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注译 【七】附录篇(3)

四八一、凡事随缘 渐渐入无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如今的人一心追求没有杂念,而最终不可能没有。只要以前的念头不滞留,后来的念头不迎合,只把现在的事情顺应机缘打点发付得过去,自然会渐渐进入无念的境界。

【注解】

随缘:佛教语,见○六四【注解】

迎:迎合,逢迎。《说文》:“迎,逢也。”

打发:安排,照料。元·高文秀《黑旋风》第四折:“那时节先打发了 孙家 孔目出牢囚,我就直到他衙门里面报冤讎。”打点,准备,打算,考虑。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正要打点做官哩。老实对你説,小生出不的家!”发付,犹对付。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今日任屠的魔头至也,我且看他如何发付那。”

【抨语】

人想去除妄念偏偏除不去,越尽力想求着没有念头和没有意想,念头和意想反而越来越多,总是不能达到无念无想的境地。断除妄念绝不是勉強可得的,必須自然而然的达到无念无想,才算是真正的断除妄念。怎样才能作到自然的无念无想呢?不外是前念不滞和后念不迎。所谓“前念不滞”就是凡事要过而不留。所谓“后念不迎”,就是不动未来的妄念。人生好像行路与登山,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只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走去,自然水到渠成,切忌瞻前顾后徘徊停留。总之,吾人求其无念如登山行路,是要随缘作現在的事,漸漸的就入於无念之中了。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我们常看到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憬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其实我们只要能抱“检讨(忘怀)过去,把握(满足)现实,策划(创造)未来”的态度,自然就能达到“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随缘”的境界。

四八二、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

文章以质拙才有进步,道德以朴拙才能成就,一个“拙”字含有无穷的意境趣味。犹如桃花源中的狗叫,桑树林间的鸡鸣,多么淳朴敦庞。至于寒凉水潭的月影,古老树上的乌鸦,细致精巧中就感觉有一种衰落萧飒的景象了。

【注解】

拙:〈形〉本义笨拙,不灵活。《说文》:“拙,不巧也。”《广雅》:“拙,钝也。”质朴无华。《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质拙,朴实无华。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射山词·虞美人》云:‘可怜旧事莫轻忘。且令三年,无梦到高唐。’余甚喜其质拙。”朴拙,朴实纯厚。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故近岁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南朝·陈·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桑间:桑林中。唐·白居易《春村》诗:“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淳庞:犹淳厚。宋·文天祥《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於世,非曰偶然。”淳朴,敦厚,质朴。《晋书·刘弘传》:“顷者多难,淳朴弥凋。”敦庞,敦厚朴实。明·方孝孺《王中夫先生像赞》:“生混合治安之时,备敦庞淳厚之气。”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

工巧: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论衡·自纪》:“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衰飒:衰落萧索。见四五八【注解】

【评语】

老子有“巧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说法,而焦氏《易林》中也有“文巧舌敝,将返大质”。所谓“大质”就是反巧为拙,也就是说明物极必反之理,因为文章作到了极致,反而变得无话可说,所谓“江郎才尽”、“弄巧成拙”和禅宗名言“悟了等于未悟”,都是说明巧拙循环相对之理。人对人对事,总应出于真挚的态度,和拙朴的言词才好。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是“巧者不坚,拙者永固”,“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所以古谚才有“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鸦,看似天工弄巧,实际却现出了萧瑟景象。做什么事都不应耍小聪明,卖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质朴、手勤,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四八三、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

遇到病痛之后才想到强健身体的宝贵,处于变乱之后才想到平安生活的幸福,这并非先见之明:侥幸得福能预先知道它是灾祸的根源,贪恋生命能预先知道它是死亡的因果,这才是卓越见解。

【注解】

洞烛:明察。宋·岳飞《奏辞开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庶几陛下洞烛危恳,终赐矜从。”

蚤智:蚤,〈名〉通“早”,指月初或早晨。《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副〉指时间在先,和“迟”相对。《国语·周语》:“若皆蚤世犹可。”智,〈形〉“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动〉通“知”知道,认识。《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智与知同。”蚤智,是先见之明。

幸福:谓祈望得福。《新唐书·李蔚等传赞》:“至宪宗世,遂迎佛骨於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获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此处幸有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侥幸得到的幸福。

贪生: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见○九二【注解】

卓见:高明的见解。宋·李纲《海康与许崧老书》:“卓见洽闻,发明难言之意多矣!”

【评语】

大家都知道“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的可贵”,同理“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一个人如有强健硕壮的身体,就能够寒暑不侵,百病不移。此外,动极思静,乱极思治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俗语说“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见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可是仅仅知道事实还不行,不能算是先见之明。凡事都要能做到洞悉机先,例如《易经》说“知机其神乎”,而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而古语更有“一叶落知天下秋”,老子也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对事物要有先见之明的重要性。我们如能預先知机,才能防患未然。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这并非是先知先觉,乃是《易经》上所说的知机啊!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其洞察力,即事先充当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善于总结得失而不充当事后诸葛,不能糊糊涂涂做人,浑浑噩噩混世。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能渍洒于世。

四八四、落叶蕴牙 生机含杀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生,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

花草树木刚刚凋零谢落,即便在根底部露出萌芽颖片;时节次序虽是严寒季节,终将在冬至后回到温暖春天。肃然消杀之中,常常蕴藏着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如此可以见得天地的好生之德。

【注解】

零落:凋谢。见四五八【注解】

萌颖:萌,〈名〉本义草木的芽。《说文》:“萌,草芽也。”颖,〈名〉本义谷穗。亦称“颖片”。指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二枚苞片。《说文》:“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谓贯于穗及近于穗之芒秒。”

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李善注:“《庄子》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凝寒:严寒。《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注:“凝,严也。”

阳气: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指春天和暖的气候。

飞灰:中国古时置葭木灰于筒(律管)中,到冬至之时一阳来复,其灰自然飞去,用来定时序,以此候测节气。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无射:不厌。《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郑玄笺:“射,厌也。” 陆德明释文:“射,音亦。”

肃杀:严酷萧瑟貌。多用以形容深秋或冬季草木凋零、寒气逼人的天气和景色。唐·杜甫《北征》诗:“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肃然,萧瑟貌。宋·苏轼《颶风赋》:“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消杀,萧森,萧索。汉·荀悦《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和喜之徒其气阳也。”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易·繫辞上》:“生生之谓易。”孔颖达疏:“生生,不絶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评语】

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是生生不已、息息相关的。生死循环,相替而出,所以古圣先贤才赞美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草木凋零的时候,也正是它生实结果、蕴育新萌芽的生机。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也正是一阳来复、生生发育的开始契机。故邵康节的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可见万物虽然没诞生,然而生生之机已经孕育其内了。明白这样一个循环的规律,就足以知晓行事的法则。万物在凋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机,我们对事物就不该徒重外表形式,应再进一步探求其中的真实内涵,如此就能体会出“以吾人数十年必死的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朽之的根基”之理。做事更不应以一时的成败定结局,事物总在变化之中,一个人要善于思考与研究事物的变化,善于抓住和把握变化的机遇,而不必因一时一事的失误止步不前。

四八五、不可徒劳 不能太闲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

人的生活太过悠闲就行偷偷地产生杂念,过于忙碌就会看不见人的纯真本性。所以有才德的君子不可不保持身心过度疲劳的忧患,也不可不耽味清风明月的乐趣。

【注解】

别念:杂念。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掛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窃:〈副〉偷偷地。《聊斋志异·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

真性:天性,本性。明·李贽《答马历山书》:“颠倒困踣之极,乃得彻见真性。”佛教语。谓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唐·慧能《坛经·般若品》:“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抱:〈动〉怀藏,心里存有。《周礼·大史》:“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保持。

耽:〈动〉承受,担负。《红楼梦》:“我要及时就死,又耽不起吞金服毒的。”嗜,喜好。元·睢景臣《高祖还乡》:“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耽味,深切体味。《说郛》卷七四引唐·令狐澄《大中遗事》:“太康曰:‘天子须博览,不然几错罪人。’上由是耽味经史,观书不休。”

风月:风和月,本指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泛指景色。

【评语】

人生不可过于闲暇,人闲暇就没有精神修养,人在闲居无事或是穷极无聊的时候,自然生起种种妄念,昏乱了本心,不知不觉就做出坏事来。反之,人生也不可过于忙碌,从早晨到晚间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心被繁忙所障碍,做起事来便“过犹不及”。因此,君子应常使本性坚定不失,并对自己的身心多抱忧思,多加注意,务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平衡。这样一來,就没有过与不及之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不想做一点事,只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寄生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像植物人一样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反过来,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觉得长久无所事事则是很痛苦的,所以人绝对不可以一点事都不作。但是也不可以过于劳碌,否则就等于给自己当奴隶牛马,而丧失了人生应有的乐趣。这种“既不可太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很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凡是与自己情趣、追求无关的事可以放一放,闲一闲;凡是原则的,和自己追求有关的事就要紧一紧,不停地去做。一张一弛,才能忙闲结合。

四八六、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译文】

孩子出生母亲面临危险,镪宝贮积盗匪乘隙窥探,什么喜悦不是忧患呢;贫困可以促使节俭用度,疾病可以学会保养身体,什么忧患不是喜悦呢。豁达的人应当顺境逆境同样看待,这样喜乐和忧戚两者一起忘记。

【注解】

镪:〈名〉通“繦”,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左思《蜀都赋》:“货殖私庭,藏镪巨万。”镪宝,指银锭,钱财。清·王韬《淞滨琐话·徐麟士》:“今日拥鏹宝,对佳丽,载西施一舸以东,艳福亦不浅哉。”

积:《说文》:“积,聚也。”按,禾谷之聚曰积。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贮积,储藏,积蓄。《汉书·食货志下》:“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一视:同样看待。见三六八【注解】

欣戚:亦作“欣慼”,喜乐和忧戚。元·胡长孺《题山外归人》诗:“人闲万得丧,欣慼随所制。”

四八七、月盈则亏 履满者戒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译文】

花卉要看一半开放的,美洒要喝到微带醉意,这中间大有高雅的情趣。倘若到花己盛开酒已烂醉,就成为丑恶境地了。福履达到丰盈满足的人,应当深思这两句话的意义。

【注解】

佳趣:高雅的情趣。见三二六【注解】

烂漫:形容草木茂盛。见一四○【注解】

酕醄:大醉貌。唐·姚合《闲居遣怀》诗之六:“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

履:〈动〉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尔雅·释言》:“履,礼也。”註:“礼可以履行也。”〈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福履,犹福禄。《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毛传:“履,禄;绥,安也。”陈奂传疏:“福履绥之,犹《鸳鸯》云‘福禄绥之’耳。”

盈满:谓到达极限。见四二四【注解】

【注10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有“木香盛开,把杯独坐,其下遥令青奴吹笛,止留一小奚侍酒,才少斟酌,便退立迎春架后。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四八八、身在局中 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大海波浪滔天,船中人不知道恐惧,而船外的人胆战心惊:放肆谩骂在座,同席人不知道警觉,而席外的人目瞪口呆。所以君子身体虽然在事件中,心智却要超然事件之外了。

