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技 含蓄——弦外之音

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

——明·陆时雍

【名家垂范】

鸽 子

[俄]屠格涅夫

我站在一个平缓的小丘顶上,在我面前伸展着一片熟的黑麦田,彩色缤纷,有时仿佛是金色的,有时又仿佛是银色的海洋。

不过在这片海洋上没有微微激荡的涟漪,郁热的空气纹丝不动,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雷雨。

在我身旁还有阳光照着——虽然炙热,但光线已经很暗淡了;可是在黑麦地后面,并不十分遥远,一大堆暗蓝色的乌云遮蔽了整整半个天空。

一切都隐藏了……一切都在太阳的最后一丝不祥的阳光下忍受煎熬。——听不见一声鸟鸣,也看不见一只鸟影,甚至连麻雀也躲藏起来了。只有在近处,一张孤零零的巨大的牛蒡叶还在固执地飘动,发出簌簌的声音。

田埂上,苦艾散发出来的气味多么强烈!我眺望着那蓝色的庞然大物……于是,心里出现了一种茫然的不安。“喏,快点来吧,快点来吧!”我想,“你闪烁吧,金色的蛇,你战栗、轰鸣吧——你移动、翻滚、奔腾吧,凶恶的乌云,你让这种闷人的痛苦终止吧!”

突然,瞧,在它单调、沉闷的深蓝色的背景下,平稳而舒徐地闪过一件东西,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或是一团白雪。那是一只白鸽从村子里飞出来。

它一直飞着,一直飞着——老是笔直地飞……随后飞到树林外去了。

过了半晌——四周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可是,猛然间,已经是两块手帕闪过,是两团白雪往回飞:这是两只白鸽正在安稳地飞回家去。

最后,风雨大作,势不可当!

我好容易回到了家。狂风怒吼,像发疯了似的到处乱窜;红褐色的低云在奔腾,好像被撕成了一块块碎片;一切东西都在旋转飞扬,混杂在一起了;倾盆暴雨落下垂直的水柱,噼噼啪啪地打着;闪电迸发出绿色的火花;断断续续的巨雷,像大炮似的轰鸣着,空气里弥漫着硫磺的气味……

可是,在屋檐下,就在气窗边沿上,并排地栖着两只白鸽——一只是飞出去寻找伴侣的,而那另一只便是它带回来的,也许是它搭救回来的伴侣。

两只鸽子都蓬着羽毛,每一只鸽子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同伴的翅膀就在自己的翅膀旁边……

它们很安宁!我看着它们,心里也很安宁……虽然我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永远是孤零零一个人。

思考题:

作者借两只鸽子的相依相伴想表现什么?

【名师指点】

文学之美,贵在含蓄

王 毅

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宋代宫廷画院招录画师,常用一些画题来考查,一次出的画题是“深山藏古寺”。这就难倒了一些应考的人。这画题难就难在一个“藏”字。古寺藏在山中,自然就看不见。看不见又怎么表现山中有座古寺呢?

于是,有的在万山丛中画一古寺,有的在深山密林中露出庙宇的一角,有的画深山密林却不见古寺。可是,这几个人画的都不合题意。第一个画的是“深山和古寺”,第二个画的是“深山露古寺”。第三个画的则是“深山无古寺”。然而有一人却巧思独运:画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溪边挑水,一条陡峭的小径隐入山林深处。人们看了,都不禁叫绝。老和尚下山挑水,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山中。即暗示着古寺藏在山中,巧妙地表现了“藏”字。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那个被招录的画师,正是运用了含蓄的技法,取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

好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高明的作者总是会把想要表达的思想寓含在文字里,总是“话里有话”的。把“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这两句成语拿来演说此种现象,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陶渊明一直醉心于“世外桃源”,但他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相信吗?不会吧,陶公没有那么健忘的,他只是不想那么直白罢了。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呢?他曾感慨良深地说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只怕别人不能理解他的心思!那么,一个读者,就得用心地把作者的思想从文字里给“透析”出来,如果不能琢磨出“言外之意”,那就不仅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白费了自己的一番工夫。

不难看出,因为出身、境遇、性情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这才有了莎士比亚、屠格涅夫、巴尔扎克的各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文学圣殿的“百花齐放”。但是,无论他们怎样的千奇百怪,走进他们的文字,我们都能“拨云见日”,读出自然的趣味,生活的本真,生命的妙谛来。

