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技 道具——顺藤摸瓜

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

——宋·苏轼

【名家垂范】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思考题:

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名师指点】

牵一发而能动全身

林以广

道具,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演剧和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为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在文学作品中,借助物件作道具,不只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而且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深化主题,像《黄纱巾》、《半块年糕》、《雕花烟斗》、《蔷薇几度花》这样的作品中,道具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作用很大,往往能起到潜在的传神效果。

一、铺设叙事线索。

“道具”是作者的代言人,要让它在适当的时候、恰当的语境中反复出现,以此牵引读者的阅读心理。“道具”一经转化成贯穿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比如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中的“水罐”。

二、推动情节发展。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道具看上去并不怎么起眼,但牵一发而能动全身,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像莫泊桑《项链》中的“项链”便具有这种功能。作者以项链为道具,以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为线索,充分发挥道具的作用,使得这种戏剧性变化更加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也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

又如,都德《最后一课》里的“布告牌”,在小弗朗士看来是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的源头,“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所以不敢停步地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走进教室才知道,原来是“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小弗朗士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了。无疑,这小小的“布告牌”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铺垫和烘托作用。

三、点化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中的道具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有些虽属细枝末节,但对人物性格特征却起着传神的点化作用。

《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脱了穿,穿了又脱,把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封建统治下的走狗的丑恶嘴脸,点化得淋漓尽致。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福音书”——于勒写的一封发财回家的家信,使他的哥哥嫂子——菲利普夫妇“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因此菲利普夫妇的二女儿赖以成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塞岛去游玩,在船上巧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正是这封“福音书”推动了全文情节“赞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发展。也因为这封“福音书”,驱使菲利普夫妇一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目的是等候发了财的于勒回来。而在没有写这封信前,认为于勒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视为全家的恐怖;一封家书,使他的形象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因而这封“福音书”在塑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刻画菲利普夫妇唯钱是图的性格特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上,也起了很大的点化作用。

《翠翠》中的虎耳草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翠翠思念母亲,而母亲追求爱情的故事深深打动着翠翠,母亲爱情故事中的虎耳草,便成了翠翠日思夜梦的寄情物,她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因此,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而每出现一次,翠翠的情感便产生一次波动。因此我们说,虎耳草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翠翠少女之心的萌动。

四、深化作品主题。

不经意的“道具”往往是作品的传神亮点,起着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比如,《孔乙己》中那个“当街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在全篇小说中是一个不显眼的道具,不少读者就不曾注意过,但在小说开头交代社会环境这一部分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试看:长衫主顾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雅间,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而“短衣帮”只有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造成这一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原因,当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所致,而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么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使短衣帮和长衫主顾里外相隔,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显而易见,这对社会环境起到了潜在的烘托作用,格局和别处不同也正体现了咸亨酒店掌柜的势利、冷酷。冷漠的社会气氛,正为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预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作品中巧设道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还精心设计了除“柜台”之外的又一个“道具”——记账用的粉板,为展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了很好的注释。那是一块不起眼的粉板,旧时店里记账用的“备忘录”。然而,在这篇小说中,它却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物,它在见证孔乙己的命运中出现了三次。

五、寄托作者情感

有些道具是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象征物,通过“道具”来呈现人物的心灵世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丁立梅的《蔷薇几度花》中的“蔷薇”就是卖灶糖老人美好心灵的象征。

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写革命者夏瑜坟头上的花圈:“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黄土反衬出了花环的美,这个花环是同情夏瑜、支持夏瑜的人送来的,对革命者精神的肯定和对革命者业绩的赞许,是对夏瑜的一个最完全的赞美,表明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还是有后来人的。鲁迅先生通过“花环”寄寓了他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一碗阳春面》、《五月槐花香》、《半块年糕》等作品,无不带给我们启示:给自己要表达的故事、思想和情感寻找一个恰当的载体——植入读者心中的形象。

不过,在选用“道具”时,还要注意:

一、抓住特征。选材范围及主题确定以后,寻找与此材料相关的、能自然在情节中出现的景或物。材料特点要与载体特征相吻合。

二、营造氛围。“道具”不仅能够彰显文章的文采,还有营造情感氛围的作用,利用它传输自己的情感、思想,传达对于美的理解。

总之,妙用“道具”,能够使你的作品更具魅力。作为一种技巧,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作为一种艺术,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名题演练】

化解生活难题,跨越学习高度,迎接机遇挑战,架设心灵桥梁,独辟创新蹊径,领略人生风景,常常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少走一步,也许功亏一篑;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600字。

【名卷展示】

半块年糕

尤 添

肚子开始叫的时候,才只走出一半的山路。

我没发慌,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料定会饿的,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只有这半块,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

我越走天越热,越走腿越软,越走肚子越空。碰上泉水,就把肚子灌得胀圆,心想能顶上一阵,可不一会儿又都放出来了,没一点“剩余价值”。手老往怀里摸,几次要掏出手绢包,却又忍住了——吃了,就没有了。

走不动了,在路边坐下歇歇,我使劲按住怀里老想往外溜的年糕,劝它再忍一忍,待走上前边那个山坡。

走啊走,走上了山坡。

又走了一会儿,过了路边那片竹林。

再走一段,前边有块青岩……

走走歇歇,歇歇走走。

走不动了,真的走不动了。

手绢包打开,抓起年糕要往下吞,手到嘴边又停住,耳旁又响起娘的嘱咐:年糕只这半块……

是呀,就这半块年糕,且不算大;吃了,一会儿还会饿,可最难走的那道山梁还在前边。

使劲咽口唾沫,把年糕只放到鼻子下狠狠地闻了闻便又包好揣回怀里,一直没敢咬——咬一口只怕再也忍不住。

本来没了一丝力气,本来再迈不动一步,但那没吃一口的年糕却为我添了劲——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半块年糕不断安慰着我:别慌,往前走。

半块年糕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

走,再走,终于望见那道山梁。终于走到了梁根下。

手绢掏出来,又放回去。不行,现在吃了,上到半梁再饿就没招了。上!我有年糕,怕什么,看还能走多远。

走。走。再走一步!

上。上。再上一点!

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的,身子轻飘飘的,腿脚软绵绵的……当我实在挤不出一点力气,一下子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

啊,梁下就是外婆的小村。小村正飘起亲切的炊烟……

颤颤地打开手绢包,捧住那半块白里透黄的年糕,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了——不再害怕路远。

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我 只有半块年糕——我始终有半块年糕——有了这半块年糕,我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

【点评】“手摸年糕”是本文着力用笔之处,作者不惜一唱三叠,六次叙述,可谓用足了“反复”的功夫。这既是细节描写,也是心理描写,细腻而传神地展示了“我”以坚强的精神意志战胜身体的累饿这一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热情地讴歌了精神力量的伟大作用,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