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一、涉及篇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卞之琳《断章》、艾青《我爱这土地》。
二、识记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一)主要诗人及诗作
郭沫若,创造社成员,中国新诗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现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代表作品:《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
冯至,浅草—沉钟社成员。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品有《我是一条小河》《蛇》《吹箫人》《十四行集》等。
徐志摩,新月派诗人,“新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主要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海韵》《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又称“雨巷诗人”,叶圣陶称其代表作《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主要代表作品:《雨巷》《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
卞之琳,现代派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上承新月,下启九叶”。代表作品:《断章》《白螺壳》《距离的组织》。
艾青,又称“芦笛诗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主要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穆旦,九叶派诗人。他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主要代表作品:《赞美》《诗八首》。
(二)主要散文作家及作品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野草》被认为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代表作品:《野草》《朝花夕拾》。
周作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诗人、翻译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何其芳,“汉园三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散文集《画梦录》。
沈从文,京派代表作家。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代表作品:《湘行散记》。
(三)主要剧作家及剧本
田汉,中国现代话剧运动杰出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品:《南归》《获虎之夜》。
丁西林,“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压迫》《三块钱国币》。
曹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代表剧目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四)主要小说家及小说作品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郁达夫,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代表作家、也是“自叙传”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茅盾,“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蚀》《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老舍,中国京味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断魂枪》。
巴金,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开拓者。三部曲小说体式的集大成者。主要三部曲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人性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代表作品:《家》《寒夜》。
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中国乡土抒情小说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边城》。
钱钟书,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作家。代表作《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主要著作: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代表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
赵树理,中国现代著名乡土小说家,“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三、基本名词
(一)主要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他们在创作上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成就集中在小说、诗歌和散文上。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和“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具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这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主张“以理性节制情感”,倡导“格律诗”。对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语丝社——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语丝》杂志创刊为标志而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章廷谦(川岛)等11人。《语丝》先后设置了“随感录”和“闲话”专栏。该派成员抱着“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目的进行写作,他们相信“真理是第一”,坚持文学必须说“自己的话”。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左联的主要成就: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传播与运用,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大力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当然“左联”也有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
中国诗歌会——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成立于1932年9月。主要倾向是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也称“新诗歌派”。主要诗人有蒲风、穆木天、臧克家等。
(二)主要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其中心内容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建立新文学。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他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他们以个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创造感伤颓废的情调。广泛运用通感手法,并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象征派诗在拉近中国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距离,促进中国民族新诗走向现代化、全球化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和价值。
论语派——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主要创作阵地有《人世间》《宇宙风》两个刊物。《论语》初期文章尚多对当时现实社会的讽刺。至《宇宙风》时期,林语堂则进一步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自命为“性灵派”与“语录体”的继承者。
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京派——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小说文风淳朴,主要表现人性美和人性善,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出色的作品。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9·18”事变后,从日本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批文艺青年,30年代崛起于上海。主要代表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等。主要代表作品: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端木蕻良《科尔沁的草原》等。作品主要表现人民仇恨日伪,眷恋乡土、渴望早日光复的内心情感。
“新感觉派”小说——又称现代主义小说、心理分析小说,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主要创作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侧重描写现代都市生活;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强调“纯客观”创作、强调感觉的审美表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主要文体
新诗——是指“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以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等。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给读者美和想象。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鲁迅的《野草》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诗集。
美文——是指不带实用目的专供直觉欣赏的作品。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是创作美文的高手。
四、主要作家作品分析要点
(一)诗歌部分
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1)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2)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3)歌颂叛逆精神,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个性力量。(4)对劳动和工农的景仰和颂扬。(5)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咏大自然。
《女神》艺术特色:《女神》以诗体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创造。它的直抒胸臆、浪漫想象、充满“泛神论”色彩,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表现在:(1)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2)叛逆追求的化身——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的创造。(3)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理想,表现时代精神。(4)丰富的想象、奇丽的色彩。(5)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
徐志摩抒情诗歌的特点:徐志摩抒情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抒唱爱与美的追求,充溢着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表现为: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戴望舒诗歌特色: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风格清丽幽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风格沉郁激切。
《雨巷》的艺术特点:(1)意境美:创造了一个具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意境。“我”:爱情的感伤者//时代的迷惘者//人生的求索者;雨巷:爱情之路//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漫漫人生路;丁香姑娘:美好爱情//美好理想和希望。(2)古典美:丁香、油纸伞、雨巷、篱墙,营造“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古典氛围;(3)音乐美:反复回旋、一唱三叹。
