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文学现象、文学文体及文学流派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融合南北文化所创造的新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特色浓郁。因《离骚》是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又称为“骚体”。
汉乐府——乐府本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名称,根据现有的记载,秦朝已设,至汉武帝时重建。由于其职责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词、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于是后世把乐府机构制作、采集的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因此,汉乐府就是汉代的民歌民谣。它的创作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赋——汉代最流行、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在形式上赋吸取了荀卿《赋篇》的体制和《楚辞》辞藻的某些特点,既如诗歌,讲究押韵和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实际是诗文的综合性文体。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以铺张的手法描写都城、宫宇、园囿和帝王奢华的生活,只在篇末间寓讽谏之意,代表作家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小赋多为抒情性作品,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大致产生于汉末,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显著标志。最初收载于《文选》,因不知作者姓名,也不知具体创作时间,萧统泛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而不乏润饰,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故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诗作《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三曹”之外的优秀作家。其中王粲的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位文人名士的合称。因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而得名。竹林七贤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任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成就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嵇康有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以比兴、寄托等手法,含蓄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
建安风骨——是以“三曹”为中心形成的建安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充分展示个性,为时代的纷乱、为志向的受挫、为人生的苦难慷慨悲歌,作品感情激越,语言生动有力,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总体诗歌风格,后世称之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是后代作家继承、发扬的重要文风之一。
田园诗——晋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归园田居五首》和《桃花源诗》是其代表作。田园诗往往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隐逸生活方式密切相连,诗人往往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艺术上自然淳真,富有意境,韵味隽永,乡土气息浓厚。田园诗的大量写作不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山水诗——是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的诗歌。在中国古代,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诗经》中就有,但多是作为比兴而出现的。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以描写山水为主的诗歌产生于魏晋时期。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山水诗的大量出现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亲近与融合,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这对古代诗歌题材的拓展与艺术手法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见《梁书·简文帝纪》。具体是指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多写女性容饰、睡态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诗风轻靡。代表作家是萧衍、萧纲父子,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唐初文坛也曾出现宫体诗。
大小谢——是指南北朝宋时的谢灵运、齐时的谢朓,他们都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他出身名门,又具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描绘了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但艺术上往往有佳句少佳篇,景与情、理还没有完全融合。谢朓的山水诗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情景进一步融合,颇具意境。小谢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在大谢之上。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也称新诗体。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其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和王融。这以后,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又相继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坛四位极具才华、充满朝气的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的诗文虽尚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明确提出革新文风的要求,并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已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其中王、杨长于五言律绝,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曾高度评价四杰的创作与贡献。
沈宋体——律诗的别称。“沈宋”是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所创作的五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因两人对律诗的定型贡献最大,并且通过他们的创作实践使这些格律规范逐渐为一般诗人所接受,所以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盛唐边塞诗人——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守边生活、边塞奇异风光、边地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唐初、盛唐因为守边或拓边,边关战事频繁;也有不少文人因公事或为了寻求功名来到边塞;因此边塞诗创作逐渐繁荣,至盛唐出现了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一批杰出的边塞诗人。他们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表达杀敌报国的豪情,揭露军中矛盾,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抒发乡思边愁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这些作品洋溢着昂扬的时代精神,不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诗派,因其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此外还包括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大量描绘山水田园景物,表现隐逸之趣,语言清丽,格调天然,充满诗情画意。是山水田园诗发展的一个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新乐府——是相对汉魏旧题乐府而言的“即事名篇”的诗歌。它的特点是用新题写时事。这种新乐府创始于杜甫,至元稹、白居易则大力倡导以新题乐府反映现实、揭露时弊,形成文学史上所说的新乐府运动。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其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甚至以丑怪为美。创作时刻意推敲,苦吟成风,故又被称为怪异诗派。其诗歌的奇崛硬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大历以来的平弱纤巧诗风。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等。这一词派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容饰及离别相思之情,写景富丽,意象密集,刻画工细,颇具美感。