【注解】

兼天:连天,形容波浪极大。唐·杜甫《秋兴》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寒心:战栗,恐惧。《文选·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寒心,谓战慄也。”

猖狂:谓随心所欲,无所束缚。见二八六【注解】

骂坐:漫骂同席的人。《史记·田粉传》:“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在座,到席,在场。今多指在聚会、会议等的座上。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咋舌:咬住舌头,谓因害怕而不敢说话。《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四八九、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译文】

佛家主张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儒家主张所居之位行其所行,这“随缘素位”四个字是渡过大海的飘浮气囊。因为世间道路遥远渺茫,一个念头要求完美无缺,就会千头万绪纷至沓来,反之随着境遇安分知足,就没有人不是悠然自得了。

【注解】

随缘:佛教语,见○六四【注解】

素位:谓现在所处之地位。见三五○【注解】

浮囊:渡水用的气囊。见○○二【注解】

世路茫茫:世路,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茫茫,广大而辽阔。《关尹子·一宇》:“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儻儻而无羈乎。”渺茫,模糊不清。宋·王安石《吴任道说应举时事》诗:“独骑瘦马冲残雨,前伴茫茫不可寻。”

求全:要求完美无缺。《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可不準嫌他父母乡愚,嫌他鄙陋,稍存求全之见。”

万绪:即“千头万绪”形容事物复杂纷乱,头绪繁多。《朱子语类》卷一:“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语本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境遇。《孟子·尽心下》“若将终身焉”宋·朱熹集注:“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贵而有动於中,随遇而安,无预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四九○、虚心明理 实心却欲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人的心胸不可不谦虚,谦虚道义真理就能来凭居;人的心意不可不诚实,诚实物质欲望就不能入侵。

【注解】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见○一七【注解】。犹道理。宋·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居:〈动〉本义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居住。《吕氏春秋·离俗》:“仁者居之。”凭居,据以为居处,犹言盘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餘,世谓之乞活臺。”

实:〈形〉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说文》:“實,富也。”真实,诚实。《广雅》:“实,诚也。”

四九一、心领神会 全神贯注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善于阅读书籍的人,要阅读到心领神会手舞足蹈时,才不会掉入文字的陷阱;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观察到心思精力融汇贯通时,才能不拘泥于表面现象。

【注解】

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语本《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筌蹄:亦作“筌蹏”。语本《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此处指设置的陷阱。《书序》唐·孔颖达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心融神洽: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融洽,融会,融合。清·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夫惟沉潜反覆於《论语》、《孟子》、曾子、子思之书……贯穿融洽,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心融神洽,即心神融汇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泥:〈动〉拘泥于,拘执,不变通。《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文人笔墨,随在皆寓天机,若必於跡象拘泥求之,则凿矣。”

四九二、幼时定基 少时勤学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利,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年轻人是成年人的雏形,读书人是做官人的雏形。这个时候如果锻练功力不够,培育造就得不够纯洁精练,将来走涉历世事立足朝庭,最终难以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注解】

子弟:对应父兄而言,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

大人:见三二○【注解】。此指成年人。《后汉书·南蛮传》:“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

胚胎:本意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比喻事物的开始或起源。唐·韩愈 《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

秀才:元明以后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元·乔吉《新水令·闺丽》曲:“我是箇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娇娃。”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见四七四【注解】

火力不利:火力,道教指修炼的功力。南朝·梁·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火力既足,表里坚固,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利,〈形〉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说文》:“利铦也。”《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有利的。《资治通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利,即不利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有“不足,不够”的含义。

陶铸:比喻造就、培育。见二○八【注解】

他日: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宋·林逋《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涉世立朝:涉世,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立朝,指在朝为官。 宋·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

令器:指美才即优秀人才。《三国志·吴志·张严程阚薛传论》:“张紘文理意正,为世令器,孙策待之亚於张昭,诚有以也。”

四九三、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译文】

桃花李花虽然鲜艳,怎能像苍松翠柏那样节操坚定?梨子杏子虽然甘甜,怎能像黄橙绿橘那样馨香清冽?确实如此,浓艳夭折不如清淡持久,早年秀茂不如大器晚成。

【注解】

桃李:桃花与李花。见一一九【注解】。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坚贞:谓节操坚定不变。《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脩厉节,敦乐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橙黄橘绿:本指秋季景物。语本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仅作字面本意“黄橙绿橘”解。

馨冽:馨,〈形〉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说文》:“馨,香之远闻者也。”馨香,散播很远的香气。《国语·周语上》:“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馨香,芳馨之升闻者也。”芳香馥郁貌。汉·宋子侯《董娇娆》诗:“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冽,〈形〉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冽,清醇,清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露水》:“秋露造酒最清冽。”

信乎:信,〈副〉果真,的确。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信造化之尤物。”乎,〈后缀〉词,无意义。

秀:〈动〉本义谷物抽穗扬花。《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成长。《后汉书·孝章皇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秀茂,生长茂盛。《宋史·五行志三》:“绍兴间,汉阳军有插榴枝於石罅,秀茂成阴,岁有华实。”美好优异。《旧唐书·德宗纪论》:“天才秀茂,文思雕华。”

四九四、乐者不言 言者不乐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谈论园林生活快乐的人,未必真正得到园林生活的乐趣;厌恶谈论名位利禄的人,未必完全忘却名位利禄的情怀。

【注解】

山林: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见一九七【注解】。园林。《汉书·东方朔传》:“竇太主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觴上寿,娱乐左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託山林也。”

厌:〈动〉《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饱,满足。《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憎恶,嫌弃。宋·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厌恶,讨厌,憎恶。宋·梅尧臣《和王仲仪咏瘿》诗:“厌恶虽自知,部割且谁肯。”

名利: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

情:〈名〉本义感情。《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唐·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四九五、艳为虚幻 枯为胜境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我。

【译文】

莺啼花开草木茂盛而山峰浓郁峡谷艳丽,全都是大自然的虚幻境界;泉水干枯树木凋零而山崖光秃岩石突现,才显见天地间的真实自我。

【注解】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见一三六【注解】

总是:总归是,全都是。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幻境:变幻的境界。见二三九【注解】

真我:佛教语,涅槃四德之一。亦称“大我”,与“妄我”相对,谓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俱舍论·破执我品》:“故佛説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即本来面目。

四九六、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岁月本来长久,而忙碌的人自我感觉短促;天地本来宽阔,而鄙俗的人自我感觉狭隘;风花雪月本来闲逸,而劳劳攘攘的人自我感觉多余。

【注解】

促:〈形〉本义紧迫。又指急促,赶快。《广韵》:“促,速也。”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可命促而意长。”短促,时间短暂。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良会苦短促,溪行水奔注。”

鄙:〈形〉见识浅薄,行为低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人贱物亦鄙。”鄙俗,鄙陋庸俗。宋·曾巩《送丰稷》诗:“嗟从薄禄困流滞,能诱鄙俗销纷争。”

隘:〈形〉本义狭窄,狭小。《说文》:“隘,陋也。”狭隘,狭窄,宽度小。《东观汉记·阴兴传》:“为期门僕射,从上出入,常操小盖,疾风暴雨,屏翳左右,泥涂狭隘,自投车下,脱袴解履,涉淖至踝。”

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此处用其本意指自然景物。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劳攘:形容心情烦躁不安。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思忆》:“日月有盈亏,人事有番掌,青天问不应,搔首空劳攘。”劳碌。《儒林外史》第八回:“所以在风尘劳攘的时候,每怀长林丰草之思。”劳劳攘攘,纷扰,劳碌。《朱子语类》卷二四:“更不有许多劳劳攘攘,如议亲、议贤,议能、议功之类。”烦躁不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鬢云乱,慵整琼釵,劳劳攘攘,身心一片没处安排。”

冗:〈形〉本义闲散。《说文》:“冗,散也。”多余。陆机《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四九七、盆池竹屋 意境高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译文】

获得乐趣不在多少,盆盏池水拳握石头之间,烟雾云霞俱全十足;领会景色不在远近,蓬草窗户竹子房屋之下,清风明月悠然自得。

【注解】

得趣:获得乐趣,有趣味。清·捧花生《画舫馀谈》:“各摊数十文於前,斤斤较量,汗流满背,自以为得趣,旁观者殊作恶也。”领会情趣。宋·林逋《赠胡明府》诗:“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澹无君得趣长。”

盆池拳石:盆池,埋盆于地,引水灌注而成的小池。用以种植供观赏的水生花草。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盆池有鷺窥苹沫,石版无人扫桂花。”拳石,指园林假山。唐·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小石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此直解,盆盏大的池水,拳头大的石头。拳握,像握着的拳头大小。喻体积小。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

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泛指山水、山林。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

蓬窗竹屋:蓬,〈名〉本义草名,蓬蒿。《说文》:“蓬,蒿也。”杜甫有《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门,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宋书·袁顗传》:“紆金拖玉,改观蓬门。”同义,蓬窗即蓬草窗户。竹屋,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简陋的小屋。唐·黄滔《杨状头启》:“土风则竹屋玲瓏,烟水则叶舟荡漾。”

风月: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

自赊:赊,〈动〉本义赊欠。《说文》:“赊,贳买也。”《字汇》:“赊,不交钱而贾曰赊。”自赊,自然得到。

四九八、淡欲有书 神仙之境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译文】

心中没有物质欲望,这就是秋季天空霁日云海;闲坐时有琴弦书籍,就成为在石室丹丘中神仙。

【注解】

秋空霁海:秋空,秋季的天空。霁,〈动〉本义雨止。《说文》:“霁,雨止也。”霁日,晴日。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长空悠悠霽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海,本义大海,海洋。《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云海,广阔无垠的大海。宋·刘天游《氐州第一》词:“云海沧洲,甚又寄、南来客雁。”秋空霁海,即形容天高气爽广阔无垠。

石室丹丘:石室,传说中的神仙洞府。汉·刘向《真君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数往崑崙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丹丘,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石室丹丘,即形容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四九九、乐极悲至 兴浓味索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消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

【译文】

宾客朋友云臻聚集,痛饮狂欢尽兴酣畅十分快乐,顷刻间刻漏已尽蜡烛残剩香烟消散杯茗冰凉,不由得反而成了呕吐哽咽,使人毫无意味。天底下事情一般类似如此,为何不及早回头呢。

【注解】

宾朋:宾客朋友。南朝·宋·鲍照《代堂上歌行》:“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

云集: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形容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 宋·苏轼 《答李宝文启》:“舟车云集,惠通秦楚之商。”云臻,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迅速到来。《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鼓声纔罢,大众云臻。”

剧饮:豪饮,痛饮。清·屠文漪《摸鱼儿》词:“杯乍举,便剧饮,淋浪那计归时路。”

