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豹尾” 收尾精悍意未尽
听故事 知作文之理
《私生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写的一部名剧。这部作品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私生子的悲惨而又苦难的遭遇。在剧本的结尾,私生子终于知道,他一向称之为“叔叔”的人,原来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剧本结尾有两句话:
父亲对儿子要求说:“当我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允许我叫你儿子的。”
“是的,叔叔。”儿子回答。
从儿子冷冰冰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儿子心中的愤怒,小仲马的这个结尾,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当这部作品在巴黎大剧院上演时,剧院的老板要求改掉原来的结尾,把它改成父子俩热烈拥抱的场面,以迎合观众的口味。
小仲马听了老板的话,冷冷地回答说:
“我就是为了这两句话,才写这个剧本的。”
小仲马知道,如果依照剧院的说法去改,结尾热闹却造成整个戏前后脱节,也与私生子长期遭受冷遇、歧视而形成的性格相背离。所以,小仲马始终不肯改掉这个结尾。小仲马为了结尾两句话才写《私生子》,并始终不肯迎合老板、观众的口味,这足以看出结尾的重要性。
有人把不好的结尾,比作吃到最后的一颗霉花生米。爱吃花生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花生米一颗一颗地往嘴里送,既香又脆,如果最后一颗竟是霉烂的,那多倒胃口啊!前面吃到的香味全给败坏了。
好的结尾不仅紧扣题意,而且让读者“掩卷静思,回味无穷”。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文字最短的科幻小说,开头、结尾只有25个字: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既然未来的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者是人,还是外星来客?留下一串省略号。让读者去思考、回味、想象。
有个故事说:寒冬腊月的一天,大雪纷纷扬扬地飞舞。郑板桥诗兴大发,脱口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旁边赏雪的人一听,不禁捧腹大笑,说:“这哪里是诗?简直就是孩童数数。”
郑板桥面对嘲讽讥笑,毫不在意,继续吟道: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听到最后一句,先前嘲笑的人一下肃然起敬,纷纷赞美,说:“好诗,好诗。”看似平淡,实际韵味无穷。
的确,这首诗前三句平平常常,就是小孩数数,但到了最后一句,全诗由低谷推上奇峰,犹如一幅淡墨淡彩绘出的山水画,画出了飞雪、腊梅联手争春的动人情景,令人百读不厌。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整个筐篓编得再细密,再结实,要是结尾收得不好,不仅会影响美观,而且很容易损坏,编织整个筐篓的功夫也就等于白费。
以上三个故事告诉我们:结尾不好,前功尽弃;收尾精悍,余味无穷。
悟真谛 明作文之法
概念精释
什么是结尾?
结尾指的是结束的部分,作文的结尾是指文章的尾段。结尾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完成,是故事矛盾冲突的解决,是文章主题思想的升华,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结尾如同围棋对弈中棋局终了前的收官阶段,一招不慎,可能导致全局失利。古人把好的结尾称为“豹尾”,足见结尾在一篇文章中的力度和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师,无不是处理文章结尾的出色能手,他们为了使文章的结尾成为压轴的“好戏”,总是呕心沥血地去精心设计,以期收到惊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从中考阅卷老师的角度来说,有经验的阅卷老师常常先细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然后再浏览正文。他需要根据文章首尾确定你行文是否切合题意(偏题与否)、主旨质量高下(正确、集中、新颖、深刻与否)、语言基本功如何(准确、简明、优美与否)。考场评阅作文与平常欣赏文学作品不同,时间与任务的紧迫,天气的炎热与工作的单调,更需要考生精心结尾,对作文的结尾付出百分百的关怀。
作文结尾的基本要求是:
一、结尾要照应。结尾是文章整体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给人以统一、和谐的完整感。文章结尾与开头的前后呼应,不仅要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且还要注意在格调、风格上的和谐一致,才能给人以统一、完整的感受。
二、结尾要点化。结尾应当担负起结尾的使命:完成和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交代矛盾冲突的解决,点明或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凝聚与爆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点化应当是自然贴切的,是开头与正文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不是画蛇添足、生拉硬扯。
三、结尾要新颖。艺术贵在不落俗套,勇于创新。富有特色和新意的结尾,才更具有艺术的魅力。宋代词人姜夔说过:“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四、结尾要留空白。好的结尾总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它不是意味着欣赏者审美活动的终结,而是继续和扩大。文尽而思不断,曲终而意无穷。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总之,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的整体艺术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和统一;必然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必然使人或震惊、或深思、或遐想、或醒悟、或启迪、或激奋。如果说一篇文章犹如一首乐曲,结尾就是曲终而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
方法精讲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下面我们看看教材中课文结尾的主要方法:
一、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这种结尾,能点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春》一文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这三句话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正是对前文几幅图画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二、余味袅袅
明人谢榛所言:“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所以,有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是一篇文章最后的制胜法宝。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个结尾描写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引发对生命的感慨,由“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余味无穷。有了这样的妙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三、含蓄蕴藉
对此,美学家朱光潜从美学视角有解读:“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欲露不露,不许一语道破”。含蓄蕴藉的精髓就在于欲说还休。花喜其初绽,眉怜其浅颦。
如,《蝉》的结尾:“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里的“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由蝉想到人,悟出了人生哲理,含蓄地表达了无论生命长短,都要好好活着的感悟。
四、抒情议论
结尾由于受到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紧扣题意,抒发情感,来表达所写事情的深远意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这个结尾议论抒情,写出了“我”由小时候的爬山经历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五、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结尾时不要忘了开头的内容。
《猫》的结尾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里和开头的“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相互照应。短短的句子独立成段,表明了“我”的决绝,表现出更深层的忏悔。作者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过失永无补救之机。这结尾振聋发聩,令人悚然。
课文中结尾的方法实在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只要我们认真揣摩,加强训练,自然熟能生巧,妙笔生花。愿同学们都能写出具有丰富的内容、经得起咀嚼和能启发读者思考与想象的结尾来。
综观同学们的作文结尾,常出现的毛病有以下几种,列次如下,引以为戒。
1.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须交代的人物下落一一交代,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或无病呻吟,或人为拔高,硬要给文章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使得本该是亮点的结尾成了文章的“黑子”,令阅卷老师发出“一声叹息”。
2.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
3.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4.有头无尾。由于缺乏整体构思,结尾如同一个“半拉子”工程,叙而不清,说而不明,议而不足。
5.虎头蛇尾。有的同学在完成主体部分后,常常有一种大功告成的心理,于是草草收场,以致结尾平淡无奇千篇一律,毫无出彩之处。
读金言 积作文之珍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些有关结尾的“金言”,希望你能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逐条诵读,反复揣摩,体味其真谛。
●如果说作文的首段像二锅头,入口即辣,那么结尾就要像碧螺春,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作文要精心铸“豹尾”,妙语动人心。
●结尾是作文的帷幕。当帷幕拉上的瞬间,给读者(阅卷教师)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会成为获得作文高分的关键。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好的作文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沉浸在文中的境界里,久久回味。
●一篇主题鲜明、构思新颖的作文,如果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读来则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好厨师肯花心思制作一道精美的甜品,因为他知道那是给食客的最后印象,也是最深刻的记忆。写作文结尾也要如此,要精心加工。
●好作文,不一定要满篇珠玑,好的结尾,就似流星划过星空,即使是一瞬,也能让夜晚的星空为之一亮。
试牛刀 趁热打铁
1.请以《成长的烦恼》为作文题目,写出你满意的一种文章结尾。
2.请先把“我的同学_________”补充完整,横线上写出同学的名字或富有趣味的绰号,然后写出文章的结尾。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