗云:“罗帐香微冷锦裀,歌声永绝想梁尘。萧郎独宿落花夜,谢女不归明月春。青鸟罢传相寄字,碧江无复采莲人。满庭芳草坐成恨,迢递蓬莱入梦频。”江上没有“采莲人”,就被用来比喻情人之死。
田间有好女 ——《陌上桑》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7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汉乐府
《陌上桑》和《咏江南可采莲》一样,是汉代乐府,又名《艳歌罗敷行》。崔豹《古今注》中说,《陌上桑》这首诗来自一个河北邯郸一户秦姓人家的故事,“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诗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写罗敷美貌。第二部分,写罗敷巧妙拒绝太守的不情之请。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尚且带着朝露的清晨就这样来到人间。秦家的房屋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特别清新脱俗。这不是因为房屋造得特别华丽,而是因为秦家有一个好女儿叫作罗敷。罗敷很勤劳,在采桑养蚕这件事情上格外用心。这一天,她来到城东南的地方,这里有大片桑树,她就背着青丝做绳、桂枝做钩的笼子在这里采桑。娇小的身躯在桑枝掩映下更显其娇俏,青春艳丽的衣服在绿色叶子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罗敷这天梳的是时下最流行的“堕马髻”,发髻歪在一边,浓密的乌发聚合成团相互挤拥,仿佛就要掉下来一样。真可谓望之如云。她戴着一对白色的耳环,犹如明月低悬在天际。浅黄色花纹绸缎做成的裙子,紫色绫子做成的小袄,一派清新格外引人注目。路过的人忍不住放下肩头的担子驻足凝望,他们假装捋着胡子休息,久久不愿离开。青春少年看见罗敷,特意将帽子摘下来,故作姿态地整理头巾,想要赢得罗敷的注意。大家都为罗敷所吸引,以至于耕田的忘记了手中的犁,锄草的忘记了手中的锄。大家因此忘记了活计,到头来发现耽误了活计,纷纷相互抱怨。
出巡的太守刚好也经过此地,看到美丽的罗敷不禁叫停车马,下车观望。他派出一名手下前去示好,并打听这是谁家的女子?太守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人们说,“这是秦家的女孩子,叫作罗敷。”太守问,“罗敷今年多大了?”人们说,“还不到二十岁,但十五岁总是有了。”太守于是上前和罗敷攀谈,“你愿意和我共乘一辆车吗?”罗敷坦然回复说,“太守大人,您怎么这样愚蠢无知呢?您自有您的妻子,我自有我的丈夫。在遥远的东方,有成千上万的骑兵部队,我的夫婿就在其中效命。要想认出我的夫君,也特别容易。只要看到大将军所骑的黑色战马,就能见到一匹格外精神的白马紧随其后。这白马是用青丝系着马尾,用黄金做成笼头。骑马人的腰间佩带鹿卢剑,这宝剑价值千万以上。十五岁时,他在太守府中做一员小吏;二十岁时,就已经成为朝廷的大夫;三十岁时,他升迁为侍郎;如今四十岁,已经成为一城之主。我的夫君不但事业有成,且是一表人才,皮肤白皙,长髯飘飘,出入公府总是恭谨有礼。众公卿相聚之时,没有人不说我夫婿颇有英才卓尔不群的。”
这首乐府使用旁观者的口吻赞叹罗敷的美貌,成为一种经典的诗歌技法。在古诗《羽林郎》、《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类似手法。唐朝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也用了类似的手法图绘美女容颜,他写道:“头上何所有,翠微瑑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种借用旁人眼光来写美人的方法,既能够体现出远观的视野,也因此借助读者的想象力令美人的魅力更加彰显。此外,罗敷不畏权贵的形象也因为诗歌形象而美妙的语言得以传之后世。古往今来,罗敷的形象深入人心,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借题发挥。唐朝诗人李白在同名诗歌中借罗敷的古诗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诗曰:“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弃妇哀思 ——《有所思》
pagenumber_ebook=21,pagenumber_book=21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汉乐府
所谓家园之思,无非是故土、故人。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邻舍尚且如此,何况情人?
