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名句的诞生

空山新雨1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2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完全读懂名句

1.新雨:刚下的雨。2.春芳:青草。

空旷的山林中刚下了一场雨,到傍晚时,天气清凉,增添了几许秋意。明朗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松林之间,而清澈的泉水潺潺地流过溪石。洗衣服的女孩子归来,穿过林子发出一些声响,渔舟擦过莲叶,花叶摇动。春草到了秋天很快就凋零了,在外旅游的王孙们自然可以留在这里。

诗人背景小常识

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称“王右丞”的王维,属于中国文人中少见的官场生涯与文学造诣俱佳的代表。他在20岁中进士后,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给事中、太子中允、中庶子、尚书右丞等职。在安史之乱中,他曾因才华为安禄山仰慕而被软禁,强迫他担任官职;乱事平定后,原本任伪职的官员都须定罪,然而由于王维在软禁期间写诗表达国家逢乱的沉痛之情,加以他的弟弟愿削自己官职替他赎罪,王维因此获得赦免,更被授命为得有相当才学才可担任的太子中允。王维的文学创作则随着他的政治生涯在风格与内容上迭有变化,堪称盛唐时期的代表:从早年积极进取、充满豪情,至中期国家局势产生变化后,转而朝向山水田园的隐逸诗;后期作品更是富于禅意,也让王维此后拥有“诗佛”的称号。

作为一个艺术家,王维不仅在诗文创作上获得世人称誉。他精通音乐,诗作经过自己谱曲后,成为流行不衰的传唱名曲;书法方面兼长草、隶各体,绘画更是才能特出,甚至有人推崇他为南宗画派之祖。而他也善于将各领域所长彼此糅合,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构图和色彩的敏锐,往往赋予诗作饱满的视觉意象。他的画作则在写意中流露诗情,苏轼赞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恰恰为我们指出,王维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跨越了类别,也带来更丰富多元的美感体会。

名句的故事

“诗画双绝”的王维擅长自然诗和文人画,这两种创作都需要对外界环境敏锐的感受力,以及掌握“意在言外”的氛围与境界。在《山居秋暝》,王维再度做了一次“摹景、写意”的绝佳示范。

秋暝,就是秋天傍晚的意思。王维先以他最爱用的“空山”二字引起读者对画面的想象;空旷的山林在早秋黄昏时刻下起绵绵细雨,微凉的空气正提示着萧瑟的秋天已然降临。先从较大的角度描写山景,接着便是细腻的贴近观照:明月在松树林间掩映,清澈的泉水则窣窣自石中缝隙流过。后两句为了协韵,以倒装句表示,却更显独特清新,而动词“照”、“流”置于句末,也为这幅安静的山景带来生动的感觉。透过文字巧妙地融合动、静美感于画面之中,这等写景如画、随意挥洒的功夫,若非已至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不可能达到如此自然而匠心独具的写作风貌。

王维的山居时期不仅赋诗,也绘作多幅辋川图,其中山峰盘回缭绕,竹林疏阔有致,后人称为神品,他自己也感到十分得意,并曾作诗传意:“当世谬词客,前身为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我们常以当代文人能“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为极有才情的表现,则王维“左手能诗,右手能画,兼以能乐能书”,更可以说是历代少见的艺术奇葩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长久以来,人们进行艺术品评时,鉴别一位创作者的作品是否出色,端看他是否能“传神”。所谓传神,最早源于晋朝的画家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说法,也就是将被绘者的神态尽可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古代关于画家绘制人或物传神的故事相当多,例如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绘了四条未点眼睛的龙,人问何故,他说因为点睛后龙便会飞去;众人不信,他便为其中两条龙画上眼睛,瞬间天空雷电交加,已画眼睛的两条龙破墙直冲天际而去;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

清末年间,台湾交趾陶陶艺大师叶王也有类似传奇。传说叶王为庙宇塑造马匹,正当大功告成时,广场上忽然一阵马蹄声响起,接着风沙飞舞,叶王塑造的马儿扬长而去。由于叶王的技法惟妙惟肖,后世尊称他为“王师”。

开后世文人画之宗的诗人王维自然也有类似的传说。根据《琅环记》,王维和唐玄宗的弟弟歧王交好,由于歧王喜欢收集书画珍品,而王维的画那时已颇有名声,便画了一方大石赠给歧王搜藏。据说王维当时“信笔涂抹,自有天然之致”,歧王也相当珍爱,常常独坐画前观想赏玩。有一天风雨乍起,雷电并发,画中的石头竟不知哪里去了。几年后,有人在朝鲜的山上发现一块巨石,几番查证,发现正是当时从王维画中飞走的石头。

这些说法固然穿凿附会,不过王维的画作承袭顾恺之的传神论,他的山水画不仅形似,也留意神似,此外对于“意在笔先”的创作观点更开作者注重“意境”之先河,《山居秋暝》中自然的书写风格便可作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