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篇
治学
【才多俗美,更数十年犹得收其实用者,其教使之然也】出自明代张岳《草堂学则》。更:经历。意思是:人才之众多,风俗之淳美,再经历十年仍能受益,这都是教育带来的结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规:圆规。矩:曲尺。意思是:不使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用来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出自《孟子•尽心上》。大匠:高明的工匠。毂率:标准。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笨的工人不会使用就改废绳墨,羿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就改变其拉弓射箭的准则。说明教育应有一定的法则,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就轻易改变。
【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如果不兴办教育,如果没有老师传授学问,那么,本来可以不废弃的人才也自然会废弃。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意思是:教导别人,就是要使其长处得以发扬,使其短处得以遏制。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自清代朱舜水《劝兴》。劝:鼓励。意思是:尊重教育、鼓励办学,是国家建设的根本;挖掘贤士、培养人才,是治理政务的首要。
【师之所以为师,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出自明代薛瑄《送孔节文分教徐州序》。道:道德规范。本:依据。意思是:老师之所以能为人师表,是他的言谈必然出自道德,他的行为必定符合道德,他的授教一定依据道德。
【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出自明代何心隐《师说》。帱:覆盖,这里指广为传播。约:简明。意思是:老师不等于真理,但是没有老师,就无法让真理广为人知;老师不等于学问,但是没有老师,就不能让学问简约明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唐代韩愈《师说》。不必:不一定。意思是: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做老师的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出自《孟子•告子上》。规矩:法则。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别人,一定会按照法则,而学习的人本身也应当遵循法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悱:想说而又说不来。隅:一角,一方面。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出自《孟子•离娄下》。中:道德品质很好的人。养:教育。才:有才能的人。意思是:让道德品质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教育别人就像教别人射箭一样,只将弓拉满,但不发箭,只做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比喻教育要善于启发。
【可以语上而不语之,是抑其所可至;不可语上而语之,是强其所未能,皆非圣人因材之教也】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上:高深的学问。意思是:可以教授他高深的知识而不教授,就抑制了他能达到的水平;不能教授他高深的知识却教授了,是强其所难。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圣人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人刚一生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长大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因为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杇:同“圬”,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能再用来雕刻了,用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刷了。比喻对无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养他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教育不应分贫富贵贱、地域种族等类别,而是应当对于什么样的人都应该给予教育。
【身教亲于言教】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意思是: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别人比用言语去教育别人更好。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出自《孟子•尽心下》。近:浅显。指:同“旨”,意义。意思是:语言虽然浅显,但意义深远,这才称得上是“善言”。说明教育应由近及远,深入浅出。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出自《荀子•大略》。勿面:不表现在脸上。意思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君子虽然喜爱,但却不表现在脸上,如果使唤他,也不用好的脸色,教导他要用道理来诱导他,而不是强制他。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苟:如果。意思是: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如果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应该全部列入学校的教育范围。
【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出自明代王肯堂《交友》。资:依托,凭借。意思是:学就是教,教就是学,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出自《左传•隐公三年》。义方:道义。意思是:疼爱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义来教育他,而不要让他接纳邪恶的东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长:增进。意思是:教育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没有人想去学怎样驾御龙的,却都愿意学怎样驾御马;没有人想去学怎样治理鬼的,却都愿意学怎样治理人。这是因为人们都想学急需且实用的东西啊。说明学问应能为实际所用。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行之谓病】出自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病:弊病,弊端。意思是: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知识而不能实践叫做弊病。
【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出自明代薛瑄《薛文清》。意思是:学习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要是能够知道一点,就做一点,知道一些,就做一些,就会有所裨益。
【废学若断织】出自汉代刘向《烈女传》。意思是:中途放弃了学业,就好比织布时断了线一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合:应当。时:时代。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代而作,歌诗应该为事理而作。
■苦读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出自《孔子家语•三恕》。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炳:点燃。意思是:小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初升的太阳;到了壮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中午的阳光;到了老年的时候才爱好学习,就好像是点燃的蜡烛的亮光。说明人只要学习,不管什么时候,总会看到光明。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君子对学问的追求,直到死才肯结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论语•学而》。求:追求。正:纠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知:同“智”,聪明。意思是:人虽聪明,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还不如愚钝而好学的人。说明人应勤奋好学,不能自恃聪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机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辱。