淋漓:形容痛快,酣畅。宋·陆游《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

俄而:不久,顷刻。《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漏尽:刻漏(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已尽。谓夜深或天将晓。汉·蔡邕《独断》卷下:“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佛教用语。佛教称烦恼为漏,至三乘的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种种烦恼,称为“漏尽”。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道则以仙为贵,佛用漏尽为妍;仙道有千岁之寿,漏尽有无穷之灵。”

香消:香,〈名〉草木香料,常掺以木屑做成细条,点燃用以祭祀祖先或神佛。《聊斋志异·促织》:“爇香于鼎。”香烟,焚香所生的烟。北周·庾信《奉和阐弘二教应诏》:“香烟聚为塔,花雨积成臺。”消,〈动〉本义消除,消灭。《说文》:“消,尽也。”消散,消失,离散,消除。唐·戴叔伦《柳花歌送客往桂阳》:“定知别后消散尽,却忆今朝伤旅魂。”

茗冷:茗,〈名〉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杯茗,一杯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冷,本义凉。《说文》:“冷,寒也。”冰凉,很凉。《红楼梦》第四一回:“刘老老便伸手去羞他的脸,他也拿手来挡,两个对着闹。刘老老一下子却摸着了,但觉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老老唬了一跳。”

不觉:不禁,不由得。汉·李陵《答苏武书》:“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呕咽:呕,〈动〉本义东西在胃喉中上涌,从口中出来。《说文》:“欧,吐也。字亦作呕。”呕吐,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歷 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咽,〈动〉吞入,吞食。《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哽咽,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汉·王充《论衡·效力》:“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嚥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明·杨慎《丹铅杂录·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説尽,则索然无味矣。”

率:〈副〉皆,都。宋·苏洵《权书·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般说来。汉·王充《论衡·案书》:“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纵,无实事之验。”

奈何: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五○○、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译文】

领会其中的乐趣,五湖的云烟明月都纳入心中;看破眼前的机运,古今的英雄豪杰都归并掌握。

【注解】

个中:此中,其中。宋·陆游《对酒》诗:“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未醉时。”

五湖: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2)太湖及附近四湖。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2.太湖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3.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丹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4.指洞庭湖。5.近代称华中﹑华东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和太湖。6.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烟月:云雾笼罩的月亮;朦胧的月色。唐·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诗:“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餘。”

寸里:寸,〈名〉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方寸,指心,脑海。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里,〈名〉本义衣服的里层。《说文》:“裏,衣内也。”内,中,与外相反。《素问·刺腰痛篇》:“肉里之脉。”寸里,即心中或脑海中。

掌握:手掌,手中。亦喻控制的范围。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五○一、从冷视热 从冗入闲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译文】

从冷静处观察热闹,才知道热闹场所的奔波驰骋毫无裨益;从繁冗处进入悠闲,才感觉悠闲生活的滋益意味最为长久。

【注解】

然后: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孔子家语·问礼》:“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奔驰:犹奔波,奔走。见三七八【注解】。驰骋,奔竞,追逐。《汉书·薛宣朱博传赞》:“博驰骋进取,不思道德,已亡可言。”

无益:没有好处,没有裨益。《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裨益,补益,益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时高祖新营洛邑,多所造製,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

冗:〈形〉本义闲散。《说文》:“冗,散也。”繁冗,繁琐庞杂,繁杂冗长。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鄱郡官书有《本草异名》一篇,尽取诸药他名登载,似觉繁冗。”犹繁忙。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有时迫於繁冗,飢过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飢。”

闲:〈形〉闲暇。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滋味:味道。引申指苦乐感受。见一八五【注解】。滋益,滋养补益。《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人喫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意味,意境,趣味。《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无限难思意味长,速须觉悟礼空王。”

五○二、理出于易 道不在远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偈语说:“饥饿来了吃饭疲倦来了睡眠。”作诗宗旨是:“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的风景。”因为极高深的道理寓意于极平凡的事物,最困难的问题产生于最容易的地方;有意图的人反而远离它,无意图的人自然接近它。

【注解】

禅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由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饥来吃饭倦来眠:语出明·王阳明《答人问道》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眼前景致口头语:语出明·邱文庄(丘浚1421-1495,明朝阁臣,思想家,经济学家。字仲深,号深庵。因谥号文庄,后人又称丘文庄。琼山下田村人。丘凌与海瑞、张岳崧、王显光齐名,被称为“明清海南四大子”。)《答友人论诗》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景致:风景。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盖:<连>因为,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寓:〈动〉本义寄居,寄住。《说文》:“寓,寄也。”寄托。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寓意,寄托或蕴含意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及三閭《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有意:有意图,有愿望。宋·王安石《招叶致远》诗:“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无心:犹无意,没有打算。见二四七【注解】

五○三、得诗真趣 悟禅玄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文字不认识而充满作诗意境的人,才算得到诗词作家的真正意趣;一句偈语不参悟而富有禅定妙趣的人,才算领悟禅宗教义的玄妙机理。

【注解】

诗意:诗思,诗情。唐·刘禹锡《鱼复江中》诗:“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诗的内容和意境。元·朱德润《凝香亭记》:“仍得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公题其扁曰‘凝香’,用唐刺史韦应物诗意也。”

诗家:犹诗人。唐·杜甫《哭李尚书》诗:“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真趣:真正的意趣、旨趣。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唐·杜甫《杜氏墓碑》:“絶荤血於禪味,混出处於度门。”

玄机:佛家、道家指奥妙的道理,深奥微妙的义理。唐·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之三:“金炉承道诀,玉牒啟玄机。”神妙的机宜、计策。唐·柳宗元《剑门赋铭》:“喋血誓士,玄机在握,分命貔貅,陈为猗角。”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晋·葛洪《抱朴子·广譬》:“聪者料兴亡於遗音之絶响,明者覿机理於玄微之未形。”

五○四、晓窗读易 午案谈经

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译文】

清晨在窗前细读周易,用松间露水研磨朱砂圈点书中的义;中午在案头谈论佛经,钟磬声和着竹林间的清风传向远方。

【注解】

易: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连山”、“归藏”仅在古籍里提到名字(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均已失传。此处为《周易》的简称。《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朱熹《周易本义序》:“《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易经》六十四卦体例完整和谐不可分割,文字风格前后一致,当属一气呵成,而非几个时代的断续之作。《易传》以解读《易经》,《易传》的文字则明显好懂得多,有古文基础的现代人就可通读,《易传》中多有儒家观点出现,并且努力寻找《易经》的道德伦理价值。

晓:〈名〉本义天明。《说文》:“晓,明也。”清晨。梁·简文帝《侍游新亭应令诗》:“晓光浮野,朝烟承日回。”

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研:〈动〉本义细磨。《齐民要术》:“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研磨,细磨使粉碎或光滑。宋·晁贯之《墨经·研》:“凡墨户不工於製作,而工於研磨。”

案:〈名〉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长方形的桌子。《说文》:“案,几属。”案头,几案上或书桌上。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穷巷悄然车马絶,案头乾死读书萤。”

宝磬:磬,〈名〉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说文》:“磬,乐石也。”宝磬,磬的美称。明·杨珽《龙膏记·成隟》:“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钟磬,钟和磬,佛教法器。金·王庭筠《超化寺》诗:“隔竹微闻钟磬音,墻头脩緑冷阴阴。”

宣:〈动〉宣扬,宣传,广泛传播。《国语·晋语》:“宣其德行。”

【评语】

《周易》是圣人说明天地妙理的书,在露天的窗子下,天将破晓的时候读它,一面用丹砂来研磨松树间的露水,圈点著逗句,注明了要点,这都是超脱世外的高人隐士所做的清雅之事。在正午的时间谈经说法,一面敲著宝磬,声震竹林生风作音,这种宁静的景况是出尘离俗僧伽的清高行为。世人从早到晚汲汲于名利,走在尘俗之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神自然就颓丧了,身体也会渐见衰败,是很难获得人间奥理和情越。如能时时把身心移到这样悠闲清雅的环境,则身心得以焕发,恢复本色,才算是得到了天地间的真趣。古人悠游于林下不入于尘俗,其中的道理很奥妙,其中的趣味更是深长啊!

五○五、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

做诗思路在灞陵桥上,刚刚低声吟咏完了,丛林群山迅即已然浩然壮阔;郊野兴致在镜湖深处,当你独自往来时候,山峦河川相互辉映令人陶醉。

【注解】

诗思:做诗的思路、情致。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诗:“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灞陵桥: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四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建安五年(200)春,曹操俘关羽至许都,礼之甚厚。但关羽不忘旧主,挂印封金,辞曹归刘。曹操率部将追至灞陵桥,赐酒赠袍。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壮举。灞陵桥从此名扬。也指“灞桥”。据《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陕西省西安市东,古称霸陵,汉文帝葬于此,故称。),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郑谷《小桃》诗:“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

微吟:小声吟咏。宋·陆游《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

就:〈动〉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完成;,成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瞬息可就。”

林岫:丛林群山,泛指山林。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浩然:广大壮阔貌。明·方孝孺《题〈郑叔致字辞〉后》:“发之为文章,则浩然而无涯。”

野兴: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一:“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

湖: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宋· 苏轼《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镜湖勅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曲:〈形〉弯曲,不直。《说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名〉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诗·魏风·汾沮洳》:“在汾一曲。”

独往: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遣此弱丧情,资神任独往。”李善注:“淮南王《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復顾世。’”一人前往。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二:“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掛猿枝。”

自相:相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映发:辉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五○六、雪夜读书 神清气爽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译文】登上高处使人心境开旷,面对激流使人意境悠远;在雨雪的夜晚读书,使人心神清朗;在山丘上放声歌啸,使人兴致豪迈。

【注解】

心旷:谓心情明朗,心胸开阔。即“心旷神怡”心境开旷,精神愉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动〉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说文》:“临,监临也。”《尔雅》:“临,视也。”面对。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

意远:谓胸怀旷达,意趣超逸。唐·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悠远,开阔,广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悠远长怀,寂漻无声。”

神清:谓心神清朗。《淮南子·齐俗训》:“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舒啸:犹长啸。放声歌啸。晋·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丘阜:山丘,土山。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登玄圃者,悟丘阜之卑;浮溟海者,识池沼之褊。”

迈:〈形〉超然不俗。《晋书·裴楷传》:“风神高迈,客仪俊爽。”豪迈,气度宽广,洒脱豪放。唐·独孤及《唐故特进太子少保郑国李公墓志铭》:“公聪朗奇伟,豪迈旷达,率性忠孝,临节有勇。”

五○七、利害世常 无事为福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沉觉化冰霰矣。

【译文】

一件事情发生就有一种伤害产生,所以天下人常常以为没有事情就是福分,读前人诗句说:“奉劝大家不要谈论封拜侯爵的事,一个将军功勋成就千万尸骨枯朽。”又说:“天底下能常常使得万般事情太平,剑匣中宝剑封存千年也在所不惜”。读了这样的诗句,虽然拥有伟大抱负和勇猛气概,不禁深深感觉融化冰雪般冷寂。

