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技 剪裁——天衣无缝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名家垂范】
不读诗的母亲
胡 宏
呆呆地看着那对在夕阳下的湖边快乐地散步的母子,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又想起已经离开我十年的母亲来,心中泛起一阵阵酸楚。
读初中的时候,我十分喜欢现代诗歌。喜欢那华丽的词藻,浪漫的句子和不可言传的心灵感触,一度入迷。一天中午,母亲正在厨房忙碌,我问她:“你读过普希金的诗吗?”母亲淡淡的说:“没有。”“读过雪莱的吗?”母亲看了我一眼,低声说:“没有。”“那么拜伦的呢?”母亲略有迟疑,然后以很低的声音说:“也没有。”我当时很扫兴,忿忿地对母亲说:“你什么都不懂,跟你谈话真没劲。”母亲的手只是微微一停,什么也没说。开饭时母亲把碗递给我:“这是你最爱吃的炖羊肉。”我那时真的无法理解,读过大学的母亲怎么连这么著名的诗人也一无所知,难道母亲从来就不热爱生活?
我的祖母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严厉得近乎苛刻,而且封建意识很浓。母亲的一生就是在她的阴影下小心谨慎地做任何一件事,甚至在我的印象中从没敢大声说笑过。九十岁后,祖母视力下降得极为厉害,病退的母亲就承担了每天给祖母读书报两小时的任务。祖母年纪大了,性情更难以捉摸,对母亲诵读的语速、声音大小等特别挑剔,母亲为此每每挨骂,直到母亲去世前两个月住进医院才停止。母亲过世后,有一次我给祖母读报,按她的要求,半个小时不到就已经口干舌燥,有几次还差一点要吐出来。祖母让我去休息,临走时我无意间看到她脸上的茫然,接着便是眼中溢出的浑浊的泪水。从此,祖母再也没有让人为她读过报。直到一百岁时,无论她做别的事怎么糊涂,可总是清晰地记得母亲的生日和祭日,而且提前叮嘱我别忘了祭奠,对她唯一的,过去也最心爱的儿子却是很少记起了。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未说过关于她和父亲的事,更没有说过一次爱父亲甚至是类似于喜欢父亲的话,然而父亲的临终嘱托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爱。那是母亲为了让父亲最后的日子开心,提前给父亲过66岁生日。当亲友散尽时,父亲很动情地对他让留下的三个表姐及姐夫们说:“我一生最感谢是你妈的舅妈,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也不会有你们外婆的高寿……”话锋一转:“我的日子不多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你们的舅妈,她身体不好,我恳求你们以后代我多来看看她,和她说说心里话……”说到这里,父亲哽咽了,站在门前的母亲也早已泪流满面。我相信那一刻的母亲再也没有爱情的遗憾了。而父亲,这个不善表达自己的人,在人生临近终点时,用深情的话语讲尽了一生没有对母亲说过的爱,虽然他的话很短暂。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我们已经十年没有母亲了。记不得多少次在无梦的晚上醒来,翻出那些老照片看,流着泪回忆有母亲的美好时光。
在人生旅途上,母亲赋予生命与爱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任何一本书籍能够诠释,唯一能够诠释的只能是母亲自己的行为。于是我在心底里痛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怎样一种悲恸啊!
思考题:
本文在剪裁上独具特色,你认为妙在哪里?
【名师指点】
剪裁非刀尺 妙手偶得之
刘 念
一件衣服的好坏,除了布料,恐怕就要看裁缝师傅的剪裁功夫了。
其实,作文中的剪裁,道理是一样的。剪裁,就是创作过程中对题材的取舍和安排。作家萧乾曾说过:“我的特写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素描写生,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剪裁上。可见,材料的取舍与安排,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那么,作文时如何用足剪裁的功夫呢?当在如下几个方面多动些脑筋。
一、取舍。
写文章,总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发表一定的见解主张,这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没有中心思想,文章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一切材料的取舍,技巧的运用,都应该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
文章材料的取舍,要力求真、新、精。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材求真,就是要选取那些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情感悟的素材。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选材求新,就是要独辟蹊径,彰显自己的个性:或采撷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材料,或推陈出新,以新的视角对旧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挖掘,赋予其新内涵。“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选材求精,就是根据文章立意,以百里挑一的严格态度遴选材料,使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表现力,方能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比如,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写“听两堂国文课”那一部分,写到了两位国文老师讲一古一今两首诗的情景,就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表现爱国情怀的,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不仅如此,作者对于两位老师的描写也各有侧重:一个写身姿,一个写眼神。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两堂课就是作者当年上课情景的真实回放。这样写,可见两位国文老师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取舍,要做到“四写”“四不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二、详略。
量体裁衣,总要有一定的尺码。哪里应长些,哪里应短些,哪里应肥些,哪里应瘦些,都要根据每个人独特的体形来定。写作,也是这样。表述思想、阐明观点时,用笔有轻重、繁简之分。《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他所说的“删”和“敷”,就是“详”与“略”的处理。
确定详略,一要考虑文章主题的需要。与文章主题密切关联的,当详;联系不紧的,可略;毫不相干的,则删。如《木兰诗》,作者对她出发前和归来后都写得很详细。这是因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淳朴、勤劳、勇敢、坚毅,为国效力而不慕荣华富贵的品德。所以把她如何乔装打扮、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如何不愿接受功名富贵,回家后如何高兴,都写得很详细。而真正写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样几句。文章的主题并不是要表现木兰英勇善战,所以征战的部分就写得简略了。二要顾及读者的情况,比如,抒情性文章,易于激发读者感情、能引发他们共鸣的,则详;一般材料,从略。三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比如,记叙性文体,为了突出重点,显示出疏密相间的结构美,对于某个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精彩细节常常用详笔,而对跨越较长时段的事件则可能一两笔带过。如此,才可收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三、组织。
组织,就是对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合理使用材料。同样的素材,剪裁不同,文章的表现效果就不同。就像同样的食材,会有不一样的烹饪方法。因此,剪裁的功夫,绝不是一个无关大局的问题,恰恰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组合材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用来说明同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不可相互矛盾或排斥。二是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份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比如,刻画主要人物,可正面描写,精选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细节;可侧面烘托,精选其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来映衬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可反面对照,突出其个性风采。
我们一定要多向鲁迅、契诃夫等古今中外的名家学习,学习他们在《孔乙己》、《变色龙》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剪裁技法。
剪裁,讲的只是文章材料的取舍与安排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除了要积累丰富而精彩的材料,还要在锤炼语言等方面狠下功夫。写作,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名题演练】
请以“种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名卷展示】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点评】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可谓独具匠心。作者先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进行铺垫,然后详细描写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描写乡邻帮助女人及父亲的钱失而复得,从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善良无私。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父亲这一形象感人至深。就连父亲丢钱时“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与钱失而复得时“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的照应,都是那么的自然熨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