【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出自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语录》。须:第一个“须”为必须;后两个为需要。意思是:对于学习,应该像饥饿的人对饭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对衣物的需要一样才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人们的学习,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么就会每天都退步。说明学习应勤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做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如果真正学起来,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简单的也就变难了。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嬉戏:玩耍。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之所以没有学习,都是因为贪玩所害呀。
【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出自宋代杨万里《庸言》。怙:依赖。天:天资,天赋。画:划界限,局限。人:指后天努力。意思是:不可以依赖的是自己的天分,不可限量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跬步:半步。意思是: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汇聚成广阔的江海。比喻学习在于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劝学》。深溪:深谷。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古人学习总是不遗余力的,从少壮时就开始努力用功,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出自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意思是:智能高的人是勤奋肯干的庸人,而那些无所作为的庸人则是不肯用功的圣人。说明只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为圣人,如果不肯用功,就是圣人也会变成庸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形容学习之勤奋。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出自明代薛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意思是:有一时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时的闲暇来学习;有一天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天的闲暇来学习。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没:死去。意思是:君子对于学习,就好比是上天的运动、日月的运行一样,始终不停歇,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宋代欧阳修《杂说》。意思是:君子学习,怎么能够有一日停歇呢?说明学习应始终坚持不懈。
【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出自唐代孟简诗《惜分阴》。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战国策》中记载苏秦苦读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偷光:即凿壁借光,《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学的故事:“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觉得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才能更加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像匡衡那样穿壁引光来苦读,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扎实。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意思是: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在于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在于有坚定的志向。说明取得广博知识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立志勤学。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出自宋代张孝祥《勉过子读书》。随:不努力,放任。意思是:学习不在于起步的早或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到最后就放任了。
【学而不已,阂棺乃止】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阂棺:盖上棺盖,比喻去世。意思是:学习没有完结的时候,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厌:满足。诲:教导。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厌倦。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高尚行为。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出自明代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功课自实策》。意思是:钻研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从不间断。每天积累一点,虽然不算多,但若能长年累月地坚持,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了。
【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出自清代赵翼诗《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褒斜: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这里指终南山。意思是:知识就像广阔的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哪里有什么终南捷径呢?说明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纵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纵然有最好的学说,如果不去学习,也无法了解它的益处。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出自唐代吕岩诗《绝句》。大道:大道理。意思是:不要说大道理难以掌握,那只是因为自己所下的工夫还不到家。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出自宋代欧阳修诗《获麟赠姚辟先辈》。著述:著书立说。积勤: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意思是:撰写文章、著述立说要等到年老时再开始,但积累学问却要从年少时就开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努力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读书太晚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锲:刻。镂:雕刻。意思是:如果刻了几下就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冥冥:专心致志,不见他物。昭昭:明白,融会贯通。惛惛:意同“冥冥”,专心致志。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意思是:没有专心致志的思想,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钻研,就不会取得显赫的业绩。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实知》。意思是:不学习就能掌握,不勤问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出自明代高攀龙《读书法示揭阳诸友》。作文字:即写文章。意思是:圣贤之书并不是只教人们写文章以求取荣华富贵,而是要教给天下世世代代做人的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破:透彻理解。万卷:虚数,指很多书。有神:有神灵相助,即有了灵感。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
■善学
【进学不诚则学杂】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如果学习不能专心,就会杂乱无章。