又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因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他们写诗有意师法李商隐,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而内容多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写男女情爱,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是一种不良文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要革新的对象。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以恢复能适应当时政治需要的优良文风。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是运动的先驱者。欧阳修是运动的领袖。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是运动的最终完成者,他的诗文词赋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此外,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等都是积极参与者和重要作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后世影响巨大。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代表人物除黄庭坚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他们作诗以杜甫为祖,力求通过“夺胎”、“换骨”等方式“以故为新”、“点铁成金”。但主要学的是诗法、句法等语言技巧方面,又过于强调学问在创作中的重要,相对忽略了门外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又不能出新,于是拾人牙慧,堆砌典故,形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诗风。故长期以来不断有人批评,有人甚至视之为“剽窃之黠者”。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指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在诗歌创作上他们都走过了一条学江西而又最终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转而自我创造的路子,写出了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其中陆游的爱国诗篇最多也最好;杨万里以山水景物诗著名,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范成大则以田园诗著名;尤袤当时名气也大,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四位诗人将南宋文学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对后世影响很大。
辛派词人——是南宋时期由于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词人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用词抒发爱国之情感和不遇之悲愤,词风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表达不如辛词蕴藉。且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甚至叫喊,有不良影响的一面。
南宋骚雅词派——是崛起于南宋中晚期的一个重要词派。其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大都植根于《离骚》,崇尚雅丽、讲究音律为其基本宗旨。所谓“雅”就是要反俚俗、反浅薄、反直露、反软媚、反狂怪、反豪放;所谓“骚”,就是以诗人笔法入词,像《离骚》那样,注重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感受。其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后期的代表词人有张炎、蒋捷、周密等人。“骚雅词派”不仅推动与促进了“乐词的复兴”,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而且对于元曲的兴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流弊是为了追求骚雅,又走上了过于隐晦、细碎、缺少开阔意境和开阔手段的道路,又将词带进了一个狭小的发展天地。
诗话——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开始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诗话由于写作的自由随意,出现后便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文体。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联章体虽以同题同调的组曲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于小令的范畴。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主要有三:一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二是各曲同押一部韵;三是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散曲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领导人物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明代成化之后,日益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他们推尊唐诗,取法杜甫,着眼于诗歌体制法度,音节声调。是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等。
前后七子——前七子指明代弘治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反对台阁体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然而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后七子指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他们继前七子之后,再次发动复古运动,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浙西词派——清代词坛的主要流派。由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重要作家有厉鹗等。他们填词以姜夔、张炎为宗,讲究格律声调,主张“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故其作品多写琐事,记宴游,并有不少缺少寄托的咏物之作。
常州词派——清词流派之一,为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比兴寄托,反映重大问题,同时又竭力在前人的作品中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这派词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同光体——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是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的合称。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同光体主要学宋代江西诗派;也学唐,但趋向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
四、主要作家作品分析要点
《诗经》之“六义”:风、雅、颂和赋、比、兴旧时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一般认为其分类的依据是音乐特点。风为诸侯所辖地域的乐曲,犹如后世的地方乐调,《诗经》有周南、召南、卫风、郑风、齐风、秦风等十五国风;雅指相对于各地“土乐”而言的“正乐”,是宫廷和贵族所享用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朝廷、宗庙祭祀所用之乐,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赋、比、兴是前人从《诗经》中归纳出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是比喻;兴是“起也”、“动也”之意,有开头和兴发感情的意思,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兴往往兼有比的意味。
《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离骚》是屈原遭遇疏放之后满怀忧愁幽思写下的,其主要内容一是表现了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政治现实的激烈冲突;二是抒发了诗人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三是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四是独立不迁、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其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如以香花香草等美的事物象征美德、君子、贤臣等,以恶花臭草等丑的东西象征恶德、小人、奸臣等。
汉乐府的艺术特色:一是崭新的艺术形式。汉乐府诗句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多种,而以五言与杂言最为常见。比起四言诗,五言诗增加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具有诗体解放的意义,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善于叙事,表现在剪裁得当,对话传神,叙述生动。尤其是《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一类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民间叙事已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三是语言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的基本风格,他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平而无奇,而是平淡中有醇美,有他对田园自在自然生活的热爱,有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一风格的形成,既源于诗人的秉性贵真,出语自然,又源于诗人的心地纯静,与自然地关系达到了景与意会、物我一体的境界,更源于其诗歌中蕴含的质朴而深刻的哲理。此外,用语质直中有工致,平淡中有奇奥,声韵浑成,气格兼胜,也是陶诗艺术风格重要的构成因素。
