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技 写景——绘声绘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

【名家垂范】

太阳花

佚 名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曲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

思考题:

文中为了突出太阳花的美丽,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名师指点】

画山绣水全凭生花妙笔

庞应虎

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中也有一类文章,专门描写时令节气、山川湖海、日月星空、阴睛雨雪、花草树木以及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等等。

如何写好景物描写?当然得会观察,有积累。从多种感官写,读来才有身临其境之感;从多种角度写,才有富于变化之美。郦道元的《三峡》、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经典之作就为我们学习写景提供了生动的标本。

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要学会还原生活,写出感受。

描写景物第一要诀是还原生活的真实。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只有找到别人没有的感受,抓住所写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绘出它独特的形象,写出它新颖别致的内在韵味。

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绘了春天里的种种景物:山、水、草、花、雨等等。作者总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比如,文章的最后三句,连用三个生动的比喻,把春天写成“刚落地的娃娃”,写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写成“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

你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到的景物,你就用什么角度写下来。眼睛看到的,就从视觉角度写;看到色彩,就写颜色;看到样子,就写形状。当然,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是少不了的,这样,所绘之景才能具体、真实、生动、形象。切不可凭空臆造,生活中耳朵听不到的,却写出声音来,就难免让读者生疑了。

请看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晨霜》——

我爱霜。爱它清冽、洁净,爱它能报知响晴的天气。

最清美的,是那白霜映衬下的朝阳。

有一年十二月末尾,我一大早从大船户冢这地方经过。那是个罕见的霜晨,田野和房舍上像下了一层薄薄的细雪,村庄的竹林和常绿树木也是一片银白。

顷刻间,东方天空露出了金色,杲杲旭日,升上没有一丝云翦的空中,霞光万道,照耀着田野、农舍、竹林。那粒粒白霜,皎洁晶莹,对着太阳的一面,银光闪烁;背着太阳的一面,透映着紫色的暗影。农舍、竹林,以及田地里堆积的稻草垛,就连那一寸高的稻茬上,也是半明半暗,半白半紫。一眼望去,所见之处银光紫影,相映成趣。紫影中仍可以隐隐约约看到霜,大地简直成了一块紫水晶。

一个农夫站在霜地里烧稻草,青烟蓬蓬,散开去,遮蔽了太阳,变成银白色。逢到霜重,那青烟竟也带上了一层淡紫色。

于是,我爱霜,爱得越发深沉了。

作者在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征,而且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了自己的感受,在开头和结尾还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

二要学会虚实相生,以景传情。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一旦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论写景时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告诉我们不但要写出可触可感的客观实景,而且得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既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去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也指运用联想想象去拓宽景物给人的感受,这样可以把人的主观情感与景物融合在一起。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雪是实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运用比喻和联想,是虚景。一实一虚,妙不可言。

郭枫的《空山鸟语》中的描写亦深得虚实相生之妙。那缥缈的鹧鸪的鸣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作者由此联想到“江南”的“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长檐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这种联想实际上含蓄抒发了身处“海角孤岛”的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正是这种融入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使得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写景,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以及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

三要学会托“景”述怀,以景显旨。

写景的记叙文,并不是以写景为目的的。以景物描写象征人物品质,暗示人物命运,呈现文章主题,是名家作品中常用的手法。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写天气的句子:“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只一句寥寥十数字,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

以上所述,不足以道尽景物描写之奥妙。只要多多地留心观察,细心揣摩,相信你也能练就一枝生花妙笔的!

【名题演练】

请以“如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名卷展示】

黄昏如花

一考生

岸边的芦苇在池塘般明净的天空下,氤氲出酒红色的霞光。

槐树下爷爷搂着我,轻摇蒲扇,轻轻地,清凉的风吹走了乡村里一天的忙碌,一天的聒噪。

我捏着爷爷软绵绵冷冰冰的耳垂,窝在爷爷的大汗衫里赖着他讲故事。

爷爷捋捋雪白的胡须:“从前啊,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我瞪着眼睛,远处的红太阳像一颗小小的樱桃在碧盘中滚动。

“有一天么,这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了个故事……”

“爷爷快讲嘛……”我扯着爷爷的眉毛。爷爷瘦,就像一个长眉佛祖。

奶奶包着兰花布头,从堂屋里踩着小碎步,拎着与她体态不相称的大篮子走过来。

“囡囡,吃块奶奶做的槐花饼!”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老头子,别逗囡囡了!”

太阳西坠,似乎和地平线相互吸引,紫红色的霞光微微颤动。

爷爷的脸皱成了园子里的黄菊花,阳光溢满了他的眉眼。

我咬了一口溢着花香的槐花饼,奶奶又捧上爷爷漂着茶末子的大茶缸。咕嘟咕嘟,有些苦,有些甜。

“爷爷,你讲么……”我抱着爷爷松松软软的胳膊。

“宝贝囡囡啊!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了个故事。”爷爷笑了,奶奶也笑了。“讲啊,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我转了转眼珠:“爷爷你坏!你骗我!”

爷爷仰着脖子,爽朗地大笑。笑声飘过小院,飘进人家袅袅的炊烟。

轻风拂过,爷爷和奶奶头上有芦花在飘荡。

夕阳落下,大朵大朵的红晕开在天边,如同一朵烂漫的牡丹。

【点评】这是一篇兼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考场佳作,语言优美有如一首散文诗。人物描写简洁传神,老人慈爱,孩子天真,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如花般美好。核心情节爷爷讲故事,熟而不俗,生活气息跃然纸上,极富感染力。景物描写灵动隽永。“芦苇、池塘、槐树、蒲扇”,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清新怡人。尤其是结尾含蓄点题,以景喻人,余味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