【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成己欲其精专,取人贵于兼揽】出自《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揽:收罗,吸取。意思是:大体来说,读书或做学问,善于吸收,不如善于摒弃。要想成就一家之言就要精专,向别人学习,贵在能够兼取百家之长。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意思是:文学对于人,就像是药。服用的对了,就有益处;服用的不对了,反到有害处。比喻读书应当有正确的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终究是肤浅的,要想透彻地了解某事,就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行。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一旦错过了时机以后再学,即使再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候。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不也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百千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出自《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意思是:人在学习时,大脑中想的,口中谈论的,尽管有上百上千条真理,但却不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一条真理。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出自宋代欧阳修诗《镇阳读书》。老大:年龄大了。意思是:才知道学习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以后就勉为其难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于他们的优点,就要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加以克服。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魏相》。意思是:学习不贪多务广,所以能有所收获;不杂乱着学习,所以能明了深刻。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意思是: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就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源头,怎么能够处身立世呢?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出自《礼记•学记》。操缦:调弦。按弦:熟练地弹琴。意思是:不先学会调弦,就不能熟练地弹琴奏曲。比喻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学习的方法是:要以思考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攻:攻错,打磨。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攻错玉器。原来比喻别国的有识之士也可以为本国效力,现常用来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也是古人作诗的最高标准。转益多师: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家学习。意思是:要区分并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虚伪的东西,而学习继承《诗经》中的优良手法,广泛吸收各家教益,熔众家之长于一炉。说明对于以前的作品应去伪存真,并博采众长。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出自《礼记•学记》。冶:冶炼、铸造。弓:射箭。箕:竹制的器具。意思是: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说明做学问应实事求是。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出自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篇》。意思是: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己进步,对自身有好处,就好像将谷子做成饭,吃了能使人长胖一样。
【学者工夫,须要极细密,越细密越广大】出自《枫山章先生语录•学术类》。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能够极其的缜密,越是缜密就越能广博。
【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出自明代崔铣《松窗寤言》。意思是:学习的人常有两种毛病:一个是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就急于应用,一个是品德修行还不够完善就妄加谈论。说明学习和修行都不能急躁。
【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出自明代吕坤《问学》。知学:这里指会学习。意思是:对于学习的人,可贵的是他能爱好学习,但更为可贵的是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为学之道,没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学识就会偏狭浅显。现在常用“孤陋寡闻”形容人知识浅陋、见识不广。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辟:打开。胜友:有学识的朋友。意思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脑子就会聪明起来;有学识的朋友多了,做学问也就容易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学者要能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实地执行。这是儒家从“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提出的一套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故:指旧知识。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出自《礼记•学记》。师:老师。庸:功劳。意思是:对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要费很大的劲,但却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学生还反而抱怨老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假:利用。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欣赏音乐,沉醉其中,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吃肉时都感觉不出肉的香味。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情。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出自《列子•说符》。歧:岔路。多方:多个方向,这里指目标不专。生:年华,岁月。意思是: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学习的人因为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年华。比喻做学问应专精,才会有所成就。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老子》。意思是:学习知识,少一点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多了反而让人迷乱。说明学习应该专精,不应庞杂。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心思不在,即使大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明不专心致志就难有所成,成语“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君子为学,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会有所收获。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暴:同“曝”,晒。意思是:即便天下有一种东西容易生存,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那它也就不能生存了。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后常用“一暴十寒”形容人没有恒心。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弈:下围棋。数:技艺,技术。意思是:下棋虽然只是一门小技艺,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也学不会。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穷:追寻到尽头。物物:各种事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抓住一个事物,探究到底;不善于学习的人则什么事物都想碰触和探究。
【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应当求其甚解,了解其所以然,不能只求背诵文章,看看就算了。
【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潜心篇》。吻合:合乎事理。习:运用。意思是:博览群书不一定都得当,只有善于思考,自己才有所体会;空泛地讲说不一定都能合乎事理,只有通过实践能熟练地掌握才算是高妙。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不用心思考,就会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会有所得;不虚心好问,就会变得无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下》。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疑问了,也就进步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心:古代人认为心脏是用来思考的。官:功能。意思是: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说明学习应善于思考。