《有所思》是《汉代乐府鼓吹曲》中的著名情诗,以女子听闻男子三心二意为故事契机,让女子怒火中烧大为光火,并发出独立而强硬的爱情宣言。所谓爱得越深,恨得也就越深。女子的语言越是激烈,越是痛切,我们也就越能体会到她的爱意,也就越能对着家园里的故事感到同情。这同情越深,也就越能引动我们去思念自己的家园,越能促使我们去珍惜家中的爱人。
女子有她思念的人,这人在遥远的南方。远到什么程度呢?她可能也说不大清楚,只听说在大海还要往南的地方。那是什么样的地方?不知道。她想,一定是很辛苦的地方,男子为了生计去谋生,必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门不比在家日,即便是轻松的工作,也不能过得如同家里那么舒服。他会不会照料自己呢?不知道。这可真是让人担心。
女子本来决定托鸿雁传书,给爱人送一份礼物,让他有个念想,好度过孤身在外的日子。精心准备的礼物是一支双珠玳瑁簪,这是她时常戴在头上的贴身物件。这样一件东西寄过去,他一定很感动,也一定很喜欢。想当初两个人在一起,花前月下,他还亲手为自己整理过。她是如此痴情,如此用心,还嫌单单送一支簪子不够贴心,就又用玉片缠绕了一圈,让簪子更加漂亮,更加情意绵绵。她心里想,这玉片就犹如我们的情谊,缠缠绵绵不能分开。
可是今天听说,他在外面有人了。她太失望了,“我在家中日也思夜也想,就盼着你回来,你怎么能这样?”亏得自己还想着给他准备礼物,不送了!女子将那支精美的双珠玳瑁簪从包裹里抽出来,毫不犹豫地砸碎了,然后打开窗子在风中将其挥洒干净。从今以后,咱俩再无瓜葛,相思这件事儿算是和你没有关系了!
东西砸碎了,话也自言自语地说完了。这时候,女子的心却又开始纠结起来。“我只是听说而已,他真的忘记我了么?也许还没有呢?”烦恼了一夜,此时她更加烦恼了。感情毕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自己晚上这么折腾来折腾去,连院子里的鸡和狗都惊动了。兄长和嫂子肯定也听见自己一夜没睡。要是这事儿是谣言,那自己的行为岂不是太过荒唐?让他们知道了,该有多害羞啊。
姑娘非常无奈地独自叹息着,在房间里徘徊着。她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又着急又生气,真恨不得立即将那个男子拎出来当面对质。可是没有办法啊,只能等待。这正是初秋天气,早晨的凉风一阵阵地破窗而入,身上凉嗖嗖的。算了,还是睡吧,空想也没有用。一切都等到天亮了再说。可是即便等到了天亮,也没有办法可以核对消息的真假,她又该怎样呢?
