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主要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其内核有三点:一是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是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总体理解。在此理论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还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创造、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后来,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普列汉若夫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文艺理论流派。
二、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所处的位置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把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即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与生活活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是生活活动的艺术化和升华。
三、文学的双重性质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从本质上说,文学是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性质,也具有特殊性质。文学的普遍性质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其规律之一就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批判中继承,另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推陈出新,创造出无愧时代、也无愧传统的优秀文学。
五、文学创造、文学言语的独特性
(一)文学创造的独特性
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与科学、道德、宗教及其他各种艺术创造等精神生产活动一样,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将人导向能充分地体现其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二)文学言语的独特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能一眼看穿的。
六、理智和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理智与情感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七、艺术形式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八、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使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九、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典型人物对他所处的环境又非永远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具有能动性,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十、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主要区别
抒情与叙事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抒情性作品中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有抒情成分,很能截然分开,只是各有侧重。但作为表达方式,叙事与抒情是有区别的。(1)概念不同。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而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表现对象不同。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3)表现方式不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4)把握的角度不同。抒情表意文学所要把握的是社会现实的精神或情感意义,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领悟与认识,因而其内容主要是对内在的思想情感的表现。叙事文学则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5)表达情感的灵活度不同。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与叙事相比,抒情更少受到对象的客观性制约,心灵更加自由。
十一、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风格则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
十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很明显,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作品,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且生产着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反过来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是文学产品最终得以实现的环节,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与规模,体现着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十三、文学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接受心境是指影响读者阅读的某种情绪状态。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好的心境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获得阅读带来的愉悦之感;郁悒的心境则难以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难以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真意”。此外,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个作品,由于情绪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
十四、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能影响作家创作,甚至影响文学的发展。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具体的作家作品,任务是评价其优劣得失,因而,它对文学创作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理性的、有说服力的分析评价,肯定其成就,指出其不足,从而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而涉及广泛的文学现象时,会影响一个时期甚至一代文学的发展动向。进步的、理性的文学批评能促成进步文学的繁荣兴旺。
文学批评是读者和作家作品之间的一道桥梁。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帮助读者进行正常的、有益的阅读和鉴赏。
文学批评在促进文学繁荣、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建设,使自己得到发展。
十五、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思想标准:一是从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看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一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二是真实而又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三是完美而又独创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但是由于各类文学作品内部构造的不同,它们自身还有一些特殊的艺术要求,如小说的典型人物塑造,诗歌的意境、音韵,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两者的关系: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必须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很好地统一起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