【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谈丛》。问讯:询问。知:同“智”。意思是:询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思考是增进智慧的途径。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出自清代郑板桥《随猎诗草•花间堂草跋》。钝汉:愚蠢的人。意思是:只知道自己埋头苦读,而不知道请教别人,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个愚蠢的人罢了。
【学不进,率由于因循】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率:一般,大多。意思是:学问之所以没有长进,大多都是因为拘泥于前人的窠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罔:迷惘,迷惑。殆:危险。意思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疲惫而无所获。
【学而思则学因思而益精,思而学则思因学而有据】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意思是:学习当中同时要注意多加思考,这样,学习就会因为有了思考而更加精熟;思考当中同时也应注意学习,这样,思考就会因为有了学习而更加有根据。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扣:敲打。意思是:洪钟原本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有人敲打才有了声音;圣人原本也并非是智慧的,因为常向人询问请教才有了智慧。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志:记,记住。意思是:前面的东西还没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后面的东西;这里的东西还没有明白,就不要急着要记住那里的东西。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意思是: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
■文道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出自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玉环:杨玉环,唐玄宗的妃子。飞燕: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意思是:杨玉环、赵飞燕,一个丰盈、一个纤瘦,各有其美,谁敢说她们不漂亮呢?比喻书法艺术不必偏重瘦硬。
【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解人:精通文辞的人。意思是:精通文辞意趣的人不会受章法所局限,不会被词句卡死。
【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出自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意思是:诗的内容质地要像铜墙铁壁般厚实,而诗的气势要像天风海涛一样磅礴。
【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核:精练。敷:扩充。瞻:丰富。意思是:字句删掉了,却让意思残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练;词句扩充了,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不是丰富。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出自宋代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意思是:关上门在屋里冥思苦想不是写诗的办法,只有到外面多旅行,就自然能够有好诗。说明创作要多深入到生活当中。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出自明代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意思是:一个字就能决定句子的精妙与否。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出自元代郝经《陵川集•原古录序》。意思是:没有文章的宣传,义理就不能发扬光大;但如果文章离开了义理,也就不称其为文章了。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出自汉代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劳者:指劳动者。事:从事,这里指艰苦的劳动。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劳动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诗:指《诗经》。兴:《诗经》六义之一,即因事寄兴。观: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群:合群。怨:通“蕴”,蕴藏,蓄积。意思是:《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增强团结,积累知识。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害。辞:词句。志:思想,主旨。意思是:不因为个别的文字而妨害对词句的理解,不因为某些词句而曲解文章的本意。
【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出自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诗话上》。役:服务。意思是:文章应该以思想内容为主旨,而词句只是为主旨服务的。让文章的主旨突出,文辞稍有简洁,那么词句就会听从主旨的支配。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如果心里哀伤,就是唱歌也表现不出欢乐的样子;如果心里高兴,就是哭泣也表现不出哀伤的样子。说明“情发乎中而必见于外”的道理。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晋代陆机《文赋》。韫:同“蕴”,蕴藏。意思是:石头里面蕴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辉;水里面含有珍宝,连河流都更加妩媚。用来比喻文章中精彩的词句可以让整篇文章生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语言。文:文采。行:流传。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出自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意思是:在画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构成要画的竹子。成语“胸有成竹”即由此而来。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意思是:诗歌有固定的体裁,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随个人的性情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体裁都做得好的。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关雎序》。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里就是心志,将它形成语言文字,就是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出自宋代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天工:自然形成,比喻技艺高超。意思是:作诗与作画的要求和规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都需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戚:哀愁。意思是:说到欢乐,字字句句都带着欢笑;谈到悲伤,字里行间都带着哭泣。说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应是一致的。
【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出自唐代孙樵《与友人论文书》。工:巧妙、细致。意思是:写文章一样要言辞高妙,语出不俗,这样才能称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远辽广,这样才能称得上工巧。说明写文章一定要言辞美好、意义深远。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出自《太平天国革命军通告•戒浮文巧言谕》。浮文:华丽多余的文字。巧言:不切实际的言辞。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表述真实情况的,一切华丽多余的文字都应删除;话语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所有不切实际的言辞都应被禁止。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出自《颜氏家训•文章》。意思是:写文章应遵从“三易”的原则:一是内容要明白清楚,二是要没有生僻难认的字,三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出自《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相传是楚国人卞和进献给楚王的宝玉。采:同“彩”。意思是:和氏之璧本身就有着自然之美,用不着各种颜色来加以装饰。比喻文章也应保持清新自然之美。