【注解】

事:〈名〉本义官职。《说文》:“事,职也。”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尔雅》:“事,勤也。”事情。《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

起:〈动〉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说文》:“起,能立也。”产生,发生。陈寿《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害:〈动〉本义伤害,损害。《说文》:“害,伤也。”〈名〉灾害,祸害。《墨子·兼爱中》:“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伤害,使身体组织受到损害。《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泛指损害。《汉书·赵充国传》:“今虏马肥,粮食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劝君”应为“凭君”。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话,〈名〉本义言语。《说文》:“话,合会善言也。”〈动〉说,谈。《尔雅·释诂》:“话,言也。”封侯:封拜侯爵。《战国策·赵策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泛指显赫功名。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语本明·俞允文(1511-1579,字仲蔚,今江苏昆山人。少工临池,久而益擅之。小隶驶驶欧、柳而上,登吴兴“赵孟頫”堂;行书出入褚遂良,稍纵之则米芾;八分自谓得西岳碑体,以方韩、蔡,蔑如矣。卒年六十八。)《宝剑篇》:“吾闻龙泉太阿之宝剑,此物往往钟神英。人间得名千百载,国内惟有征求兵。昆吾之颖茨山精,银花绣出霜雪明。星气朝朝■(辟+鸟)鹈紫,龙光夜夜芙蓉生。文章已足清朝贵,勋业还为猛将惊。七雄五列虽已矣,报仇报恩心未已。非但飘沦古狱边,亦会提携楚城里。峥嵘磊落世两见,断蛟剸兕窃所耻。天下尝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朝驰咸阳暮云中,此间未必皆成功。但看古来功名士,杀身溅血俱英雄。嗟哉神物会遇亦有以,至今升腾变化为飞龙。”匣:〈名〉本义匣子。《说文》:“匣,匮也。”《广韵》:“匣,箱匣也。”这里指剑匣。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

雄心: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见一四九【注解】

沉:〈形〉深,份量重,重。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冰霰: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的白色小冰粒。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五○八、闲云为友 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松林涧流边携带拐杖独自行走,站立的地方云雾生成在破旧长袍周围,绿竹轩窗下头枕书本悠闲躺着,一觉醒来时月色浸染了我寒素的毡毯。

【注解】

涧:〈名〉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说文》:“涧,山夹水也。”涧流,山间的水流。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八解鸣涧流,四禪隐巖曲。”

携:〈动〉本义提着。《说文》:“携,提也。”牵挽,挽扶。《淮南子·览冥》:“相携于道。”携带,随身带着。《水浒传》第九二回:“凌振、解珍、解寳,领二百名军士,携带轰天子母大小号炮,如此前去。”

衲:衲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此处指宽大的长袍。

轩窗:窗户。唐·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颯至,自谓羲皇上人。”

寒毡:《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郑虔)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后以“寒毡”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寒,〈形〉本义冷,寒冷。《说文》:“寒,冻也。”毡,〈名〉本义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说文》:“氈,撚毛也。”毡毯,亦作“氊毯”,毛毡制成的毯子。唐·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软煖围氊毯,鎗樅束管弦。”

【注10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

五○九、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繁忙的地方不要迷乱本性,必须在平日里心情精神修养得清明;面对死亡时不要妄动心思,必须在活着时一切世事察看得透彻。

【注解】

乱性:迷乱心性。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

闲处:谓在家闲居,即平时。《晏子春秋·杂上二九》:“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

心神:心思精力。见○一五【注解】。心情,精神状态。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寧,顾已慙靦,手足失措。”

清明:神志清晰,清察明审。见一二四【注解】

不动心:谓思想、感情引起波动。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事物:指客观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见四二二【注解】

看破:看透,看穿。见○一七【注解】

五一○、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译文】

嗜好寂泊的人,观察洁白云彩幽暗碑石也能通晓玄妙的哲理;趋求荣誉的人,见到清亮歌声美妙舞蹈就会忘却喧嚣的倦怠。只有怡然自得的人士,没有喧哗孤寂,没有尊荣瘠枯,无论到那里都是自得其乐悠然闲适的天堂。

【注解】

嗜:〈动〉本义爱好。《说文》:“嗜,嗜欲,喜之也。”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寂:〈形〉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安详闲静,心志淡泊。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幽石:犹墓石。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既别起丘陇,宜有议铭,乃刻幽石。”

通玄:通晓玄妙之理。唐·戴叔伦《暉上人独坐亭》诗:“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

趋:〈动〉本义快步走。《说文》:“趋,走也。”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求,追求。清·吴敏树《己未上曾侍郎书》:“盖功名形势之会,一世之所趋求,宜有所避以谢於不知。”

荣:荣誉,良好的名声或社会名望。《吕氏春秋·振乱》:“且辱者也而荣。”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晋·葛洪《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忘倦:谓专注于某物或被其吸引而忘却疲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輒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态风流,使人忘倦。”倦怠,疲乏懈怠,厌倦懈怠。《礼记·礼器》:“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巖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另见○二六【注解】。

怡然自得,喜悦而满足貌。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

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唐·钱起《初至京口示诸弟》诗:“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尊荣,尊贵荣显。三国·魏·嵇康《重作四言诗》之一:“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瘠枯,指贫瘠困苦的人。清·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亲入山林,掘盗根株。哀问民生,慰恤瘠枯,直时军兴。”

无往:犹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晋·孙绰《喻道论》:“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五一一、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是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悠久长远的趣味,不是从醇醲酽冽中得到,而是在吃豆羹喝清水中得到;惆怅怨恨的情怀,不是产生在枯燥寂静中,而是产生于吹管弹弦欢乐中。因此知道浓烈中的趣味常常很短,平淡中的趣味特别纯真。

【注解】

悠长:久远,漫长。《汉书·叙传上》:“道悠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

醲酽:醲,〈形〉酒醋味厚。明·刘基《卖柑者言》:“醉醇醲而饫肥鲜者。”通“浓”,厚。《韩非子·难势》:“雾醲而蚁不能游也。”酽,〈形〉本义指茶、酒等饮料味厚。唐·曹唐《小游仙诗》酒酽春浓琼草齐。厉害,剧烈。《歧路灯》:“只是他赌的不酽。”醇醲,亦作“醇浓”,酒味浓厚甘美。汉·焦赣《易林·艮之谦》:“黍稷醇醲,敬奉山宗。”酽冽,浓烈。沉从文《边城》二:“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

啜菽饮水:吃豆类,喝清水。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因以为贫家孝子事亲之典。指生活清苦。《列子·杨朱》:“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

惆恨:惆,〈形〉本义失意。《说文》:“惆,失意也。”惆怅,伤感,愁闷,失意。《楚辞·九辩》:“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恨,〈动〉本义怀恨在心,怨恨。《说文》:“恨,怨也。”怨恨,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感伤不平。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枯寂:寂静,寂寞。见二○七【注解】。枯燥,单调,无趣味。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故习杜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絶无靡冗之病。”寂静,没有声音,安静。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

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五一二、动静合宜 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

水流动而周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获得处在喧闹显现寂静的真趣;山高耸而白云浮动没有丝毫阻碍,领悟走出有我进入无我的玄机。

【注解】

喧:声音大而嘈杂,《玉篇》:“喧,大语也。”

见:〈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易·乾》:“见龙在田。”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寂:静,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

出有入无:出入于有无之中。语本《云笈七签》卷一○四:“或与众仙,策空驾虚,出有入无,分形散影,处处游集。”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无,指无我的境界。

五一三、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

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土,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

穿戴衮服冕冠的行列中,出现一位手持藜杖的山里士人,就会增加一分高尚风雅;渔父樵夫往来的道路上,加入一个穿着礼服的朝廷之士,转眼增添许多世俗风气。因此知道浓艳不如清淡,粗俗不如文雅。

【注解】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国语·周语中》:“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韦昭注:“衮,衮龙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谓登朝入仕。《后汉书·孔僖传》:“(崔篆)尝劝子建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衮服,即衮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借指三公。唐·白居易《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衮服相天下,儻来非我通。”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泛指王公贵族,达官显宦。

著:〈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动〉显现,显扬。《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山人:住在山区的人。《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隐居在山中的士人。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俗僧之学经律,何异士人之学《诗》《礼》。”人民,百姓。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世説总其土田士人,令无磽杂扰。”

一段:一部分,一分,一点。

高风:高尚的风操。见一九九【注解】

渔樵:渔人和樵夫。唐·王维《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指隐居。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汉·陆贾《新语·怀虑》:“战士不耕,朝士不商,邪不奸直,圆不乱方。”

转:〈动〉本义转运。《说文》:“转,运也。”指情况的变化,改变。《史记·管晏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转眼,形容时间短促。《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转眼艰难声唤频,由不悟无常抛暗号。”

俗气: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宋·苏轼《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浓、淡:颜色的深浅。浓艳,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鬭繁红。”清淡,颜色、气味等不浓。元·陈孔彦《题赵子昂竹石》诗:“何如竹石常清淡,冬雪春风一样看。”

雅、俗:文雅和粗俗。汉·王充《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文雅,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粗俗,粗野庸俗,不文雅。宋·曾巩《水西亭书事》诗:“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五一四、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译文】

悠闲徘徊在山川林野泉溪岩石之间,而凡尘的心念会渐渐平息,从容留连在诗词书法图轴画卷之内,而世俗的气习会暗中消失。所以有才德修养的人虽然不沉迷玩赏宝物而丧失志向,也要经常假借自然环境来调息身心。

【注解】

徜徉:犹徘徊,盘旋往返。《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安闲自得貌。明·张羽《秋日苕溪·道中》诗:“闲行无物役,洄沿自徜徉。”

尘心:指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唐·白居易《冯阁老处见与严郎中酬和诗因戏赠绝句》:“纵有旧游君莫忆,尘心起即堕人间!”