古人不是早有“诗言志”之说吗?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作品,总要表现点什么。只不过有的“寓”得浅近有的“寓”得深远罢了。

比较“浅近”一点的,一般是寓人于物的。此为第一层次。

像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黔之驴》、冰心的《墙角的花》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篇什,自不用我多说,没有谁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稍微“深沉”一点的,是寓情于景、寓理于境的。此为第二层次。

你读过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吧,读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句子,你的内心会不和作者一样的激荡吗?我在读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真的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觉得也要“加快脚步了”。

最为“深邃”的,是最高明的也是最难解读的,那是寓人于人、寓事于事的。此为第三层次。

我们为什么要看《汉武大帝》,我们为什么要看《贞观长歌》?我们其实是在“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呢。有一位哲学家就这样说过,“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颇有见地的。人们从故事里,能观照时代、社会和自己。一出《四郎探母》,看多少回都能看得一个热血男儿泪流满面,这大概不仅是“故事”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故事”的责任之所在吧。

毛泽东说,读《红楼梦》,先可当故事读,后要当历史读。由此看来,毛泽东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了。真正的读者眼里,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样的杰作,就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故事;像孔乙己、葛朗台这样的形象,就绝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一个与我们毫不相干的人!

比故事更难读懂的是散文。比如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比如比尔博姆的《送行》。需要精神与精神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谈!

由浅近而至深邃的这三个层次,不妨看成是优秀文学作品或优秀读者的三个阶级。

那么,在我们日常写作中如何才能达到含蓄的效果呢?

一、巧用暗示。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便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全诗只有四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开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后两句诗用燕子年年住旧巢的习性,告诉人们,几百年来,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燕子依旧飞入旧巢,然而堂下的主人已经转换,不是昔日的王谢豪族,而是寻常百姓人家。诗人不直接写王谢豪门的冷落衰败,随着历史的变迁,也逃不脱衰败的命运。读来耐人寻味。暗示手法,妙在含而不露,作者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听出弦外之音,品味言外之意。

二、妙用曲笔。

鲁迅《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在《药》中,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三、活用修辞。

如双关、比喻、象征、反语等,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能够使语句有含蓄之美。例如:郭沫若的《白鹭》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看起来是写白鹭,其实是在写人呢!作者实在是想告诉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永远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笑。

文学之美,贵在含蓄。让我们的人生也具有文学之美吧,寓意隽永,韵味无穷!

【名题演练】

根据要求作文。(40分)

请以“快乐与痛苦”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化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名卷展示】

快乐与痛苦

王宇珊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棵小树。它看上去是那样弱不禁风,细细的树干似乎轻轻一握就会断掉。

小树很自卑,因为它的兄弟姐妹都长得又高又直,枝繁叶茂,充满蓬勃活力,只有它永远长不高长不大的样子。鸟儿都不爱找它玩,每次看到它的兄弟姐妹与鸟儿聊得热火朝天时,它都会独自哭泣。它孤独极了,也痛苦极了。

它要长高。

这个念头根植在了它的心里,它开始努力吸收水分和营养。它同类的枝叶挡住了阳光,它也要拼命缝补那些从枝叶空隙间洒落下的阳光碎片。

可是,似乎收效甚微。它不甘心。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和它的父母来森林里野餐。小男孩发现了小树:“爸爸快看,这里有一棵小树!”小男孩的父亲看了看,有些惋惜:“怎么这么矮呢?看样子是长不高了。”小男孩似懂非懂的表情刺伤了小树。那天夜里,它又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当第二天的晨曦照射进森林,小树想明白了。它决定不再去理会别人的看法了,它只要一个人默默努力。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小树的同类落了一片又一片叶子。小树终于可以更多地受到秋日阳光的爱抚。虽然秋风略带凉意,但是阳光照得身上暖洋洋。同时,地上的落叶为它带来了养料,它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吸收着……

小树渐渐睡着了,它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沉睡一冬的小树醒了,它惊喜地发现自己做的梦竟然变成了现实——它的叶子不再小得可怜,而是宽大厚实,泛着绿意;它的枝干也不再畏畏缩缩,而是舒展又健壮。去南方过冬的鸟儿回来了,它们惊奇地看到,这里有棵骄傲擎着一树嫩叶的大树,它们决定在树上安家。树很快乐。

春天到了。

【点评】小作者借用小树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来表现快乐与痛苦,构思精巧独特,通篇运用象征手法,把比较抽象的痛苦与快乐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树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也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让人体味到含蓄之美,且寓意隽永,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