【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出自晋代左思《三都赋》。意思是:美化一样东西,贵在能按照它本来的面貌,而不加以夸大;赞赏一件事情,也应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不做任何虚构。说明文章应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尊重事实,不要刻意文饰,过分美化。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出自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行:指写文章。意思是:写文章该写的就尽情地写下去,不该写的就收笔不写。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唐代李白诗《经乱离后天恩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芙蓉:指荷花。意思是:文章应该像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自然,毫无雕饰做作。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出自宋代陆游诗《读近人诗》。气骨:指文章的精神和内容。意思是:在词句上过分雕琢本来就是文章的一大弊病,刻意追求奇险尤其会损害文章的精神和内容。
【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出自《颜氏家训•勉学》。博士:指学识渊博的人。意思是:有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想买驴,结果写了三页纸也没有出现一个“驴”字。现常用来讽刺文章文辞繁冗、不得要领、苍白空洞。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出自唐代贾岛诗《题诗后》。二句:是指《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意思是:写两句诗用了三年的时间,一声长吟不禁流下两行热泪。表现了作者对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刻苦精神。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杜甫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耽:迷恋,嗜好。意思是:我为人性情古怪,偏好题诗作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表现了作者对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自唐代卢延让诗《苦吟》。意思是:为了用妥一个字,要反复吟诵,连胡须都捻断了好几根。极写作者冥思苦想、斟词酌句之艰苦情态。
【诗不改不工】出自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意思是:文章不经过反复的修改,就不能完善。
【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出自宋代杨万里诗《晚寒题水仙花并潮山》。槌:也作“捶”,即锤炼。意思是:写文章炉炼锤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怎么能够缺少呢?但仅靠这些,还不一定能写出出色的作品来。
【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出自唐代白居易诗《诗解》。意思是:每天都有新作写成,这不是为了名声。将旧时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进行修改润色,还不妨可以借此愉悦性情。说明创作要勤于修改。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唐代杜甫诗《偶题》。得:写得好。失:写得不好。寸心:指作者自己的心。意思是:著书立说是流传千古的大事,写得好与不好,只有作者自己的心里清楚。
【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出自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襟袍:胸怀抱负。斯:那么,就。意思是:有了最远大的抱负,最渊博的知识,才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文。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出自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上林:指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代指京城长安。意思是:若是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再去看花,那时一出门到处都挤满了看花的人,也就没有什么清新之致了。比喻写诗作文要有敏锐的感觉,善于最先撷取好的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诗《观书有感》。那:同“哪”。意思是:若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这是因为水的源头是长流不断的活水。用来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出自宋代陆游诗《示子遹》。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想学诗的话,就要在作诗之外多下工夫。说明诗人应多观察生活,参加实践。
【作文勉强为,荆棘塞喉齿。乃兴勃发处,烟云拂满纸】出自清代郑板桥诗《赠胡天游弟》。乃:如果。烟云:比喻文章。意思是:写不出来时勉强为之,就好比在喉咙里塞上了荆棘一样。如果是在兴致勃发的时候写,文章就会如行云流水,跃然纸上。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酌:考虑,采取。华:指华丽的辞藻。坠:失掉。实:果实。意思是:采择奇伟的内容而不失掉其真实的精髓,赏鉴花朵但不弄掉它的果实。比喻学习古代作品应注意保持其真切纯正的东西,而不是只注重内容奇巧和辞藻华丽。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出自金代元好问诗《论诗三十首》。意思是:文章如果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并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自然就会传神生动,而闭门苦思,即使搜肠刮肚也不能写得真实贴切。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意思是:善于作文的人,即使写上万篇,其才思还有富余,但却为用上一个恰当的字,常常感到难。
【登临自有江山助,岂是心中不得平】出自宋代洪适诗《此韵蔡瞻明登巾山》。登:登山。临:临水。江山:指自然景物。意思是:登上高山或者面临大海,大自然的秀丽景色都会促使你的文思涌动,怎么能说只有在心境愁苦、百般抑郁的时候才能写成文章呢?说明外界的客观事物对创作有着推动作用。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翻空:联想。意思是:写作时,文思凭空想象,意蕴容易奇特,但要用具体切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却常常难以运用的巧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掌握,演奏。器:这里指剑。意思是:演奏了上千个曲子以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以后才能识别宝剑。比喻要评论别人的作品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学修养,只有自己读得多了,才有能力评论。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别人轻易就说出来的,我就少说;别人不易说出来的,我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轻松地说出来,这样的诗就避免了俗套。说明创作应独辟蹊径,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出自清代袁枚诗《谒岳王墓十五绝句》。横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意思是:为文作诗不必非要依照古法,只要独具匠心,就按照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来写,自然会有雷电云雨绕膝而生。说明写文章不要拘泥于古法,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出自北齐魏收《魏书•祖莹传》。机杼:织布用的机器,比喻文章的构思命意。风骨:风格。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别出心裁,有自己独创的新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语“自出机杼”即由此而来。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出自金代王若虚诗《评东坡山谷四绝》。衣钵:法衣和钵,这里喻指前人的风格。意思是:文章贵在能独创新体,标新立异,一味地沿袭前人的风格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创作呢?
