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技 写人——栩栩如生

达意来得真切,传神来得妙肖。

——叶圣陶

【名家垂范】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门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似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的口服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的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思考题:

第2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名师指点】

写人就要让人“活”

庞应虎

文学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

“活灵活现”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描写的逼真。应该说,这是所有人在写作上都渴望达到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呢?不妨这样去试试。

一、通过记事,让人“动”起来。

就像鱼儿要养在水里一样,写人,就要把人物放到事情的发展中去,让人“动”起来,人自然也就“活”了。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作者把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放在处理“狗咬了人”的案子中去“自我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沙皇走狗的丑恶嘴脸。

二、抓住特点,写出个性来。

《水浒传》里,李逵、鲁智深、武松都是豪侠仗义之人,都武功高强勇猛过人,都不愿招安,但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又各各不同:李逵鲁莽直率,鲁智深粗中有细,武松重情重义。这正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

三、用心体会,写出感受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读;其实,写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是写姥姥,三个外孙笔下的姥姥竟然会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感受不一样。写作,本来就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呈现,自我感情的发抒。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细致描写,拿出功夫来。

人物描写,一定要狠下功夫。这一点,我们来好好地说道说道。

什么是人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它包括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具体又可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与动态、正面与侧面等。这些,大家都知道,苦恼的是写作实践中无法灵活运用,千呼万唤出不来。

怎么办?要让人物“活”起来,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得从以下方面多揣摩,多练笔。

1、瞄准人物的“亮点”,切忌主次不分。

苏轼论画说:“或在眉目,或在鼻口……得其意思所在而已。”写人,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如果“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那就不是人物描写,而像拍身份证照片了。我们看报纸杂志上的人物专访,成功的配图,往往都是抓拍人物工作生活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精彩瞬间。这是什么道理?

描写人物,当抓亮点——抓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点”。梁实秋先生描写他的国文老师,也写人物的五官、身材和衣着。写五官身材着力于比例不协调的“丑”,写衣着突出脏,人物的不拘小节和狷狂个性就跃然纸上了。鲁迅先生写杨二嫂:“……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只写了颧骨、嘴唇和站姿,我们的眼球就被这个人物吸住了。

2、踩准人物的“步点”,切忌踏雪无痕。

有这样一段人物描写真的让人啼笑皆非:

他从桌肚里弄出一本书,又弄出一枝笔……弄好了语文作业,他开始弄数学作业。可是几何证明题太难了,怎么弄也弄不出来……

整篇作文用了十多个“弄”字,人物描写虽有实无。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

请再看一例。

我费力地挤了进去,原来,有一个耍猴人带了一只猴子在那儿表演杂技。只见那只猴子脖子上有一条麻绳,绳的一端被耍猴人握在手中。耍猴人坐在竹椅上,翘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着烟。不时动动绳,猴子就做出各种动作,上蹿下跳。突然,猴子跑向耍猴人的行李,从中翻出一套衣服,人模人样的穿起来,昂头挺胸的走了几步,又拿起礼帽,向围观的人频频行礼。这一举动将人们逗得大笑,连连喝彩。(节选自一考生的《喝彩》)

乍一读来,这段描写很细致,兼具动作神态描写,同时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考场即兴之作,已属不易,但要达到让我们也为之喝彩的地步,还得细细推敲。其人物描写的升格点在哪里?若修改如下,你觉得效果如何吗?

我费力地挤了进去,原来,有一个耍猴人带了一只猴子在那表演杂技。只见那只猴子脖子上箍.着一条麻绳,绳的一端被耍猴人攥.在手中。耍猴人斜.坐.在竹椅上,翘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着烟。不时抖.抖.绳,猴子就做出各种动作,上蹿下跳。突然,猴子蹦.向耍猴人的行李,从中翻出一套衣服,人模人样的穿起来,昂头挺胸地踱.了几步,又捏.着顶脏兮兮的礼帽,向围观的人频频行礼。这一举动将人们逗得大笑,连连喝彩。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以形写神”。用在写作上,就是人物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特点,更要“动态”地呈现其“精神”。朱自清《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只用了探、攀、缩、倾等几个动词,便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橘之时攀爬月台的艰难,传达出慈父的舐犊深情。

可见,人物行为反映的内在精神特点踩得准,人物形象才能鲜明。

3、瞅准人物的背景,切忌独角唱戏。

独角戏,固然能体现艺人的技艺高超,但时间久了,也累得慌。红花还需绿叶扶持。评书话本中,风华绝代的小姐身边必有一个貌丑木讷的丫环;《三国演义》中,华雄已然武功盖世,怎料关云长温酒之间将其斩于马前。仅从正面描写人物,或者说直接描写人物,有可能单调而不丰满,乏味而不多彩。

以上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不足以道尽写人之奥妙。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揣摩,勤于练笔,相信你笔下的人物也能跃然纸上的!

【名题演练】

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名卷展示】

远去的男孩

徐泽宇

一大早,雾气就占据了整个车站,我想今天的车应该开得很颠簸吧。

同我一起等车的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那位年轻的妈妈指着男孩手上的药棉球说:“还疼吗?”男孩笑了笑,摇了摇头。看得出来,男孩刚刚打完了点滴。

终于,第一班车进站了。男孩母子先上的车,一直走到最后一排。那位母亲坐在了窗口,男孩紧挨着妈妈坐。妈妈下意识地用手推了推本已关严的窗户,把外套披在男孩的身上。再里面坐的是一个女孩,同样也是母亲陪同的。

车,又启动了;爱,一路延伸。

车开到了郊区,这一段路多年失修,道路很不平整,尽管车子开得像蜗牛在爬,但车身还是晃得很厉害。突然,一股令人恶心的难闻气味从我的后面袭来。我转过头,原来是那个小女孩晕车了。这时候,有两个坐在他们前排的漂亮女生,像躲避瘟神一样捂着鼻子直往前排钻。那股刺鼻的味道,弥漫了整个车厢。售票员打开了男孩妈妈旁边的窗户,风呼呼地往里面刮。年轻的妈妈感觉有些冷,侧过身子,问男孩:“宝贝,你冷吗?”男孩依旧笑了笑说:“不,我不冷,”还把外套掀开,“真的,我真的不冷。”我心里想,他大概也像我一样憎恶这难闻的味道吧。

车依旧在开,不知已经过了几个站点,女孩下了车。这时候,男孩立即要妈妈关上窗户,夺过了外套,整个身子蜷在里面。那位母亲似带训斥地说:“你不是说不冷吗?”男孩低下头说:“妈,我看那女孩太难受了,我想窗户不关,她会好受些的。”男孩水灵灵的大眼睛释放出的那种真诚,毫不做作。蓦地,我的心重重地抖了一下,好像变得温热了起来。

我到点了,下车了。车继续在开。

雾都散了。阳光里,我一直望着远去的车,远去的男孩……

【点评】不知是谁说的:爱自己,是人;爱别人,是神。小作者很会讲故事,以“我”乘车所见的一段生活情景,以一个可爱男孩的行为,向读者诠释了温暖人心的爱之主题,清新而又自然。不仅情境的选取很巧妙,而且两个“漂亮女生”的对比衬托,也笔法精熟。一个可爱男孩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