夷犹:犹豫,迟疑不前。从容自得。见四三七【注解】

诗书:诗作和书法。《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絶,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图画:绘画。唐·张泌《春日旅泊桂州》诗:“溪边物色宜图画,林伴鶯声似管絃。”图轴,画轴;画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玉画义》:“今古图轴,襞积繁伙,銓量必当,爱护尤勤。”画卷,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宋·苏辙《次韵王定国见赠》:“屡出诗章新管籥,偶开画卷小山川。”

潜消:暗中消除。见四一六【注解】

玩物丧志: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语本《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调心:调摄心性。汉·陆贾《新语·慎微》:“如调心在己,背恶向善,不贪於财,不苟於利,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

五一五、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译文】

春天里景象繁荣华盛,使人心情精神怡悦荡漾,不如秋天浮云洁白微风清爽,兰花芬芳桂花馥郁,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天地交合空旷明澈,使人神韵风骨全都清新。

【注解】

春日:春天,春季。《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气象:景色,景象。见三一八【注解】

繁华:繁荣美盛。宋·贺铸《采桑子·罗敷歌》词:“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繁荣,昌盛,蓬勃发展。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华盛,繁华兴盛。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那同乐院前游春的王孙士女,好不华盛。”

骀荡:骀(tái)〈名〉本义劣马。《广韵》:“骀,驽马。”(dài)〈形〉舒缓放荡,常作“骀荡”。宋·赵善扛《烛影摇红》:“舞丝千丈飏晴光,骀青春无际。”骀荡,使人舒畅的(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舒缓起伏,荡漾。汉·马融《长笛赋》:“安翔駘荡,从容阐缓。”怡悦。宋·范成大《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诗:“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駘荡。”

兰芳桂馥: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名〉本义香,香气。宋·苏轼《千秋岁》:“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动〉香气散发。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馥郁,形容香气浓厚。后蜀·顾夐《渔歌子》词:“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兰芳,兰花的芳香,常用以比喻贤人。《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王逸注:“兰芳,以喻贤人。”

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上下:指天地。《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李贤注:“上下,天地也。”

交合:相连,连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櫟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空明:空旷澄澈,比喻天地晴朗的状态。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 北湖之空明,覷鳞介之惊透。”

神骨俱清:神骨,神韵风骨。明·袁宏道《经太华》诗:“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清新,清爽新鲜。清·宋匡业《梅花》诗:“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

五一六、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译文】

身体犹如不用系缆的舟船,任凭它顺流而行遇坎即止;内心好似即将灰烬的树木,无碍于刀具切割香料涂抹。

【注解】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无所牵挂。语出《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系缆,系结船索,谓泊舟。南朝· 宋·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日落当栖薄,繫缆临江楼。”

一任:听凭。唐·杜甫《鸥》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仇兆鳌注引罗大经云:“虽风雪凌厉,亦不暇顾。”

流行坎止: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行止进退视境况而定,也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既灰之木:即将被烧成灰烬的树木。灰木,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后遂以“灰木”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宋· 范成大《再次韵述怀约严子文见过》:“灰木心形雪满头,鹤鳧长短不悲忧。”

何妨:无碍,不妨。《北史·后妃传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

刀割香涂:刀割,用刀具切割;香涂,用香料涂抹。意思是羞辱赞誉。

五一七、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

心充满欲望的人,波涛沸腾在寒凉的水潭,深山老林不能见到它的寂静;内心无欲无为的人,凉爽产生在酷热的暑天,朝廷市集不会察觉它的喧嚣。

【注解】

中:内心,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波沸寒潭,指寒冷平静的潭水被扬波起浪。

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朝市:朝廷和市集。《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争名者於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泛指名利之场。元·刘时可《春日田园杂兴》诗:“坐睡略无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閭游。”比喻喧闹的场所。

五一八、人为乏趣 天机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译文】

花栽植盆中终究缺乏自然生机,鸟关进笼中因此减少天然情趣;不如山林间的花草鸟鹊交错聚集成就华丽文采,回旋飞翔从容自若,自然是心领神会韵味无穷。

【注解】

错集:错,本义用金涂饰,镶嵌。《说文》:“错,金涂也。今所谓镀金。俗字作镀。”此作杂乱,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集,《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尔雅》:“集,会也。”集合,聚集,收集。《国语·晋语》:“人皆集于苑。”错集,即相互交错聚集。

文:〈名〉本义花纹,纹理。《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翱翔:鸟回旋飞翔,鸟飞的状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一下日翱,不摇曰翔。”即上下振翅为翱,展翅不动为翔。

自若: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国语·越语下》:“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从容自若,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悠然:形容韵味不尽。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其事,其诗,俱足千古。篇终结句,餘韵悠然。”另见○六九【注解】

会心:领悟;领会。见一四二【注解】。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明·吴海《送傅德谦还临川序》:“读书有得,冥然感于中,心领神会,端坐若失。”

五一九、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译文】

门帘窗栊高大宽敞,看见青山绿水吞吐着云雾烟霞,认识到天地的自由自在;竹林树丛枝叶茂盛,任凭雏燕斑鸠送迎着冬去春来,知道了物我的一起忘记。

【注解】

帘栊: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笼,悬光入丹墀。”指闺阁。唐·李昂《赋戚夫人楚舞歌》:“ 汉王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櫳人已荐。”。

高敞:高大宽敞,大开。唐·李中《海上太守新创东亭》:“高敞轩窗迎海月,预栽花木待春风。”

青山绿水:形容景色秀丽宜人,泛称美好山河。见三五四【注解】

吞吐: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见○八二【注解】

云烟:云雾,烟雾。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乾坤:指天地、世界。见二○三【注解】

自在:自由,没有拘束。唐·李咸用《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犹自然。宋·苏轼《过温泉》诗:“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扶疏:〈书〉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宋·姜夔《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乳燕鸣鸠:乳燕,雏燕。南朝·宋·鲍照《咏采桑》诗:“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鸣鸠,即斑鸠。《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鳩,翰飞戾天。”燕与鸠都是侯鸟,春天南飞,冬天北飞,此代表春秋季节。

送迎:送往迎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閾。”

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见四八四【注解】

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见四四八【注解】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见四一○【注解】

【评语】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打开窗户所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到的是喧嚣尘埃的喀杂噪音,故而城里人到了田园,进了山林,会马上产生一种舒但开心的情怀,回归大自然竟有一种忆旧之感。故在现代文明的城市里,“躲进小楼成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不可取,远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真趣。住在农村的山边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门户,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足以体会陶渊明《四时读书乐》中“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诗句,体会乾坤自在和天地真如的境界。人住在靠近山边水滨的地方,每天在早晚之间高卷窗帘,看见山间白云与江山的烟波荡漾,就识得了天地的伟大与自然了。春天到来的时候,竹子和树木的枝叶都露出青色,燕子也到了构筑巢穴哺育乳燕的时候。等到秋天到来的时候,斑鸠来到枝叶繁茂的树林,不断的鸣唤声音是清脆可听。他们都是顺著天地四时的次序来迎送季节,吾人观物达到了微妙精细的境遇中,就不禁成了物我两忘的恍惚状态。但是,生活在这种足以物我两忘境界中的人却往往向往现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计要挤到城里去体验城里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脱离生活环境会谈天地真如,却又难以克服都会与田园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这种科技文明究竟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幸福,有赖长期的考验和证明。

五二○、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译文】

心中如果没有丝毫物质欲望,已然如同雪消融于炉火冰消融于太阳;眼前自然呈有一片空旷澄明,时常可见明月在蔚蓝天空月影在水波。

【注解】

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见一四四【注解】

水月:水和月。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唐·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即:<连>假若。汉·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胸中: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见○一四【注解】

空明:空旷澄澈。见五一五【注解】。空旷,视野开阔,无任何阻挡物空寂广阔。唐·鲍溶《沙上月》诗:“水文不上烟不荡,平平玉田冷空旷。”澄明,清澈,明净。南朝·梁元帝《乌栖曲》:“月华似璧星如珮,流影澄明玉堂内。”

青天:指天,蔚蓝色的天空。见二二七【注解】

【评语】

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无欲则静,静则明。”诸葛亮也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不是要杜绝欲望,而在于说明欲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轻松,心情轻松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这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通达事理。心底清静,本性自现,本性现就会愉快,就会神清目朗,而见山水明而日月新。但无半点物欲不是一无追求,不是弃除物欲。欲望太过强烈,心神就会受物欲蒙蔽,以致头脑昏聩而不明事理。什么事一走极端就会走向其反面,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例如饮酒是乐事,也可成雅事,但如市井之徒光着脊梁吆三喝四狂喝滥饮,其喧嚣是噪音,其形象决非豪爽本性而是粗俗,至于过度饮酒则伤身心。诗是雅事,是情与怀的抒发,但为诗而诗,无病呻吟,以诗为玩物岂非褒读?事过头就会变质。我們接触任何事物的時候,心中如果不起一点物欲的私念,就好像冰雪遇到了日光和火焰,一切障碍都融化於无形了,因此不为物所动,自然不受物所害。其次,被事物所转动的人,都是因为他心中有物欲。如果物欲不起,绝不会受物所转动。这時候眼前自有一段空明,也就是不起尘念,心境豁然开朗。一切烦恼都云消雾散,而心眼的光明对于任何地方都可照透。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恰似明月悬在青天之上,月影映照在河海之中,无碍自在,天地万物莫不被无量(即无量心,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灿发的光明所照破了。

五二一、森罗万象 梦幻泡影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译文】

花草树木到了落叶归根,而后才知道花朵枝叶的徒然繁荣;人情事理到了盖棺论定,而后才知道子女财富的毫无益处。

【注解】

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语本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梦幻泡影: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语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归根:归于本原。《老子》:“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復。夫物芸芸,各復归其根。归根曰静。” 王弼注:“各返其所始也。”比喻事物结局归于根本。《传灯录》:“六祖慧能涅磐时答众曰:‘落叶归根,来时无日。’”

华萼:华,〈名〉本义花,通“花”,花朵。《说文》:“华,荣也。”萼,〈名〉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玉篇》:“花萼也。”《晉書·皇甫謐傳》:“春華發萼,夏繁其實。”

徒:〈副〉徒然,枉然。《乐府诗集·长歌行》:“老大徒伤悲。”徒然,犹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唐·杜荀鹤《乱后宿南陵废寺》诗:“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人事:人情事理。见○七三【注解】

盖棺:指身故。明·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束髮至盖棺,未尝一日不兢兢砥厉名检。”此乃指“盖棺论定”,论定,下结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语本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玉帛:泛指财富。晋·葛洪《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无益:没有益处。见五○一【注解】

【评语】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花草树木一旦到了秋天,就受寒霜侵袭而枝叶凋零,这恰如人到了中老年就逐渐接近人生的尽头,所以俗语才有“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无后成”。人生即使享尽荣华富贵,也只不过是短短的数十寒暑,等到盖棺之后才知道子女玉帛并无用处,因此古人才有“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做牛马”的说法。這是看破了世事的說法。人能夠常作存此想,就可以減少貪欲的私情,也不致起爭名奪利的念頭了。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是比喻人认死理,不被实际情况碰个焦头烂额决不甘心。林木花草只有春天才生机盎然,到了秋天便落叶翻飞,大雪飘来的时候便只剩下枯枝片叶,其余皆化为泥士至春护花肥田。人不同于花草树木,到了盖棺时节,一切便晚矣,便无缘知晓世人的品评,无法再顾及子女玉帛的用处。既感如此,何必当初呢?做人不可等盖棺时再去行善,做事也不应采取这种临崖勒马始回头的方式,干什么事先应多考虑免致到时手忙脚乱。

五二二、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译文】

熟知人世滋味,任凭他人翻手作云覆手雨,总是懒得睁开眼睛去看:看透人情世故,随意让人去时呼牛来唤马,只是若无其事点头应对。

【注解】

饱谙:犹熟知。《旧唐书·裴度传》:“且陛下左右前后,忠良至多,亦有熟会典章,亦有饱諳师旅,足得任使,何独斯人?”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见○三○【注解】