【文章最忌百家衣】出自宋代陆游诗《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意思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东拼西凑,而没有自己的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出自宋代黄庭坚诗《赠谢敬王博谕》。意思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一味模仿,而写不出自己的风格。
【我手写我口,古意岂能牵】出自清代黄遵宪诗《杂感》。意思是:我写文章,是用我自己的手写我口中想说的话,前人的语意观点怎么能拘束我呢?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出自金代元好问诗《论诗》。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手握自己的凌云大笔纵横挥洒,如果只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那就实在太可怜了。说明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绝不能只是一味地仿效别人。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出自宋代杨万里诗《和李天麟二首》。意思是:学习古人的诗作,不能被其束缚,做到不囿于俗见,不因袭他人,自然会富于独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出自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新春:初春。半:大半。意思是:诗人最偏爱早春清新的景色,绿柳才刚刚发芽,透着微微的黄色,大多半还没有长匀呢。说明诗人对美更加敏感,更加善于发现新事物,勾画新境界。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出自宋代戴复古诗《论诗十绝》。意思是:写诗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切忌跟在别人身后模仿因袭。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出自唐代刘禹锡诗《杨柳枝九首》。前朝曲:指过去的曲子。意思是:请你不要弹奏那些以前的曲子了,还是听听新编成的《杨柳枝》吧。
【惟陈言务去】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惟:助词,无实际意义。务:一定,务必。意思是:一定要将文章中那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删除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出自宋代黄庭坚诗《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意思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只知道跟着别人跑,那么永远都是落在别人后面,只有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境界。
■文采
【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出自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倚马:指身靠战马写文章,《世说新语》中记载:晋代袁宏随桓温出征,曾倚马起草文书,当即完成,后常用“倚马可待”形容才思敏捷、一挥而就。意思是:一天之内就能写出一万字的文章,靠在战马前动笔,当即就可以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意思是:诗中隐蕴着画的意境,画中饱含着诗的美妙。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出自晋代陆机《文赋》。意思是:文思发自于内心,如风飞扬;言语流于唇齿,似泉流淌。诗句用风和泉形容人才思敏捷、文笔流畅。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出自宋代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意思是:说笑、恼怒、谩骂,随口说出的话,都是好文章。用来赞扬文章文笔灵活绝妙。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著:同“着”,接触到。风流:指诗中所描绘的事物的精神实质。意思是:不使用一个直接的词语,却将事物的精神实质表达得透彻淋漓、美妙超逸。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吐纳:谈吐,发出声音。珠玉:比喻诗文之美。意思是:吟诵咏唱诗文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好像吐珠纳玉般的悦耳动听。极言诗文语言的美妙和生动。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惊风雨:形容迅速、敏捷。泣鬼神:形容神妙。意思是:下笔犹如疾风暴雨,诗写成能使鬼神感动而哭泣。赞叹李白下笔之敏捷,诗篇之神妙。
【惊骛八极,心游万仞】出自晋代陆机《文赋》。骛:急驰。八极:八方的极边,形容极远。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万仞,形容极高。意思是:精神飞驰于八极之远,心神游览于万仞之高。用来比喻作品想象力丰富,不受时空的限制和束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弥:更加,越发。钻:钻研。意思是:越是抬头仰望,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心钻研,越觉得深奥。原是孔子的学生颜渊对孔子道德、学问的赞叹。后多用来赞扬某人的才学。
【闳其中而肆其外】出自唐代韩愈《进学解》。闳:也作“宏”,博大精深。中:指内容。肆:奔放自由。外:文辞,即文章的形式。意思是:文章的内容博大精深,而其形式和文辞上却流畅奔放。极言文章之妙。