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1)雪与雾。象征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2)土地与旷野。①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3)黎明和太阳。①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②对革命者战斗精神的源泉及其把握前进方向的动力的揭示。(4)生与死。对英勇战斗和不畏牺牲的战士品格的写照。
(二)散文部分
周作人散文特点: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类。相应地,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写的是小题材,以趣味性和知识性吸引人;闲话体式,任意而谈,亲切平和;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简练无华但又讲究节奏,舒徐自在。
(三)小说部分
《呐喊》《彷徨》主要思想内容:《呐喊》《彷徨》是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双刃剑。主要思想内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吃人”历史与现实的洞悉,如《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二是从民族到人类的精神分析,如《药》《风波》《阿Q正传》和《示众》。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和《伤逝》;四是关注女性: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如《祝福》《离婚》等。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1)题材与内容的现代化。古典小说多为描写上层特殊人物的生活,如帝王将相的征战生涯,或才子佳人的爱情经历,或写志怪传奇和虚幻的鬼神故事,然而鲁迅的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们真实的生活情貌,试图站在人性解放的角度来反思旧式社会;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来观照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建设强健的国人形象。(2)艺术描写手段的现代化。鲁迅是中国小说史上由重叙述到重描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家。古典小说重视人物的行动描写,内心描写不够重视,鲁迅除吸收传统写法白描、画眼睛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外,还重视对内心世界的层层挖掘,将写灵魂和画眼睛结合起来。(3)小说结构和体式的现代化。过去的小说多为章回体小说,纵向结构,一线直贯始终,鲁迅学习欧美小说的结构,截取横断面,选取重要的片断反映人的一生。(4)性格小说的确立。以讲故事为中心到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古代小说中性格描写单一,目的在劝善惩恶,鲁迅则写出灵魂、性格的复杂性;古代小说中人物性格是天生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由环境决定、变化的。如“子君”和“魏连役”。
《阿Q正传》中阿Q形象及其意义:(1)阿Q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形象,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处在赤贫的地位,甚至连姓氏都模糊不清。但在他身上也有封建思想的遗毒,存在不少封建落后意识。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2)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熔铸着鲁迅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人民群众,成为一种阻碍社会改革的历史惰性,使人们从阿Q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引起疗救的注意,也着手疗救自己。
茅盾小说艺术特点:(1)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的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够反映时代面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主要由两大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知识女性形象系列。(3)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4)在小说艺术表现上,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子夜》的艺术成就: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了金融变动的小说。严家炎称之为“社会剖析派小说”,受到法国批判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的影响。(1)作品通过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真实生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阶级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2)《子夜》的众多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尤其是经典地塑造出了吴荪甫这样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给小说赋上了很高审美价值。(3)气势沉雄宏伟,文笔缜密冷峻。既有登临纵目、总揽全局的西方油画般地浓墨重彩,又有严谨细腻、清淡有致的精雕细刻。(4)小说深广的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显示了左翼文学的战斗实绩。
吴荪甫形象分析:《子夜》中的吴荪甫有着复杂的性格。他是生活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想建立自己的秩序。吴荪甫有远大的理想,而且正在实施。他走实业家的道路,想发展民族工业,但是他生不逢时。他办事果断,眼力非凡,富有冒险的精神,但又过于自信,而且刚愎自用;对于家庭,他不够关心;对待工人,他毫不手软,为了转移自己的亏损,他扣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就在他这种过分的自信和专制下,最后众叛亲离。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由以下几类市民形象组成。(1)老派市民。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很保守、很闭塞。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主要代表人物有老马、张大哥、祁老太爷、祁瑞宣等。(2)新派市民。①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侠客+实干家”,如李景纯、李子荣;②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他们也都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来,但情感上却仍身陷过去的泥潭而难以自拔,如祁瑞宣;③“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糟粕于一身,如老张、张天真、赵子曰。
祥子悲剧内涵:祥子本来是个破产的农民,18岁跑到北京城当人力车夫,作者赋予他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非常要强的性格特征。但经过买车、丢车的三起三落,祥子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游魂”和“走兽”。祥子悲剧形成固然有黑暗社会和虎妞等客观因素,也有生命意志不够坚强、狭隘、保守等自身内在因素。作者通过这一人物,批判国民劣根性,同时思考城市文明病如何与人性冲突的问题。
老舍作品的“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如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如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作品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家》的人物形象与题旨:典型人物: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的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正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巴金小说的前后期小说风格的变化:巴金的作品中有忧郁和哭诉的调子,写真情、无技巧是他的艺术追求。艺术风格——由热到冷,前期小说,是满腔情感喷出火焰在纸上燃烧,形式多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注意探索人物的心灵,通过人们的心理透视社会;后期小说,热情转为内向,冷静观察,深刻剖析,透出冷峻,寓冷于热,注重写“小人物”。创作方法——前期重在写意,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后期重在写实,现实主义不断深化。
沈从文《边城》的审美意蕴:(1)《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力图展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和诗意的人生。(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4)语言古朴简约、味悠长。
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意蕴:(1)从社会生活层面考察。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2)从文化反省层面考察。以“反英雄”的角度写知识分子,引发对传统文化深刻的反思,从文化层次去把捉民族精神危机。(3)从哲学思考层面考察。人生处处是围城,人生就是可怜的寻“梦”过程。
《围城》中方鸿渐形象分析: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围城》艺术特色:(1)隽永含蓄的象征手法;(2)淋漓尽致的讽刺艺术。(3)丰富多彩的新譬妙喻。(4)微妙细致的心理描写。
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1)独到犀利的笔力揭示畸形的都市生活和变态的人性,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使她的小说既有通俗的一面,又有超越前人之处。(2)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和感觉的细腻,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独特魅力。(3)吸收传统诗歌的意象表现方法和现代艺术表现法,使小说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又有鲜明的色彩、音响、动作表现。
简析《金锁记》中的七巧形象及其意义: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七巧这一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命运以及心理变态过程。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女儿,泼辣富有风情,嫁入大户人家,人格受到歧视,情感被压抑,最终人性发生扭曲,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认为只有金钱才是保障,甚至变态到扼杀自己儿女的幸福。作品有层次展现七巧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四)戏剧部分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征:(1)诗意特征——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2)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3)象征性意象的运用;(4)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雷雨》主要人物分析:(1)周朴园。他既是家庭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受害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同时也有不可言说的内心情感痛苦。(2)繁漪。她果敢阴鸷,感情丰富,既有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有自私、疯狂的一面。在作品中体现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3)周萍。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与后母繁漪产生了畸恋,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爆发的电闪雷鸣中,他年轻的生命被毁灭。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