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19届高三一模:眼界Vs.幸福感,孰轻孰重?
来源:壹笔作文
【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审题解析】
本题是一篇多则辩证式的材料作文,根据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材料的中心是在说“视野”,材料中对人们的视野角度做了辩证的诠释。一种是视野小了容易满足和获得成就感,一种是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考生要注意从两个辩证的话题中选择一种进行立意。从第一种理解可以立意为:视野变小容易满足、视野大小决定成就感。从第二种理解可以立意为:视野决定高度、视野成就人生、大视野大气魄。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学生写作立意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生活,分析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这样作文才能内容深刻有一定的高度。
01.提炼两个说法的相同之处,以锁定材料话题
本材料把两种说法组织成相同的句式,相较过去“青春”“健康”等题直接引用长短不一的名人名言,更容易凸显观点的异同。“视野”和“幸福感”是两个说法共有的关键词。所以本材料要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人的视野与幸福感的关系。
“视野”,原指眼睛所能看见的范围,比喻观察和认识的领域。注意,“能看见”和“观察”不代表获得,甚至有别于看清或了解。所以,视野更多是一种发现的可能性,与实际的所得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正是这个空间,提供了我们施展逻辑的余地。
再来说“幸福感”。本来,“幸福”就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再加一个定位于心理感受的“感”字,更强调了其主观特性。所以,写作本题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可能是对“幸福”的定义和对“幸福感”形成原理的认识。推敲材料中的两个说法,可以发现其分歧的本质就是对“幸福”的理解。
02.分析两个说法的不同之处,以理解观点分歧
两个说法不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也给出了各自的论证思路。理解两者思路,择其一作为文章观点写作,即可成文。如能比较两者论证思路上的不同,在作文时一破一立,文章会更具论辩性。如果能就其分歧再作发掘,那会是充满思辨的好文章。
说法一是用“知足”来作为“视野小”和“幸福感强”的逻辑连接,这近乎《逍遥游》对斥鴳的表现。
说法二是推导了“视野小——格局小——人生路窄——幸福感弱”的逻辑链条。“格局”虽然仍是一个内化概念,但已具备了物化实体性,“人生路”则纯属实践层面的概念。
所以,两个说法的本质分歧,在于对“幸福”的认识。前者把“幸福感”理解为内在心理感受,后者把“幸福感”理解为外在物质占有;前者重视当下的情感状态,后者重视未来的发展空间;前者认为“幸福感”可由主观调试,后者认为“幸福感”必受客观约束。
03.思考两个说法的空白之处,以寻求立意突破
虽然材料讨论的是“视野”和“幸福感”的关系,但在表述上并没有涉及“视野大”的情况。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材料是在表达两组互逆定理,即材料中两个说法的逆命题也成立:
命题1: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
逆命题1:人的视野大了,不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减弱。
命题2:人的视野小了,格局就会小,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幸福感就随之下降。
逆命题2:人的视野大了,格局就会大,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幸福感就随之上升。
这样,无论从观点还是论证来说,都与我们前面的分析没有差别。但是,视野和幸福感是否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一次函数关系呢?视野大了,更加懂得万事万物局限的必然存在,会不会更容易知足呢?视野大了,选择多了,路越走越多,会不会反而迷茫而无从行动了呢?
另外,视野小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视野小的。所以这个材料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拥有大视野者观察小视野者的姿态。于是问题来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过,与其说大视野者在判断小视野者幸福感的强弱,不如说他们在对自己的幸福感进行评估,发出感慨,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佳作范本】
视野决定高度
一考生
打开电视,一句话语响彻入耳:“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思路决定出路、心胸决定格局……”。感觉很好,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默默地重复了一遍,把它植入了记忆。随即的回读,觉得很富有哲理!如此简练、精确,只用三三两两的几个文字就能把玄妙的思想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其实,闪光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写文字人的思想,它滋润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心灵!