【小诗有味似连珠】出自宋代苏轼诗《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连珠:古代文体名,晋代玄傅曾说其“辞丽而言约”、“历历如贯珠”,因此而得名。意思是:诗文虽然短小,但每一句都隽永有味,就像串联的珠子,每一粒都晶莹剔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晋代陶渊明诗《饮酒》。辨:同“辩”,解说。意思是:置身于大自然中,其中有不尽的妙趣真意,想要解说,但却忘记了该怎么去说。诗句原意是赞誉作者的隐居生活,现长用来形容诗文蕴涵着不可言传的意趣和神韵。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出自唐代杜甫诗《解闷》。意思是:又想起了襄阳的孟浩然,他的诗句,清新亮丽,句句都值得流传后世,流芳千古。此句原为作者称赞孟浩然的诗句所作,现在人们也常用来称赞那些清新亮丽的诗句或文章。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请麻姑痒处抓】出自唐代杜牧诗《读韩杜集》。杜韩:指杜甫和韩愈。麻姑:相传为一位仙人,《神仙传》中曾记载:“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含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意思是:烦忧的时候,读读杜甫的诗,韩愈的文,就像是在大痒之时,请到了麻姑抓痒一样的惬意舒适。诗句用“麻姑搔痒”这一形象的比喻赞美了杜诗韩文的精美。
【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衮衮笔头倾】出自金代王若虚诗《论诗》。三江:指四川境内的岷江、涪江和沱江。衮衮:即“滚滚”,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意思是:写诗作文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材料,不假细琢,写起来就像滚滚的江水一样,豪放洒脱。诗句常用来赞誉写作者才思敏捷、挥洒自如。
■杂谈
【不教不学,闷然不见己缺】出自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意思是:不通过教授别人以及自己的学习,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为学大病在好名】出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意思是:做学问最忌讳的就是贪图虚名。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君子》。意思是:对于天下的事情,有一件不知道的,圣人都会觉得耻辱。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守约:掌握要领。意思是:学识不够渊博,就无法得其要领;志向不够坚定,就不会努力实行。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见闻篇》。约:简约,要领。要:重要。意思是:学识渊博了,然后才能得到其要领;事情经历得多了,然后才能知道其重要。说明人应当多学习、多经历。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意思是:学识不一定要有多么渊博,最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出自《荀子•儒效》。法:法度。意思是:能够有老师、有法度是人最为宝贵的事情;没有老师、没有法度是人最为不幸的事情。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出自《陆象山集•语录》。意思是:学习的人不能有所长进,只是因为太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了。
【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即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顾:难道。意思是:为学之人之所以不能长进,根本原因就是护短,恐怕别人笑话自己无知。被别人笑话一次就觉得耻辱,被别人笑话一辈子就不是耻辱了吗?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学习就好像是在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怕追赶不上,等追赶上了,又害怕会失掉它。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出自汉代王充《论衡•自纪》独是:独到见解。逃顿:即逃遁。意思是:有独到见解的言论,高尚之人不舍放弃,而庸人却不喜欢;迷惑众人的书本,愚钝的人欣然吟诵,而贤德之人却避而远之。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赡:丰富。意思是:为学之人不怕其才智不够丰富,而是怕他的志向不够坚定。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不:不要。丑:羞耻。恶:讨厌,不喜欢,怕。意思是:不因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耻辱,不因为自己有所不知而觉得可怕,这是优点。
【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出自清代方苞《年谱序》。意思是: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能够服务于社会,就是没有用处的学问。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生学篇》。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不知道学习,就如同没有出生一样;学习了而又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如同没学一样;领会了其中的道理而又不能实行,就如同没有领会道理一样。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出自宋代刘过诗《书院》。种:种植,这里指勤奋学习。稔:庄稼成熟,比喻获得成功。意思是:努力学习就如同努力耕种一样,该勤奋还是该懒惰,你自己知道。只要书读得多,总会有大获成功的时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宋代汪洙《神童诗》。意思是:所有的行当都是没有出息的,只有读书最高尚的。表现了旧社会对各行业的偏见。
【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相刺》。箧:箱子。笈:竹制的书箱,能背在背上。意思是:碎玉满箱,算不得拥有财宝;读了几箱子的书,也不等于就掌握了其中的道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书:这里专指《尚书》。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里的话,还不如没有《尚书》。现多指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被书本所束缚。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出自清代朱舜水《送林道荣之东武序》。意思是:不担心读了书没有用,只怕不肯读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意思是:书能读到上百遍,书中的含义也就自然懂了。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出自《文中子•礼乐篇》。意思是:要想住在近处而知道远处的事,生活在现代而了解古代的事,只有学习才能做到啊。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下的世事沧桑,只有读通古人的书才行。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出自清代唐彪《文章多做始能精熟•引谚》。意思是:读十篇文章也不如自己写一篇文章的收获大。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出自清代徐洪钧诗《书怀》。事:从事。意思是:读书贵在能够领会书中的主旨要领,而不必拘泥于它的章节和句子。