一任:听凭。见五一六【注解】

覆雨翻云: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慵:〈形〉本义懒惰,懒散。《封神演义》:“行旅畏威慵举步,佳人怕热懒登台。”

随教:随,〈动〉《说文》:“隨,从也。”依顺,依从。《广雅》:“隨,顺也。”听任某人自愿去做。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动〉本义教育,指导。《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叫,让。《史记·陈涉世家》教我先威众。

呼牛唤马:即“呼牛呼马”亦作“呼牛作马”。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后以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语出《庄子·天道》篇:“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评语】

在国史上,以苏秦的故事最能看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道理,据《战国策》〈苏秦以纵横说秦〉一文说:“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面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外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尽可以忽乎哉?’”这里是说以纵横之说闻名六国,以善辨能言在战国时期占据一席之位的苏秦,第一次出门游说,却出师不利,搞得灰头土脸而归。回来家中无人理睬他,他于是发愤苦读,锥刺骨的典故从此而来。再一复出,功成名就,此次则是父母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跑而谢。苏秦说,嫂子前倨而后卑为什么?嫂子说,因为你位尊而多金。苏秦感慨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尽可以忽乎哉?”真是肺腑之言。这一个例子可知家庭尚且如此,何況一般的世道人心呢!实际上还是功名富贵在作怪,假如一个人待功名如黄土,视富贵如浮云,一心只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任世情,谁奈我何呢?俗语说:“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冷透心。”饱经世故的人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一任世态炎凉,人情变幻,他已经看破世事,识透人情,所以不管世事人情的翻云覆雨,他都无动于衷,认为不值一顾。体会到人情深处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毁誉褒贬都不动心,任凭人呼牛唤马挥之即来驱之便去,一点也不加以反抗了。

五二三、真得天然 造作减味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译文】

意念在于偶然领会就成为美好境界,事物出于天成自然才显现真正机用;如若稍加一分安排处理分布安置,趣味意境就减少了。白居易说:“意念随从无为而舒适,八风追逐自然而清新。”这两句诗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注解】

意:本义心志,心意。《说文》:“意,志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佳境:美好的境界,美好的意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噉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调停布置:调停,安排处理。宋·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布置,分布陈列,分布安置。《北史·宇文深传》:“年数岁,便累石为营,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军阵之势。”

白氏:唐代诗人白居易。

无事: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见○六四【注解】

逐:本义追赶,含有使追赶对象离开或消灭的意思。《说文》:“逐,追也。“〈引〉随,跟随。

风:《说文》:“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八风,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评语】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但这决不是说一块矿石不经开采提炼或琢磨就能成美玉、金属等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有一种体会,总感觉电扇和冷气的凉,都远不如自然凉风来得舒服,因为电扇和冷气是人工的,而自然凉风是自然的,所以俗谚才有“扇扇子不如自来风”。世间的万物却又最好是不要违反自然,一旦违反自然姜也容易变成丑,好就可能转成坏。像邯郸学步,失却自然就成笑柄。任何事总有个度,对大自然能否变动要看是什么东西,处在什么条件下,现代文明发展的本身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结果,像沙漠,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很壮阔,可不去改造它就会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所以真得天然的前提是不造作,但决不是一点不可变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謂“巧夺天工”,这句话是形容人为的技巧比得上天然的造化,但还不能说是胜过天然。以自然造物之妙诚然是不可思议,到底人为的力量是胜不过天然的。凡事不用人为成分在内,只要适合于自己的心意,自己就认为很满意。所谓“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凡物由天然而成长,总比施以人工的要玄妙得多。若其中加上少许人为的成分在内,加以人工的调停与布置,反而失掉物的真趣了。白乐天诗:“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真是值得回味啊!

五二四、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来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译文】

黄金从矿砂中挖出,美玉从石头中生成,没有幻化无从得来真实;真理从杯酒中悟出,神仙从花丛中遇见,虽有雅趣不能离开俗事。

【注解】

幻:指事物之空无。据《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演密钞》中也有“幻化,无忽谓有。”

无以:不采用。《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玄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 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覈究。”

真:真如实相。《唯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又《往生论》注:‘真如是诸法之正体。’”道得酒中:在饮酒中悟得真理,说明道理无所不存。

道:〈名〉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日:‘在缕蚁。’曰:‘何其下邪?’曰:‘在弟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的。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道在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在稊稗(一种形似谷的草),在瓦甓(泛称砖瓦),在屎尿(粪和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合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

【评语】

这段话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说雅的东西并不能脱离它产生的环境,就像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是一个高雅之士,很可能在俗的环境里成长,关键是以后的磨练,人格的升华。另一方面,是说雅的东西是不断修省锻炼而来,像矿砂不经冶炼不就能成为黄金,矿石不经琢磨不能成为美玉,同理人不经过历练也不能成为完人。但是黄金所以能成为黄金,美玉所以能成为美玉,是因为在先天上都具有黄金和美玉的本质。同理人之所以会成为人,也是因为在先天上具有人的本性与气质。反之假如一个人缺乏这种人生本性气质,即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跟禽兽相差无几。而要成为一个道德深厚的高雅之士更离不开磨练,应该逐渐发现本性中的良知而使之光大。永嘉大师说:“幻化之空身,亦即是法身。”如此说來,真即是幻,贵贱不二,绝不是什么另外的東西。离开了幻化的世法就沒有真如的实相可言,除开了生死也就沒有涅槃。晉朝的竹林七贤,饮酒遁世,每天都在醉乡,自称体会了老子之道,更有人入武陵桃花源去求仙。虽说是风雅高洁,到底不能免俗;人能在世俗,才真是有风雅高洁的妙趣。如果想要断绝世俗去求风雅,結果仍然坠入俗道之中罢了。

五二五、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译文】

神情酣畅地睡在粗布被窝中,得到大自然淡泊平和的气息;味道十足地吃过粗茶淡饭后,见识人生活恬淡泊然的真趣。

【注解】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布,〈名〉本义麻布。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布衣,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茅,〈名〉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说文》:“茅,菅也。”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注:“以茅饰屋,著俭也。”蔬,〈名〉本义蔬菜。《说文新附》:“蔬,菜也”。《论语》:“饭疏食。”孔注:“菜食也。”蔬菜饭食,指粗食。淡,〈形〉本义味淡,味道不浓,不咸。《说文》:“淡,薄味也。”清淡,指食物含油脂少。明·张宁《方洲杂言》:“平生不经尝五味丰腴之物,清淡安全,所以致寿。”颐养,保养。《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天和,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布茅蔬淡,颐养天和,即穿布衣,住茅屋,饭疏食,味清淡,乐于恬淡生活,不以清贫为苦。以保养天地之和气及人体之元气。

神酣:神,〈名〉本义神灵,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情,人面部的神态、表情。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神情玄定,处之弥泰。”酣,〈形〉本义酒喝得很畅快。《说文》:“酣,酒乐也。”酣畅,畅快,舒适。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四:“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神酣,神情酣畅而甜美地睡眠。

冲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淡泊平和。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

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见三三八【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注解】。泊然,恬淡无欲貌。三国·魏·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评语】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生活就是这样,强求而不自然的东西往往很别扭。人间的苦乐不在于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的精神衰弱,即使是在绫罗锦绣中起居睡臥,也感到不安逸暖和。反之,精神充沛,即使是睡在布被窩中,也能得到天地沖和之氣而心情愉快。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求得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孔子才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日本大汉学家赖山阳也有“木梯衾里亦生春”的说法。同理吃东西也是如此,不一定美酒佳肴才有滋味,“真味在藜羹”。只要心情愉快,真正了解飲食之道,粗茶淡饭中也能感觉得出淡泊的滋味无穷体会人生真趣。然而,一般人衣服要穿绫罗绸缎,饮食要吃山珍海味,得不到就不快乐,贪求多而欲海难填,永久不能滿足,这样是錯誤和痛苦的人生。人生贵在真诚,做人应当自然,往往布衣之交、一饭之情、真心相助最让人珍惜。或许是富贵以后人的外壳包裹太厚,心理上的包袱太重,或许是人富足后往往贪求满足更大的欲望,人们对同患难之情,中小学同学之友谊,同为平民布衣之交时的情感更是非常珍惜。因为这种情谊真挚,足见人之本性,所以,才会使人唤起更加美好的回忆。

五二六、断绝思虑 光风霁月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译文】

斗大的陋室中,万般思绪全部捐弃,说什么雕粱画栋飞檐入云,珍珠帘子舒卷暮雨;三巡杯酒过后,一切真情自感得意,只知道明月当空拨弦弄琴,清风微拂吹笛奏曲。

【注解】

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本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斗室:狭小的房间。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缉之,名曰《玉照新志》。”斗大,用于对大的物体,形容其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斗大一城,尚如海上神山之可望不可即。”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子。《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

万虑:思绪万端。唐·韩愈《感春》诗之四:“数盃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捐:〈动〉本义舍弃。《说文》:“捐,弃也。”捐弃,抛弃。《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画栋飞云,珠帘卷雨:都是形容房屋的极度华丽,由王勃《腾王阁序》而来:“珠帘卷西山之暮雨,画栋朝南浦之飞云。”三杯:三巡,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二人对酌,酒至三巡。”杯酒,一杯酒,亦泛指饮酒。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盃酒,接慇懃之欢。”

一真:一,〈形〉全,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洞庭一湖。”一切,全部,所有。明·李贽《答焦漪园书》:“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真,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情,本心,真实的感情。《楚辞·东方朔〈七諫·自悲〉》:“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王逸注:“真情,本心也。”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见五○九【注解】

素琴横月,短笛吟风: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短笛,短笛古横吹管乐器,竹制。见四五二【注解】横月,横陈月下。横陈,横卧,横躺。语本战国·楚· 宋玉《讽赋》:“内怵惕兮徂玉牀,横自陈兮君之旁。”月下,月光之下。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吟风,在风中有节奏地作响。唐·杨巨源《红线传》:“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落,惊而起问,即红线迴矣。”素琴横月,短笛吟风,即在月下拨弄素琴,在风中吹奏短笛。

【评语】

身体虽然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但杂念妄想都能捐除的话,心中开阔就成了潇酒自如的境界。至于那些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都可以不必去享受。饮酒数杯之后,能够自得其乐,这时候对明月弹素琴,临清风吹短笛就感觉有无限的趣味。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篇《陋室铭》最能描写“斗室中万虑都捐”的情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人的超脱豁达于此是最能显现的,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与俗、雅与粗在此更能表现。在贫困的状态下能表现出高雅情趣的人是最有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故古来许多名人学士于此道有不谋而合的咏叹。卢倚有“揿然坐我斗室底,满室岗气生清香”的诗句,而历来对竹兰梅菊的诸多咏叹同样表达这样一种情感。人缺乏追求就会陷于抱怨、自堕和麻木的状态,产生无穷烦恼。

【注10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列三五五后共为一条。

五二七、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译文】

幽居隐士清雅之事总是在于自我舒适。因此饮酒以不劝酒为欢乐,下棋以不争棋为胜举,吹笛以无腔调为适意;抚琴以无鸣弦为高雅:会面以不期待约见为真诚坦率,待客以不迎来送往为坦率平易。如果一旦注重繁文缛节拘泥于礼貌规矩,就落入凡尘俗世的苦难海洋中了!

