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于彼。
——宋·罗大经
【名家垂范】
叶子时期的梅
晨 义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
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园的。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思考题:
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师指点】
动于心而后形于言
王灌南
古话讲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跟外界事物接触,总会有所感有所悟的:不是感情上起了某种变化,就是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悟。
感悟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着改变。
如何在创作的时候,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呢?
贵在自然。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两位古代文豪的经验之谈吧——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宋]苏轼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饿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清]姚鼐
说法不同,见地却是一样的:好文章自然流淌,浑然天成。
写作,要能达到“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境界,须有这样几个讲究:
一是言之有欲。
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写作应该有写作的冲动。有话要说,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李白在汪伦家呆了多少天喝了多少酒也没有给汪伦写下一句诗来,临别之时却感动于汪伦的一片赤诚,出自肺腑地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是言之有物。
以写景为例。茅盾说过,景物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因此,我们应该从人物的感情、文章的主题出发,有所取舍地选择所需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这样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表明“情”必然由“景”的触发而产生。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如果没有她在中国40年的生活,她是不会写出《大地》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来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嘛。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行万里路”的。没有关系,不是还可以“读万卷书”吗?说“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三是言之有情。
唐代那位落魄书生张继,绞尽脑汁写出的应试文章愣是没有吸引主考大人的眼球,一篇触目伤怀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却歪打正着地成就了他千古的美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文学需要真性情!
曾经看过一篇题为《迷路》的学生作文,写郊游的“我”被困山林的故事:
……王兴把“我”带出山林之后,“我”和他坐在山坡上。王兴问:“你怕吗?”我说:“怕什么?”王兴赞赏地对我点了点头。其实,我的心里怕极了。
写到这里,文中有这样一段:
云雾漫了上来,遮住绯红的夕阳。天地昏暗了,乌鸦在乱坟上呱呱地叫。我和王兴手牵着手往回走……
这是“景情相符”的写法。其实,上段也可以写成“景情相悖”:
云雾漫了上来,遮住绯红的夕阳。天地昏暗了,我和王兴手牵着手往回走。花间,有一对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可我心中充满了恐惧……
通常,作者在抒情或记叙的过程中,当用情至深之时,文章便会呈现出一幅景物描写的动态图,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姜斋诗话》)这种“情景合一”的说法.与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点相一致,即景物描写一旦促使作者的情感喷薄而出、不能自已,便会力透纸背、扑面而来,营造出一种情意融融的氛围,使读者眼观景而心生情,在这情景相生的“瞬间”,读者便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如朱自清的《春》,通篇都在写景,通篇都在抒情——春花含情,春风传情……
四是言之有理。
这一点,和“言之有情”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作者跟外界事物接触,有所感悟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比如,蔡成的《院门前有两棵树》的结尾:
父亲是在说树,可我分明觉得他在说人。我家院门前有两棵树,人世间有两种人。
很明显,作者从父亲的话里,明白了“不要老盯着外表,内在的品质才最重要”的道理。
五是言之有文。
写作是不可能不讲究技巧的,陆放翁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得就非常辩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嘛,关于好文章,孔子早有标准——“文质彬彬”。“两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表明古人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其实,我认为这不只是古人的严谨,锤炼词句也是为了更恰当地表达,为了把作品表现得更为贴近生活。
用心观察生活吧,相信,你的独特感悟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示的。
【名题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秋季,枫叶染红,翩跹落下。落下的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枫叶,落下的更是承载着从春至秋无限的希望与憧憬。你的心灵曾经飘落下过秋叶吗?你是如何让这枚秋叶坦然落下的。
请以“飘落心灵的秋叶”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名卷展示】
飘落心灵的秋叶
一考生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熙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
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
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
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点评】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人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叙事部分,写出了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写景部分,触景生情,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结尾作结,为全文收束,升华主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