《有所思》情真意切,被列为汉代乐府鼓吹曲“四大情歌”之一。诗歌最有意思的是那个开放式的结尾,当天亮的时候,会怎么样?那个情郎是不是真的出轨了?这都没有交待,而性格如此刚烈的女子,如若发现情郎没有出轨,那又会怎样反思自己昨夜的行为?这种留白也让读者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所谓家园之思,其实无非思念两种内容,一位风物,二为亲朋。其中,情人之间的相思更加焦灼而又令人伤怀。女子看起来是非常果断的,性格刚烈,以至于一听见传闻就立即烧掉本拟送给情人的信物,而且手段非常坚决。但是后面写天气、写声音、写天亮时的种种小动作,其实都透露出女子内心的徘徊与挣扎。因此,诗歌仿佛是写一个女子因为痛恨负心郎而坚决抛弃他的情况,但更是“有所思”的表现,思念太深,以至于风吹草动便能让心中刮起暴风骤雨。日落而息 ——《诗经·君子于役》
pagenumber_ebook=43,pagenumber_book=43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中的一篇作品,写一个妻子对在外服劳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家园情怀。所谓“王风”是指东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诗歌,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近代学人傅斯年说,《王风》主要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疆土日蹙,民生日困,所以全是些离乱的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常常被引用来表示温暖的回家场面。
从结构上说,诗歌分为两个层次,前面八句为一章,后面八句为一章。每一章表示一次感情的倾诉,两章意思其实非常接近,但这样的形式能够产生叠沓效果,一咏三叹让思念的感情更加充沛。
“君子于役”就是说,丈夫在服劳役。至于具体服役的内容,从诗歌里看不出来,但是从周朝的政治军事情况来看,无外乎劳役和军事征调。“君子”一词,在当年主要指代贵族,这里的君子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也可能是实指,但那丈夫还要养鸡,还要养牛羊,一定也是一个品级不高的下等贵族。
前三句,是妻子提出一个问题:“君子在远方服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家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丈夫因为国家的征调,被迫离开家乡田园和妻子儿女前去未知的地方服役,一方面是亲人分别,一方面是前途未卜。丈夫在外,要忍受劳役的苦楚;妻子在家,则要独自承担养家的重任,而两个方面都要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相思之苦。接下来的三句,看上去仿佛是闲笔。“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然而这却是这首诗歌最为人称道的句子。妻子本来站在家门口守望远方,期盼丈夫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是她的目光一转,看见鸡、牛、羊纷纷归巢了,才意识到已经是黄昏时分,大家都从外面回家了。动物归巢,在外面劳作的邻里自然也都回来了。别人家的丈夫都能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但自己却无法家庭团圆,心情自然别有滋味。也可能大家都面临着徭役造成的亲人分离之苦,如今看到动物都能按期还巢,难免有一种人不如物的愁苦。所以,她才会慨叹,“君子在外面服劳役,怎么让人不思念呢!”想当初,丈夫出发的时候,一定跟她说过,“在家里好好过日子,不要想我”这样的话,但是触景生情,她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思念。
前三句也是一个问题:君子出行服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才能家庭团聚呢?第一章提出问题的时候,妻子可能还没有特别在意时间,但是思念之情被触动了一下之后,就开始格外有心地计算了一下日月,结果发现根本没有具体的日子,没有办法计算出来丈夫还家的日期。这个时候,鸡已经钻进窝里,牛羊也都纷纷进入牛栏和羊圈。天色又晚了一些,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屋舍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辉,令人感到一种温暖的气息。这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但是在这风光之中的人物,却有些伤感。暮色四合,本是炊烟四起,家家户户团聚吃晚饭的时候,但是自己的丈夫却不在家,也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吃饭。念及于此,妻子忍不住轻声祝愿,“求天保佑,让我丈夫在外面能够吃饱穿暖,不受饥寒之苦。”
这首诗歌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正因为其简洁朴素,反而给千年以来的文人们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尤其是,传统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而所谓的赋役制度几乎一直与百姓密切相关,所以两千多年来身边也总是不断出现因为赋役而夫妻分别、父子分别、母子分别的现象,人们对此有至深的感受。一代代的类似遭遇,一代代的妻子愿望,一代代的家园之思,终于让这首诗成为经典之作,被许多人吟诵着,倾诉着家园之思念。
归根结底,“君子于役”与“赋役”有关。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东周时期,中国土地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开始由土地公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在这一过程,国家的税赋制度随之而变,加上不同诸侯国家的政治情况各有差别,人民的赋税和徭役压力都逐渐增大。《诗经·齐风·莆田》诗云:“无田莆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莆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大意是说,莆田这个地方的人,因为壮劳力基本上都被征调去服徭役了,以至于田地里已经没有什么人耕作,大量良田荒芜,地里面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君子于役》里的故事,大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