【注解】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见一六九【注解】

清事:清雅之事。 宋·赵师秀《送沉庄可》诗:“清事贫人占,斯言恐是虚。”

自适:自我舒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笛以无腔为适:意思是只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讲求旋律节奏。笛无腔,语本宋雷震《村晚》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无腔即短笛吹奏没有旋律节奏(腔调)。适意,宽心,舒适。宋·陆游《饮酒》诗:“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琴以无弦为高:无弦琴:传说晋代诗人陶渊明,置有无弦琴一张,名为素琴,每逢吟诗作对,则抚而和之,并作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弹琴不用弦上发声,同样能领略到素琴的乐趣。鸣弦,拨动琴弦,使之作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会以不期为真率:会,<动>本义会合。《说文》:“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会面,会见,见面。《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期约,约期,约会。宋·晏几道《醉落魄》词:“对酒当歌寻思著。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真率,真诚坦率,纯真坦率。宋·梅尧臣《哭尹子渐》诗:“阮籍本真率,感慨寿不长。”句意即会面以没有相约意外相遇为纯真坦率。

客以不迎送为坦夷:客,〈动〉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说文》:“客,寄也。”以客礼相待。《战国策》:“孟尝君客我。”待客,招待客人,接待客人。《墨子·七患》:“民力尽於无用,财宝虚於待客。”迎送,迎来送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坦夷,语本韩愈诗有“颖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坦率平易,自然。清·先著《张南邨先生传》:“南邨为人,坦夷近情,不为矫激之言,不为崖异之行。”

牵文泥迹:牵文,谓拘泥于字面。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较倣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此处“文”指“繁文”,繁琐的礼仪。《淮南子·道应训》:“繁文滋礼,以弇其质。”(滋繁,益繁,滋生繁多。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文礼,谓行礼如仪,不失其度。《韩诗外传》卷四:“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文礼谓之容。”弇,〈动〉《说文》:“弇,盖也。”语意:滋生繁多的礼仪,用来掩盖他的本质。)泥,拘泥。迹,形迹,礼法,规矩。唐·张鷟《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张郎,莫为形跡。”牵文泥迹,即注重繁文缛节,拘泥于礼法规矩。

尘世苦海:尘世,犹言人间,俗世。见四四九【注解】。苦海, 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见三六九【注解】

【评语】

高人隐士超然卓立于世外,所做的事也都很清高,凡事总以自适其性而不违反自然。喝酒时,总以不强劝他人才是快乐。饮酒本为尽欢,被人劝酒而不饮就是失礼,因而有时得勉强的喝下去。但勉强的饮酒是很痛苦的,这样一来,反而与当初饮酒取乐的目的不合了。所以,无论是主人和宾客双方都要适度,千万不可勉强。下围棋固然是乐事,但互争胜负,亲友之间也就变成仇敌了。所以,与人相处总要以不争为先。吹笛子是不在其声律曲调的巧拙,而在乎怡情自乐,所以说‘笛以无腔为适’。琴有弦才能发音,也和笛子一样,若论声音好坏,那趣味就薄了。陶渊明抚无弦之琴说:“要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便是说琴以无弦为高。和知己的朋友相会,如约定了日期反而不如偶然相遇来得真诚和率直。宾客来往,则更不必计较于迎送的礼仪,以平淡来往才显得大方。若一经拘泥于形迹,注重哪些繁文缛节,彼此心中就陷到尘世的苦海之中,不能得到什么愉快了。我们也常看到,有很多人在下棋时,为了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吹秦乐器本应讲求旋律,但是作者一本老庄无为思想,所以才主张以“无腔为适”。琴如果没弦根本弹不成,但是作者却以琴无弦为雅,历史上以陶渊明抚无弦琴著称,所以经常以抚无弦琴自娱。和知己好友相约会,约定日期远不如偶然相遇有趣,与朋友游乐同样以恰神陶性为高,不受时间限制为真。做人的确应当自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实在让人心累。不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要把自己的身心融汇于大自然,让自己的生活适合自己的本性,为自己而活着。但是自然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迎送是不宜为礼所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境界就不在此列。

五二八、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译文】

清风鲜花的潇然飘洒,瑞雪明月的空明清朗,唯有超然恬静的人成为它的主人;溪水花木的荣盛枯萎,翠竹顽石的消失生长,唯独悠闲宁静的人操弄它的权宜。

【注解】

潇洒: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见二二五【注解】

雪月:雪和月。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臺十二层。”另见一六八【注解】。

空清:空明,空旷澄澈。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指空旷澄净的天空。宋·苏轼《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復空,羣仙出没空明中。”清朗,清净明亮。晋·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黄节注引《论语》:“智者动,仁者静。”

主:〈名〉本义灯心。《说文》:“主,镫中火主也。”主人,东道主。《三国志·诸葛亮传》:“主不能守。”

水木:语出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荣枯:草木茂盛与枯萎。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另见五一○【注解】。荣盛,谓茂盛。明·刘基《感怀》诗之六:“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根枯不盈拱,何以御霜辰?”

竹石:竹与石。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闲吟步竹石,精义忘朝昏。”

消长:增长与消减,旺盛与衰落;也指变化,《人境庐诗草·游箱根》:“举国无名川,一湖何滉瀁!环抱三百里,下窥五十丈。神武开辟来,亘古无消长。氿泉日穴出,洑流失归向。一碧湛空明,万象绝依傍,昂头只日月,两轮互摩荡。我来驾一舟,杳茫迷所住。谓是沧溟游,乘风破巨浪。何图众山顶,乃泛海荡荡。关东昔豪杰,割地争霸王。汤池据此险,漆城莫敢上。迩来司农官,又作填海想。凿脉乾此湖,可得千沃壤。纷纷校得失,尧桀我俱忘,且作烟波徒,容与打双桨。”

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安静。《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

操:〈动〉本义拿着,握在手里。《说文》:“操,把持也。”操弄,把持玩弄。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当涂端右阉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

权:秤锤,用来称物的轻重,《论语·尧曰》集解:“权,称也。”《广雅·释器》:“锤,谓之权。”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

【评语】

是不是大自然的风光只有闹情逸致的人才会去欣赏呢?虽然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奇花异石,都是供人欣赏调剂情绪陶冶身心的,假如把全部时光精力都消靡在风花雪月中,就儒家的激进人生来说也未免太浪费时光。此生只好静,万事不关心,是不是太自私了呢?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任何人都能够自由自在欣赏,可是奔走于名利场中的人们,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来欣赏。在水边的树木和窗前的竹石,春夏之际分外的茂盛繁荣,秋冬之时却凋落衰飒,这些大好的景色,在繁忙的人们看来是不会感觉什么兴趣的。唐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所以说,忙者是迷于富贵功名,闲者是恋于风花雪月,同是一个人生,情趣各有不同。这也是一种否定功名利禄,主张清静无为。但是置身大自然之中是为了陶冶性情,体察世上万物的变化是为了寻求其规律,只有以闲情,以心静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体会自然的情趣。只有沉浸于对万物变迁的细察,才会忘却人世喧嚣,抛却人际烦恼。

五二九、天全欲谈 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缦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译文】

田间农夫村野老叟,告诉他们白切鸡老米酒就非常愉快喜悦,问他们美味珍馐就茫然不知;告诉他们粗棉袍布短衣就自然而然欢乐,问他们龙衣官服就浑然不懂。他们保全了纯朴本性,所以他们的欲望很淡泊,这才是人生第一等的境界。

【注解】

田父野叟: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方春劝耕,遭田父野叟於途,慰以农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训。”同“田夫野老”。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乡间父老。语本《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

语〈动〉:本义谈论,议论,辩论。《说文》:“语,论也。”(yù)告诉,使知道。《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吾语女。”

黄鸡:肥鸡煮熟后上面有一层黄色的油皮,黄鸡指一般所说的白切鸡。

欣然:非常愉快地,喜悦貌。见四四七【注解】

鼎食: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形容美味珍馐的食味。唐·张九龄《感遇》诗之十二:“鼎食非吾事,云山尝我期。鼎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锅。鼎食鸣钟,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语出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缦袍:缦,〈名〉本义无花纹的丝织品,《说文》:“缦,绘无文也。”缦布,粗朴的布帛。宋·沈辽《踏盘曲》:“女儿带环著縵布,欢笑捉郎神作主。”“缦袍,粗布棉袍。《论语·子罕》篇:“子曰:衣敝缦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墨子·非乐上》:“昔者 齐康公 ,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孙诒让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庄子·知北游》:“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衮服:衮,本义画龙于衣,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衮服,天子穿的礼服,即卷龙衣官服。泛指官服。晋·陆机《答贾谧》诗:“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天全:谓保全天性。宋·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於酒里得天全。”谓天然浑成,无斧凿雕饰之迹。即完全天然的本性。明·高启《太湖石》诗:“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欲 <名>:本义欲望,嗜欲。《说文》:“欲,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评语】

乡间农村的耕种老人,生性纯朴未被世俗习染,每日三餐饮食简单。一旦谈论起吃黄鸡喝白酒来,他们就感觉非常满足了。如果再谈论起达官贵人的美味食品,他们反而贫乏无知。他们四季所穿的衣服只是些粗布的袍懊,如果和他们谈论起緼袍布衣,他们都懂得怎样穿著制作,如果再谈论起大人王公的朝服衣冠,反而认为是台上作戏人穿的服装。由此看来,乡间的农人得天独厚,不失本真,所以欲念淡泊,心性纯良,而人生本是苦乐相伴的世界,唯有农人乐多而吉少,这是在人生的第一等境界啊!说到黄鸡白酒,苏曼殊有一首《憩平原别邸赠玄玄》诗说:“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人的欲望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例如小孩整天嬉戏玩耍尤如快乐小天使,这是由于他们的欲望有限;反之,大人所以会经常陷于烦恼,是因为欲望太高太多。要想消除烦恼恢复童年般的快乐,唯一的办法就是降欲望少奢求,象这位老农夫一般只懂得白切鸡和老米酒,在穿的方面除了粗布短袄别无所求。乡村生活用清淡二字来形容是适当的,正因为清淡惯了,见得少,知道得少,懂得也少,所以欲望就少得多。宋词中有不少写农家生活的佳篇,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家家扶得游人醉,稻花香里说丰年”。人们留恋的不仅是农家清淡简朴天然的食物,更怀念乡村纯朴、真挚、热情、热情的古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怀念乡村,怀念友情,怀念童年,实际上是在回忆那份真情,那份天性,自得其乐,别无所求。

