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名句的诞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2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完全读懂名句
1.闲敞:闲暇而敞亮。2.中宵:半夜。
山上的太阳渐渐西落了,池上的月儿也渐渐东升。我披散着头发在夜里乘凉,推开窗户,闲适地躺卧在南亭里。夏夜的清风吹送着荷花的香气,夜深了,露水从竹叶尖滴下,发出声响。我想要拿琴来拨弄,却没有知音的人来欣赏。我有感于此,想到以前的老朋友,甚至到了半夜,也苦苦地想念着他。
诗人背景小常识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一说名浩,字浩然,以字行,是盛唐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大诗人。他与王维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出生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家世重儒风”,世代读“诗”遵“礼”,总是以“君子当自强不息”为勉。在40岁以前,他一直在襄阳砚山附近的涧南园及鹿门山过着隐居生活。
40岁那年,孟浩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一时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王维等爱好文学的京官都来和他交朋友;虽然如此,榜单一贴出来,孟浩然却名落孙山。他在落第后,牢骚满腹,于是写下了《岁暮归南山》一诗。据说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巧遇到唐玄宗到来,玄宗请孟浩然吟诗,孟浩然就诵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玄宗听后很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看来玄宗还是从他那含蕴婉曲的语句中听出了他满腹的牢骚和抱怨,并且认为他在“诬”自己,因而龙颜不悦;一个可能直接得到皇帝赏识与提拔的进仕机会就这样错失掉了。
孟浩然晚年还是过着安居家园的日子,有时也和几位知心的好友见见面。有一次,王昌龄从岭南北返,与孟浩然再一次会面,这时孟浩然“疾疹发背”,病刚痊愈,见到老朋友自远方来,心里十分高兴,于是设宴热情款待,尽情畅饮,结果“食鲜疾动”,因为旧病复发,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1岁。
名句的故事
对于浩然诗,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以为“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虽只就闲情逸致作轻描淡写,却往往能渐入佳境。这首诗便是具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诗人在夏夜里于南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后半部分则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对于诗文前半段的描写,散发乘凉、开窗闲卧的恬适,不难想起田园诗人陶潜在《与子俨等疏》中的一段话:“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上人是伏羲氏之前的人,即太古时代的人。当时人恬淡无营,心无俗念,生活十分悠闲,所以隐士常以此自喻。如此的闲散潇洒、恬淡自然,可以说是此诗的基调,亦是孟浩然的人格特质。诗文后半部分,诗人因“取鸣琴”弹奏,而恨身边无知音欣赏,亦由此怀想起许久不见的故人。诗人在此以鸣琴兴起对故人的思念,亦可说是对怀念故人的一种新颖而深刻的描写。
对于此诗,清朝诗人沈德潜于《唐诗梗裁》中以为诗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而宋朝诗评家严羽更从这幽静恬淡中读出它的韵味,听出它的和谐合律,以为“有金石宫商之声”,都是很深入的评论。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一谈到“知音”、“至交”,那种好友之间的至情,便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范式与张劭两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时候。名太守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候曾在京师太学里读书,和同学张劭感情十分要好。一次学校放假,两人分别回家,临别的时候,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之后,我要到你家去,拜访令慈及你的儿子。”约订好日期后,便各自回乡了。
后来约定的日期就快到了,张劭于是跟母亲说明情况,请求母亲预备饭菜、招待范式。张母半信半疑地说:“两年没见了,后此相距千里,他怎么可能还记得这事儿呢?”张劭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我俩感情又深,凭我对他的认识,他绝不会爽约的。”到了约定那天,母亲虽然怀疑,但看到儿子兴奋的样子,也配合着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到了中午,范式果然准时赴约。他登堂拜过张母,便受到张劭殷勤的招待,大家欢饮畅谈,尽兴而别。
几年过去了。一天夜晚,范式忽然梦到张劭松戴着官帽,对他说:“我已经死了,当依时埋葬,我也将与你诀别。我知道你依然惦记着我,希望你能来奔丧。”范式醒后,便赶紧飞马往赴,果然正值张劭入葬之时。
或许天地间最真挚的友情,就是这种超越宇宙时空、人鬼之界的友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