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点拨
立意明确就是文章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不模棱两可。
立意深刻就是思想突出,思考深入,反映社会、现实有深度、有价值。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综观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评分标准,无一不将“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这一要求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立意鲜明、新颖、深刻,乃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在评卷过程中,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意”立得如何,是否突出、有深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和成绩。
立意能力就是确定中心思想的能力。好的作文,在立意方面应该做到中心明确、突出、新颖、深刻。立意的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立意新颖、深刻,是说文章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就是说要写别人没见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能“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
第一,文体明确、中心突出。所谓“审题立意”就是先审题再立意。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反复咀嚼题目的含义,扣紧题目才能升华主题;其次,依据文体明确主题,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再次,要精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的意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构在材料之中的,若材料与中心联系不紧,就会导致立意不明确;最后,在文章的关键地方,开头、结尾、叙事的过程之中,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睛般活脱起来。比如《原来,这也是一种乡愁》就不是普通的思乡文章,文章用一个异地漂泊中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思考乡愁,“我多么渴望明白乡愁,明白那种深入血肉里的羁绊,明白那份流于骨髓中的深情”层层渲染,步步推进,最后凸显主题——父辈移居异乡后第二代人乡愁如何皈依,关注了现实,折射了社会,立意深刻。
第二,由小到大,由有到无,由实到虚,深挖立意。
考生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如教材中的文章,席慕蓉的《贝壳》,它的写作材料是贝壳,那么,小小的贝壳到底可以怎么立意呢?也许这在同学们笔下就成了“贝壳很漂亮,我很开心,今天很难忘”,而作者却在小小的贝壳之中,感悟到了做人做事的真谛——“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自然就高人一筹了。满分作文《原来,花落为花开》就是这样提炼主题的“紫荆花落了,而黄花风铃开了,谢了而木棉花开了,谢了而桂花开了。每一种花落并非是离别,而是像火炬传递那般的,叫传承,叫更新”。这样巧挖立意,跳出俗套,富有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观察、思考与分析、综合。
立意深刻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象上,在细致全面的观察之下,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甚至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出它们的社会意义,要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原来,从容之心是人生最亮丽的风景线》中作者眼光敏锐独到,通过文中老板的话语说出“那些在温室里浸泡的水果,那么着急地长呀长;本该在夏天熟的春天就熟了。就像那些光鲜艳丽的苹果啊橙子啊,看起来比这些枣子好看,却远不如它们好吃。依我说啊,还是当季的果子好呢——人也一样,保持着一颗从容的心,没必要着急地去这去那,着急长大成名,脚踏实地,从容之心是人生最亮丽的风景线”,角度新颖、立意深刻,引人深思,在现实中高速高效发展的趋势之下有深刻的反思,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立意明确,不愧是考场佳作。
第四,技巧点拨。
(1)翻出新意。对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念,要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这就要求作者要有独到的眼光。“原来,年少的模样这么美——时逢花期,且任由纵情绚烂,何伤?墨守成规,前瞻后顾,才真亏了声‘情因年少’。”(《原来,年少的模样这么美》)青春少年不应该束手缚脚,而应该纵情绚烂,少年自有少年的美模样,而不是墨守成规,作者此番立意,如恍然醒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和见解,发人深省。
(2)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理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原来,你如此美丽》一文以一樽青花瓷瓶为线索,抒写自己的见闻感受,感慨“是啊,美好的事物不会因为缺憾而变得丑陋,相反地,还会使其拥有不凡的气质,因为美是永恒的,是我的心头最美好的感受。”揭示出缺憾所蕴含的沧桑美感,思接古今,反弹琵琶,从缺憾中感悟到美好,给读者带来惊喜与共鸣。
(3)聚焦时代。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于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原来,信任是个小太阳》《原来,从容之心是人生最亮丽的风景线》都因为折射社会,有社会意义,立意明确而出彩。
例文赏析
原来,淳朴的小巷也美丽
记忆深处,那小巷朦朦胧胧地循环出现,想抓紧它,蓦然回首,却发现消失在黑暗中不得踪迹。
从小,我就生活在家乡小巷中,青石板路坑坑洼洼,淳朴真实,但觉得它并没有多美丽,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但随着岁月的蹉跎,细细想来,它定是我心中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记忆中的小巷,两旁都坐落着大小不一的房屋。房屋环山绕水,环境清幽寂静。黛色的远山空蒙,似水墨渲染,轻飘飘几笔勾勒得浅淡。杂草肆意地生长着,绿意早已漫延到斑驳的墙上,依稀可见的是润湿的青苔。冷香飞上枝头,氤氲着浓烈的新鲜。微风吹拂,檐下风铃随风摇曳,清脆的铃声入耳,别有一番韵味。
沿着小巷走了三分之二,就会出现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下流淌着一条溪流,流水悠悠,也衬得那竹影婆娑。
桥的对岸,便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傍晚时分这里最是热闹。当忙忙碌碌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奏出了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此时孩子们获得了自由,有的在天井旁追逐打闹,有的在斗蛐蛐正战得不亦乐乎,有的在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的鸟笼……一时间的嬉戏打闹,为这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缕缕炊烟从户户人家的烟囱中袅袅升起。小巷中弥漫着各种的饭香菜香,闻了真让人垂涎欲滴。
日薄西山,炊烟袅袅,霞光的鳞片正被剥落,太阳迈着那蹒跚的脚步走向灵魂的栖息地。
那时,最惬意的莫过于依偎在奶奶怀中,在树下乘凉休憩。我们坐在小巷的那大理石上,奶奶一边摇着蒲葵扇,一边轻声哼唱哄我入睡。黑夜像个大漏勺倒扣在大地上,星星点点的光亮从漏勺中透出。月光一泻千里,为大地铺上一层银色薄纱。我仿佛是置身于大海中的一叶方舟,任意漂荡。小巷的尽头,还依稀地闪烁着几点灯火……
原来,淳朴的小巷是那么的美丽,花草树木的一颦一笑,还有那家家什什、柴米油盐的羁绊都嵌在深情的思念中,让人回味无穷。
名师点评
“苟意不先立,则言愈多而理愈乱。”文章审题精准,立意明确,紧紧扣住“原来”一词,叙写原来觉得不甚美丽的淳朴小巷,随着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成为心中最亮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恬静的家乡和淳朴的乡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把“乡情”和“小巷”结合起来,融乡情于小巷情境之中,体现了地域文化风味。
文章语言朴实流畅,无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但却很有表现力。“小巷环境的清幽寂静”“乡亲们的日常起居”“我坐在小巷中,偎在奶奶怀中休憩”等娓娓道来,如同一幅水墨画般缓缓展开,令人仿佛置身其中。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直抒胸臆,余音袅袅。 (陈恩源)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