五三○、人我合一 云留鸟伴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译文】

兴致随时机到来,花草丛中放开步履悠闲前行,野鸟忘记危机时常来做伴;景致与心灵融会,落花檐下敝开衣襟独自端坐,白云没有话语随意相挽留。

【注解】

兴逐时来:兴 <动>,本义兴起,起来。《说文》:“兴,起也。”〈名〉兴致,情趣。王勃《 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逐 <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随,跟随。唐·储光羲《江南曲》:“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时,〈名〉本义季度,季节。《说文》:“时,四时也。”时机,机会。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兴逐时来,即兴致跟随时机到来。

芳草:香草。汉·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撒履:撒,〈动〉抛开,放开。《红楼梦》:“说着先就撒马前去。”履,〈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步履,指脚步。明·杨基《春日出郊》诗:“偶临春水赏春晴,便觉身随步履轻。”

闲行:本意潜行,微行。《史记·项羽本纪》:“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閒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此处作字面解,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行,〈动〉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前行,向前行走。唐·李白《登太白峰》诗:“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宋·司马光《花庵独坐》诗:“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机,此作〈形〉危险解。《淮南子·原道》:“处高而不机。”

作伴:做伴,当陪伴的人。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仙鳧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景与心会:景,〈名〉本义日光。《说文》:“景,日光也。”风景,景致。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与,〈动〉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正字通》:“与,赐也,通作“与”。“<连>和,同。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心灵,思想感情。唐·权德舆《侍从游后湖宴坐》诗:“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会,〈动〉本义会合。《说文》:“会,合也。”融会,融合会通。宋· 苏轼《卓锡泉铭》:“初住南华,集众须水。水性融会,岂有无理。”景与心会,即景致与心灵融会。

披襟: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战国·楚·宋玉《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兀坐:独自端坐。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诗:“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禪。”

无语:没有话语,没有说话。唐·任翻《惜花》诗:“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形容寂静无声。金·元好问《寄答赵宜之兼简溪南诗老》诗:“黄菊有情留小饮,青灯无语伴微吟。”

漫:〈副〉随便,随意。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相留:挽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两人见是真仙来度他,不好相留。”

【评语】

古人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当我心与天地之心互相联系的時候,則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此時不但猛兽可以驯伏,就是野鸟也与人來亲近。宋·翁森《四时读书乐》中就有詩:“山光照槛水绕廊,舞樗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t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当人心能与天地的景色相融相合,則落花片片白雲朵朵都是我的伴侶。此時是山光照耀春风吹送,使人如醉如痴,鸟雀不惊景物宜人,人生就感到万分的快乐啊!人应当善于调节自己的生活。古代的知识分子很讲究生活的情趣,处雅地而行雅事,处大自然之中体地心跟天地之气相通,感应天人合一,使身心跟万物浑然成一体,人怡然陶醉在人来鸟不惊的忘我境界中,这种佳境该说是快乐似神仙了。一个人如果总在世俗的争斗与尘世的喧嚣中度过一生,却不知大自然之乐,不识不间真趣,岂不可悲。

【注10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有“散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五三一、雨后观山 静夜听钟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译文】

雨后观赏山川景色,情景就觉得清新美好;夜静聆听钟楼金声,声音更加的清脆悠扬。

【注解】

雨余:余,后,以外。劫余,谓灾难之后。周咏《感怀》诗之六:“举目新亭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雨余,即雨后。

山色:山的景色。唐·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景象:情景,气象,景色。唐·郑谷《中年》诗:“漠漠秦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妍 <形>:本义巧慧。《说文》:“妍,技也。一曰慧也。”按,慧巧之意。美丽。江淹《杂体诗》:“浪迹无妍蚩。”注:“犹美恶也。”美好,唐·韩愈《送穷文》:“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金声:指钟声。唐·沉佺期《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诗:“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復传。”

音响: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尤:〈副〉尤其,更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评语】

同是一座山,在睛天日照之下和阴天下雨的時候,看法就有不同了。在雨过天睛之後后,山被雨洗洁,平添一番清新悦目的气息。同一个钟的声音,白昼与夜间的感觉大不相同。白天人马喧嚣,钟声不如夜间人静时清晰响亮。所以, 因時而观物听物,就可使心神清明,精神修养上也就有所裨益。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不仅在视觉,听觉上同样给人以享受。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恐怕更多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很多东西在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对于万事万物的善恶美丑,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各有不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个人性趣之雅俗,个人修养之高下;另外还要看当时的心境。我们既不可勉强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随便附和他人的见解。人的生活当然以能品味些自然山水之情趣为好,“雨后观山,静夜听钟”,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清新与清澈之感,足以去雅士之烦,恰隐者之情。

五三二、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译文】

栽培花草种植竹木,玩弄白鹤观赏金鱼,也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情趣。假如仅仅留连于风光景色,把玩摆弄自然景物,也只是我儒家的“口耳之学”,佛家的“顽空虚无”而已,有什么高雅的情趣呢?

【注解】

玩鹤观鱼:玩弄琴鹤观赏鱼虫。琴鹤,琴与鹤,古人常以琴鹤相随,表示清高、廉洁。唐·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鱼虫,鱼类和虫类。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徒〈动〉:本义步行。《说文》:“徒,步行也。”〈副〉独,仅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以喏。”

留连:不愿意离开,留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

光景:风光,景象。见○六一【注解】

玩弄:把玩,摆弄。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严感遇》:“(严)一日米尽,友人遗白金一饼,携之市米,遇小汉玉器,輒买以归,玩弄之。”

物华:自然景物。唐·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口耳:口传耳听,形容无利于身心的教学。也即:“口耳之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顽空: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见四二八【注解】。顽空有只知逃避现实而冥顽不化的意味。

佳趣:高雅的情趣。见三二六【注解】

【评语】

栽花种竹,养鶴观魚,这些都是风雅的事情。但是必須领会其中的妙趣,內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如果只是留连眼前的光景,玩赏物品外形的话,这也不过是像从耳朵进去、嘴里出来而已。小人就完全不同,他们仅仅注重表面形式,或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结果变成口耳顽空之辈,毫无超逸雅趣可言。他们听闻了圣贤的道理,並不去身体力行,只是用嘴说说罢了,一切不过是在仿效君子的动作,佛家叫做“頑空”。佛家有些小乘的学者,变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大乘的学者不同,他们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之义,而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頑石枯木沒有一点生气,似是而非。君子是以“栽花种竹,养鶴观魚”来陶冶性情和领悟自然的,可是,如果只一味留连于美景异物之上,忘记了应负的社会责任,又有何益可言?人好静不可逃避社会义务与责任,人修身不可只从教义出发,只知在自我的圈子里徘徊而与世隔绝,人好自然之物决不能玩物丧志,以所乐而迷身心。

五三三、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于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

隐逸山林的人,清贫困苦而超逸脱俗的情趣自我富足;农村田野的人,才华低劣而朴实纯真的天性浑然具备。如果一旦失去控制置身于市井交易之中,还不如弃尸于山沟水渠神韵风骨仍然清白。

【注解】

山林:借指隐居。见一九七【注解】

逸趣:超逸不俗的情趣。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饶: <形>本义饱。《说文》:“饶,饱也。”富裕、丰足。《小尔雅》:“饶,多也。” 余,剩。《玉篇》:“饶,余也。”

农野:村野;田野。汉·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鄙略:本义轻视忽略。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孔子犹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之犹贤乎己,况投壶者,又可鄙略而轻废哉!”此处作字面解,鄙是浅鄙,略是计谋、才华。鄙略是指才华低劣。

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语本《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谓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釵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浑:〈副〉全,都,皆。浑然,全然,完全。《西游记》第一回:“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失身:身子失去控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氏子为千牛,与其儕类登慈恩寺塔,穷危极险,跃出槛外,失身而坠,赖腰带掛钉,风摇久而未落。”

井:人口聚居的地方,市街。《管子·小筐》:“处商必就市井。”《白虎通》:“因井为市,故言市井。”

驵侩:亦作“驵会”,“驵阓”,“驵狯”;说合牲畜交易的人。后泛指经纪人﹑市侩,居中介绍卖买之人,古代称市郎。《汉书·货殖传》:“节駔侩。”颜师古注:“侩者,合会两家交易者也。駔者,其首率也。”

转死沟壑:指弃尸于山沟水渠。语本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神骨:神韵风骨。唐·元稹《画松》诗:“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评语】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魯,但他們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祿之輩、販夫之徒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古时候的忠臣义士,宁愿为国尽忠而死,绝不肯投降失节以求生,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这就是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为一个人假如能保全名节而死,连枯骨都显得特别干净一尘不染,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虏而不投降,並且作了两句诗以明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时又在狱中作“正气歌”来抒发他的民族正气。臨临刑之前在衣帶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陷于不义,生不若死”,君子宁愿杀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节损失名誉。古代的义利观是重义而轻于利。所以,古人对中介经纪,对于经商贸易的人是看不起的,以为他们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处不论其对错,但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了许多重义重名重节的忠臣义士。当国破家亡时,他们宁肯为国尽忠舍身以殉义,也木愿失节投降以求生,宁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全名节,也不愿卑躬曲节一味苟且偷生,这样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五三四、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译文】

淫荡私奔的妇女诈称要到庙里去做尼姑,沉迷权位的人一时激进人空门去当道士。远离恶行与烦恼的佛门,常常成为淫荡邪恶之徒的聚集地,如此而已。

【注解】

淫奔:旧谓男女私相奔就,自行结合,多指女方往就男方。《诗·王风·大车序》:“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孔颖达疏:“男女淫奔,谓男淫而女奔之也。”

矫:〈动〉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把弯曲的物体弄直。《广雅》:“矫,直也。”假托,诈称。《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非其事而居之,矫也。”

热中之人:指沉迷于功名刮禄之人。语本《孟子》:“仁则慕君,不得于群则热中。”即“热中人”,指热衷于俗情世务的人。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玉魫生言志》:“夫此四者,人生不可无。如此清福,几生修到?然而热中人断不能解也,则生有俗骨耳。”

入道:谓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南高阳王寺》:“及雍薨后,诸妓悉令入道,或有嫁者。”

清净: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渊薮:渊,深水,鱼聚之处;薮,水边的草地,兽聚之处。泛指人和事物集聚的地方。《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藪。”

也:〈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评语】

喜欢同人私奔的淫妇,本来是很多情的,但是其情却容易走入歧途,终致完全断绝淫欲与色情而削发为尼。再说,热中于事物的人本是极富感情的,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就冲动的遁入空门去做和尚。自古以来,美色倾城的歌妓,和英勇将士们出家入道的很多。寺院本来都是离开世欲尘情清静之门,却时常成了淫邪人们遁入的场所,不免成为犯罪者的巢窟。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世事有很多看似矛盾其实却为必然的事。例如清修于山林而为隐士,本是高雅之士所为,却成了求功名者扬名的途径;佛门本是信徒清修的场所,偏偏有许多六根不净的人要托身其中。至于杨贵妃、武则天出家为尼更是由于政治需要,人际需要。这些人要的只是形式。以此论世事,很多人做事不唯实只求形式,不行善却得以善名行事骗人,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因此,人事纷陈,真假虚实相叠;天地辽阔,时时处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