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技 象征——托物寄意
指桑说槐,暗相讥刺。
——《红楼梦》
【名家垂范】
行道树
张晓风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他们,他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忽然,我又看到他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他们所说的一则故事: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他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他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思考题:
文中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树们忧愁什么?又快乐什么呢?
【名师指点】
巧用象征寄深蕴
高 君
不少优秀的文章都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我们不妨也学学这种手法。
何谓象征呢?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就叫象征。其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手法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阐发深刻的道理,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以便于给读者留下更加鲜明、深刻的印象。如当你看到天地山川、风云月露、花草叶木、鸟兽虫鱼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引起联翩的浮想,以这些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托意于物,便能写出一篇形神兼备的好文章来。
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筝,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孤独而迷茫、不断寻找真正朋友的人,太阳和月亮对风筝的态度,也象征了某些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而小星星们对待朋友的友好、热情、一视同仁,也反映了作者博爱的理想。再如,高尔基的《海燕》通过海燕这一勇敢的形象,歌颂了在现实斗争中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象征究竟有何作用呢?
一、含蓄现美。
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描写和平鸽,作者用意不在鸽子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和平的意义。
二、升华主题。
丰富内涵,深化主旨是写作的必需。唐代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只有主题深刻,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引导读者领略美的旨趣。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相似联想,把写作内容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来,用原先所写的那些特点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性格,从而把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说说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吧。文章先极力表现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把对白杨树的描写引申到北方农民身上,进而用白杨树来象征我们民族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和意志”。这样,就通过象征的手法,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变成了对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赞美,至此,主题也就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用象征手法呢?
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松树为象征,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文章深入浅出,寄意深远。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如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写到夏瑜坟上的花圈,就是作者当时不直说的内容: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夏瑜坟上添个花圈,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这是鲁迅有意识地“听将令”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要确有相似点,不可强拉硬拽扯在一起。
在咏叹象征物的特点时,不能胡乱堆砌,要分门别类,一样一样地讲清楚,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让人读后不至于感到“黑压压一片”,而该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如《松树的风格》一文,突出了松树的三个特点:从写松树入手,说松树不拘于生长条件,不论生活环境——“它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赞美松树的生命力极强,它“要求于人的甚少”;接着写松树为人类作贡献而“粉身碎骨”的自我牺牲精神,它“给予人的甚多”的高洁无私的完美品格;最后写松树无论在严寒霜雪还是盛夏烈日中,总是神采奕奕,写它“乐观主义的精神”,然后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一环扣一环,条理分明,读来给人鲜明、强烈的印象。
有人会把单纯写景的抒情文当成象征手法的借物抒情,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用象征手法描写事物,不停留在事物本身的描写上,而是通过象征手法点明象征的意义。《白杨礼赞》中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歌颂了力挽狂澜、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的优秀中华儿女。写景抒情却是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描绘来表达的。
总而言之,恰到好处的象征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精深的意蕴,能收到饶有意味的审美效果。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能使你的文章意味深长。
【名题演练】
请从“蜡烛”、“枫叶”、“礁石”、“青松”等等的事物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托物寄意的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名卷展示】
青松礼赞
汤诗怡
我爱青松,因为他生的挺拔,长的遒劲。
一年级课本里就读到过“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梨杏春风一家”。后来,每每语文课上提到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我们定能一口说出青松的名字。不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不论干渴难耐还是风雪交加,总有一抹绿色的身影默默立在街旁,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岁寒三友”中,我还是最喜欢青松。梅花虽说不畏严寒,在冬季独自开放,但毕竟只开一季而已,她在初冬含苞,深冬开放,春天的脚步一到,她就匆匆离去,像是跑丢了水晶鞋的公主,匆匆跑掉后“再见”的余音才从外面传来。翠竹开出的花是很美,可一旦花瓣凋零,竹子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到了夏天,瓜田里的西瓜一眼看上去碧绿碧绿的,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将西瓜剖开后,西瓜的瓤是红的。这哪有青松来的直接,来的豪爽,来的真诚!青松是针叶,无论从哪里掰下的一根叶子,无论从哪里取截面,都是绿的,从里到外透着一丝凛冽,一丝威严,一种真诚,一种无私。
青松之可爱,还在于他的挺拔。不说虚无缥缈的,就看翔宇大道中间绿化带上,一排排青松挺立于中,耐暑耐寒,活像一群受过正规训练的士兵,精神抖擞地站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时过境迁,唯有青松恒古不变地挺立在世纪的史册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的《青松》久久地在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松是无畏的,他没有被外界的困难压倒,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待到春暖花开时,百花争艳,他却又一直默默无闻。
他披着月光,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他顶着烈阳,给人们送去一片片荫凉。
他代表着庄严,他处处散发出一种凝重、一种威信、一种巍峨,一种昂首挺胸做人的气概。
我礼赞青松,因为他挺拔、遒劲、气势磅礴;因为他威严、真诚、积极向上!
【点评】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创作。小作者能够抓住青松的特征,找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从而托物寄意,热情地赞颂了具有青松般不畏严寒、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忙碌、不辞千辛万苦,始终如一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另外,比照梅花、翠竹、西瓜来显示青松的真诚和无私,也表现得十分娴熟而老到。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