庾信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庾信的文学成就。①前期是“伤于轻艳”的宫体诗的重要作者,也是齐梁新体诗的重要作家,在诗艺的运用和诗境的创造方面已表现出相当的功力;②后期由南入北的独特经历和创作条件,使他写出了《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等融合南北文风、拓开南北朝文学全新境界的优秀作品,成为南北朝文学成就的集大成者。(2)庾信对后世文学的主要影响。庾信在文学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前期所写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从其文学渊源来说,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从而提高了新体诗的艺术水准,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经历,又使庾信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他一方面汲取了齐梁文学对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的讲求,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能诗能文,还精通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同时,王维受到佛教思想的很深影响,又适逢诗歌发展臻于尽善尽美的盛唐时期,因此,他的艺术修养丰厚,创作水平极高,极富个性特点。作为山水田园诗派最主要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这类诗歌有情、有画、有乐、有禅境,且情、色、声、境俱佳。在情景交融、意境创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胜境。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1)主要内容。李白诗歌今存近千首,内容相当丰富。①抒写远大理想,反映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吐露难以遏止的悲愤之情;②揭露不合理现实,抨击时政,蔑视权贵,反抗压迫;③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对于广大妇女的不幸命运深表关心同情;④追求自由与光明,珍视亲情与友谊,热爱自然山水;等等。(2)艺术特色。①与众不同的飘逸诗风;②由狂放不羁的个性、大起大落的感情而形成的迸发性的抒情方式,以及擅长乐府歌行、七言古体而少写律诗的诗体选择特点;③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而神奇的夸张,多姿多彩的修辞;④自然白描、朴实率真的语言等。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1)主要内容。①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真实而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种种图景,上至君臣,下及百姓,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因此,有“诗史”之称;②杜甫的诗歌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追求、遭遇、为人、品行、个性等的真实反映,具有自传的性质。(2)艺术特色。杜甫既是前代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又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众体皆备,且各体均工,已进入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创造之境。①“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②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抒情方式;③对诗歌艺术的自觉追求与苦心经营,使杜甫诗歌在比兴寄托、韵律运用、语言锤炼等方面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至境;④以议论为诗的倾向;⑤典故的巧妙运用等。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主要特点:(1)因事立题,现实性强,政治功利性突出。这类诗篇广泛地揭示了中唐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深刻而尖锐地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2)艺术上往往以吟咏一事,主体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结合,有时也用比兴寄托;为了突出主题,往往在诗的结尾处点明写作意图。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与成因:无题诗是李商隐最著名又最难懂的一部分诗,其主要特点是内容上的多义性,表达上的朦胧性。这部分诗在表达爱恋悲情时往往融入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人生的失意之悲;由于多用象征、比兴、典故等曲折的表达方式,造成寓意的不确定和读者理解的多种可能。李商隐之所以以“无题”为题,与他陷入党争的险恶政治环境,与爱情在那个时代总得不到承认和允许、因而不能也不敢大胆直说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无题”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上的策略和艺术追求。
柳永词的主要特点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柳永词在内容上依然是以写男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为主,同时也描写了都市的繁华、市民的生活以及自己为功名四处漂泊的落魄境遇。艺术上比较多地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也善于融情入景,尤其是长于白描手法,语言浅近通俗,真率自然,不避口语,有明显的俗化倾向。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词人;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并卓有成就的词人;他还精通音律,自创了不少新的词调。柳永在词的内容的拓展、词的表现手法的丰富、词体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词的主要特点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苏轼词的主要特点是“以诗为词”。内容上突破了花间词以来以写艳情为主的束缚,将诗中能写的题材——咏史、怀古、抒怀、纪游、悼亡、感旧以及人生感悟、田园风光等都填进了词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风格上突破了“词以婉约为宗”的传统观念,自觉填写“壮词”,开创了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深远的豪放词风。这种开创性的创作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促进了词的发展。
周邦彦词的主要特点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周邦彦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结北开南的重要地位。其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艺术成就上。他的词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和冶艳,形成了富艳精工的独特风格,成为婉约词发展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词更重视艺术表达技巧,结构严谨,体物工细,表达深曲,句法奇警,音律谐美,更求典雅,对南宋以姜夔为代表的骚雅词派有直接影响。
辛弃疾词的主要特点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辛词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以词的形式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理想、他的失意、他的气节、他对误国奸臣小人的痛恨,都是他爱国之心的具体体现;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与这种慷慨悲歌相一致,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成为豪放词的集大成者。而辛词中最好的作品则往往能冶婉约与豪放于一炉,刚柔相济,既激情喷发,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又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不失含蓄之致。
龚自珍的文学成就:龚自珍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的诗歌今存600多首,多为感伤时事、批判现实之作。其特点一是议政、抒情和艺术形象的统一;二是以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三是形式多样,风格多样;四是语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他的散文也很有名,且在当时超过诗名。他的散文以论政之文、讽刺性寓言小品及记事写人的文章最值得注意。表达上一般很简单,但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语言活泼多样。诗文外,龚自珍还有词作,虽也有名,但成就不及诗文。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