高度决定视野。一般人都知道,站的越高看得越远,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站在不同的高度,其视野肯定是不一样的,视野之阔窄,直接会导致结果的不同,欲想站到高处,必须勇敢地抬起脚步,从山脚下披荆斩棘,攀登而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羁绊、艰难险阻,决不回头,“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希望的顶点”。
角度改变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个人,往往会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修正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在感受和认识上的偏差,这对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处世观的把握,对自己人生轨迹的选择大有益处。当你面对缺憾心中愁苦时,当你的思想被桎梏时,不妨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角度,观念就会有所改变,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尺度把握人生。人生,其实是门艺术,这里,最讲究的是度的把握,真理与谬误往往一墙之隔,做任何事情,能把握好尺度,在生活中则能左右逢源,否则只能四面楚歌。也就是说做人、做事,惟有能恰当把握好尺度者,其人生才会更顺畅如意,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高度、角度和尺度,三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站好高度,前途无量;换个角度,海阔天空;把握尺度,左右逢源!
在生活中,人们处在不同的位置往下看,很不容易看清真相,其根本原因就是角度的错位,影响了高度的定位,哪怕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也会欠缺高度。由此,角度是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之所以有万物之分、之所以有万念之说、之所以有万般情爱、之所以有万般仇恨,都跟你所站的位置和认知的角度有关,别以为你有两条腿,就觉得这很容易,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你有两条腿不懂得“角度”而滋生了……
在人类甚是浩瀚的历时长河中,总有璀璨夺目之事物映入你的眼球,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角度”两个字很关键,就如看一本书,用历史的眼光打量下去,你会觉得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用文学的眼光看下去,你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引人遐想……
【教师下水作文】
何须窥得丧,且望天涯路
文|丁老师
何为幸福?“所得”除以“所欲”耳。窃以为这一公式恰好与材料中的两个“视野”之词逐一对应。“所欲”对应的是前一“视野”,它更关注自身欲望,欲望越小,便更易知足;“所得”对应的是后一“视野”,它更关注人生追求,追求越高,人生之陌才能越走越宽。人们通过追求取得的收获越多,同时欲望越少,便更容易拥有幸福感。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何须窥得丧,且望天涯路。
减少欲望,莫窥得丧,方能知足常乐,拥抱幸福。弘一法师说:“贪欲之人,无有厌足。”欲望似毒,一旦入骨,便易不断膨胀,吞噬万物。只有将视野所及的个人得失看得淡一些、少一些,懂得知足,才能常怀幸福。正如魏晋名士嵇康,当挚友山涛欲邀其入仕时,对功名不持贪欲的他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愿随性山林,饮酒啸傲。与之相对,初唐诗匠宋之问则因欲望过多而汲汲名利,不断钻营,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当“目送归鸿”千年传唱,当“近乡情更怯”只遗绝响,我知道,只有注目一己得失的视野小了,幸福才会排闼而来。
追求高远,望天涯路,方能拓宽格局,拥抱幸福。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只有在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将视野落向值得追求的天涯尽处,我们的人生才能格局宽阔,展现价值。要像南仁东一般,将视野拓向宇宙真知,才能廿二春秋栉风沐雨,令窝凼洼谷醒天眼;要像黄大发一般,将视野拓向黎民苍生,才能卅六寒暑筚路蓝缕,换绝危崖通涓流;要像林俊德一般,将视野拓向家国民族,才能五十星霜深藏功名,教瀚海黄沙腾核云。我相信,当我们将视野投向真理、人民、国家之时,我们的人生之河才会越来越波澜壮阔,奔流澎湃。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当代青年人来说,更应将减少欲望与追求高远二者兼顾。一方面,不当北大钱理群教授口中的只将视野落向私利、“何厌之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降低私欲,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在确立人生追求之时让视野扩展到对社会、时代有益的天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毕竟,追求是追求者的通行证,贪婪是贪婪者的墓志铭。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一生的时光仅是造物主的短暂恩赐,那在这忽如远行客的飘忽岁月中,又何必让视野中只有欲望、没有追求呢?而我,则愿意在自己的平凡的命途中,知足知止,不胀私欲;追求理想,不仄格局,最终让人生之旅山长水阔,幸福花繁。
既有天涯堪瞩眄,何须得丧入眸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