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技 虚实——相生相济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

【名家垂范】

姥姥的端午

王 瀛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思考题:

文中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点】

从无话可说到妙笔生花

章佩亮

同学们写文章,遇到的困扰最多的恐怕就是无话可说了。一片绿叶,写了形状、颜色、纹络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一件事情,交代了起因、经过、结果,好像也差不多了。但看后总觉得太单调,太刻板。其实,有一个小技巧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虚实结合。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都运用了这种方法。

何谓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人有五官感受: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我们通常主要靠这五种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知,但大家对第六感这一说法也一定不陌生,说白了,也就是“想到了什么”而已。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试想,当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那样的表述空间是多么的广阔!当出现了“不说不快”的境界时,酣畅的表达所带来的表现力、感染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下面结合文例,说一说这一技巧的运用。

1.联想法

就事写事,必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易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这时可运用联想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巴金的散文《灯》,由眼前的灯联想到“远古的火炬”;秦牧的散文《土地》,由眼前的土地联想到晋公子重耳逃亡时重视土地的故事……联想的东西有时很美、很动人,故可以此补“实”的不足,使“实”的形象更完整。方纪散文《挥手之间》写作者在读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时,是这样联想的:“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词里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整个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明。”这里,“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看到“火炬一般燃烧”“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明”等,都是以“虚”形补“实”象,有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激情。

2.心理法

写心理活动比较自由,可抒情、可议论、可再现形象,可补实记之不足。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有一段:

“我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这里用虚写的形象与“实”作对比,以示“我”的自责,更使读者感到生动亲切。

3.梦境法

梦是虚幻的,任何生动的梦都是虚假的,但用梦来反映人物的追求和理想,却有美妙真实的效果。杨朔《荔枝蜜》的结尾:“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梦中一变,就很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主题自然也就鲜明了。

4.传说法

在记叙现实事物的基础上,引用一些传说,就会让人看到该事物的历史渊源,从而显示出该事物的意义。吴伯萧的散文《难老泉》为写“难老泉难老”,在介绍“难老泉”的来历时,引用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展示出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优良传统,加深了“难老”的意义。

5.写景法

记人叙事时,作者选用一些恰当的景物描写,或述发生时间,或言当时气氛,或烘托形象,或揭示意义,均可补充“实”的不足。散文《温馨的风》结尾写道:“啊,好一片花涛香海。丽日当空,迎面缓缓送来一阵温煦而芳馨的风,那风,直扑到我怀里,一路疾苦,简直爽然若失了。”作者描绘的这个景,是与情交融的,以此景完善了“实”的记述。

6.议论法

就事写事,往往使人的认识肤浅,但若加上精辟议论,便能立刻使主题得以升华。刘宗明的《一件珍贵的衬衫》这样写道:“然而从这件小事中,我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这使一件平凡的衬衫(实),升华出了不平凡的意义(虚),主题更加深刻了。

7.抒情法

作者在叙写事物时,用抒情法引导读者,能迅速地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澜,从而产生共鸣。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充满了激情:“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骄傲”。作者抒发的是英雄爱祖国的激情,补充了事实的记述,使英雄、祖国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更为崇高。

总之,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记叙文中的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办法很多,至于什么地方用什么“法”,须依情况而定,不可牵强。记叙文记事太实不好,但太虚也易空泛,故以虚补实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名题演练】

亲爱的同学,你的书架上或同学的课桌里可能有这些书籍: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些书籍有的也许曾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有的也许我们没有读过,但它们别具一格的书名一定能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意。

今天,让我们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名卷展示】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考生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将要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在心里说:“不是不让你来的吗?”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形容枯槁的父亲,真怕看到他们灼人的眼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生寝室,时不时地有同学进出。

“大(父亲),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

“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

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大,食堂的饭卖完了。”

“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夏日炎炎也要忍饥挨饿回去的。

“孩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30元钱。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不由地,一种沉重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

“大,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落在脚下,树上的枫叶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

【点评】这篇文章在动人的真情实感之外,行文上虚实结合,使父女二人的形象都更加丰满。如在作者跑出去见父亲时对在校情况的一段虚写,交代出导致后面事情发生的原因——虚荣心;在父亲说“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后,虚写作者记忆中父亲一向忍饥挨饿回去,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不仅爱着女儿,还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担心的父亲。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文章的感情表达富有层次,更加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