【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出自宋代陆九渊诗《读书》。荒忙:即慌忙。涵泳:慢慢体会消化。权:暂时。意思是:读书最忌讳马虎匆忙、急于求成,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会发现里面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放一放,但对自身急需的东西一定要立即动脑,抓紧时间思索。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出自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意思是: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思上,更重要的是要从中体会出处世的道理。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出自唐代皮日休《目箴》。色:色彩。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一位美女。百卉:各种花卉。意思是:只有书是最有姿色的,甚至比西施还要艳美;只有文章是最华美的,甚至比百花还要秀丽。
【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也】出自明代吕坤《问学》。意思是:揭示事物道理的书全都要读,阐述处理事务方法的书要多读,说明文章章法词句的书尽量少读,只用来消遣的书不要去读,而那些宣讲歪门邪道的书烧了就行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止境的。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出自唐代贾岛诗《戏赠友人》。意思是:一天不写诗,就觉得自己的心如同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出自晋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逾:胜过。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礼服。市朝:人群会集的地方。意思是:对作品哪怕一个字的褒扬,比送给王公贵族的礼服还荣耀;对作品哪怕只言片语的贬抑比在人群里鞭打一顿还羞辱。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意思是:不轻视今人,同时也更推崇古人,只要有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
【文起八代之衰】出自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八代:指东汉、两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之衰是指自东汉等八个朝代以来,盛行骈体文,文体形式呆板,很难具体细致地表现内容,只追求辞藻华丽,是一种程式化的浮夸文风。意思是:韩愈的文章振兴了八代以来日渐衰落的传统古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尔曹:你们。江河:长江黄河。意思是:日后你的身名俱灭了,可“四杰”的那些诗文仍将像长江黄河那样永远流传下去。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出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意思是:后人评价我们,就像我们评价前人一样。说明看待前人作品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清代赵翼诗《论诗》。江山:国家。风骚:《风》和《骚》,即《国风》和《离骚》,这里泛指诗文创作。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持:主张。意思是:他所持的观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后泛指立论有据,言论有理。也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晋代陶渊明诗《移居二首》。奇文:好的文章。相与:共同。意思是:有好的文章一起赏识,疑难的问题,大家共同剖析。后人常反其意而用之,指将不好的文章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分析。
【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出自《新唐书•太宗纪赞》。春秋:即《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意思是:《春秋》之中常常责备有才德的人。说明史书对人的评价非常严格。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意思是: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自以为是无价之宝。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的弊病。
【著书都为稻粱谋】出自清代龚自珍《乙酉•咏史》。稻粱:泛指食物。意思是:著述立说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原为作者自白之语,现常用来讽刺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作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意思是:在别人看来,满篇都是荒诞的言语,而实际上却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和苦涩。都说作者太过痴狂,可谁能真正了解各中的滋味呢?说明文章中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思想感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