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二、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 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译文】

家中的人犯有过错,不应该暴露传扬,不应该轻易放弃。这件事情难以直言,假借其他事情来隐寓静讽他;今天不能醒悟,等到明天再警示他。犹如春风化解冻土、和气消融坚冰,这才是家庭的典范。

【注解】

家人:家中的人,一家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另见二三八【注解】

暴揚:暴露传扬。《汉书·杜钦传》:“假令章(王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於远方。”

隐讽:用暗示性的语言加以劝告或指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克昌》:“既入门,夫妻调笑甚懽;而昌恒独宿,若无所私。逾年,秋战而捷,周益慰。然年渐暮,日望抱孙,故尝隐讽昌,昌漠若不解。”隐寓,隐含,暗中包含。《清史稿·马建忠传》:“以泰西各国皆有学文程式之书,中文经籍虽皆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儗而揭示之。”静讽,委婉地暗示或劝戒。唐·崔融《报三原李少府书》:“撤函敷纸,恬神静讽。”

俟:〈动〉等待。《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来日:明日,次日。《礼记·曲礼上》:“生与来日,死与往日。”郑玄注:“与,数也。生数来日,谓成服杖以死明日数也。死数往日,谓殯敛以死日数也。此士礼贬於大夫者,大夫以上皆以来日数。”

警:〈动〉本义戒敕。《说文》:“警,戒也。”警示,告诫示意。《旧唐书·儒学传上·罗道琮》:“道琮设祭慟哭,告以欲与俱归之意,若有灵者,幸相警示。”

型范:典范,法式。见二三六【注解】

【评语】

家里的人有了过失,就立刻冷言厉色的加以谴责,不但不能使对方改过,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过迁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过失也不能够轻轻的放过不问,因为姑息过错,就是养奸为恶,等到一错再错,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来不及了。所以,家里人有了过错,必须加以纠正。如果对于他的过错,认为是属于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就必须假藉别的事情,打个比喻说使他了解,希望他将来不要再犯错误;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暂时放下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他听,一直等到他渐渐的了解为止。这就像春风解冻的情形一样,以春天的和暖气候,逐渐的把严寒冻结的坚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家里的人过失就能改正了。家庭中既没有争吵的气氛,又不发生极大的过失,所谓春风化雨一团和气,这样的家庭,能说不是家庭的模范吗?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从个人到社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和国兴的纲领。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古人讲究“家和”由于历史的局限而侧重于对子女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中教育子女问题很多,简单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长对于女子的管教特别严格,每当子女犯了过错,就立刻暴跳如雷非打即骂,这可称之为暴君型的家长。另一类是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和事业漠不关心,自己只整天吃喝玩乐,这可称之为昏聩(不明事理)型的父母。据教育专家们的分析,这两种类型的家长,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暴君型的家长,容易把女子管得更坏,例如除了反抗和撒谎等毛病之外,最严重的是跟同学发生冲突,以便发泄由父母所造成的满腔激愤。所以最好还是采取借他事隐讽的功导办法,如此才能收到“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的实效。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才能追求家庭内部全面的平等和谐。家庭存在矛盾,各人常有过错,只要相互不轻言放弃,冷静对待处理。循序诱导、春风解冻、和气消冰,才能化解矛盾,更过改错,保持家庭的持久和谐。其实这种“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的处理矛盾、问题方式,又何尝不是解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矛盾问题的正确方法呢。

二五三、彻见心性 天下平稳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译文】

这心中常把事物看得圆满美好,天底下自然就没有缺陷的事物;这心里常把胸襟放得宽广平和,天底下自然就没有邪恶的人情。

【注解】

心性: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清初王夫之和后来的戴震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宋明理学。

圆满:完满,完善无缺。《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

世界:指人们活动的某一领域或范围。元·张可久《寨儿令·收心》曲:“偏游春世界,交付锦排场。”境界。唐·方干《游张公洞寄陶校书》诗:“数里烟云方觉异,前程世界更应宽。”佛教语,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卷四:“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指一切事物的总和。

宽平:宽仁公平。《后汉书·郭躬传》:“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险侧:邪恶不正,险恶邪僻。明·李贽《与曾中野书》:“夫世间是与不是,亦何常之有,乃群公劝我者不曾於是非之外有所发明,而欲我藏其宿怒,以外为好合,是以险侧小人事我也。”

【评语】

不平则争,不满则怨。可对一个孩子来讲,世界总是那么美好,孩子的心里纯洁天真,不知道什么叫恨。只有人进入了社会,有了利益、地位、权势等等,纯真的赤子之心才开始不平、不满,争竞之念才时时充溢,彻见心性何其难也。如果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总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不会有欺诈等阴险邪恶的念头出现。因为不论是如何阴险的坏人,也无法对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行诈,因为孩童跟他不可能有什么利害关系或冲突。如果反过来说,孩童既然与世无争,他的心就永远是纯洁的。可见世间的一切阴谋诡计,都是起源于丧失赤子之心去俯瞰大千世界,如以赤子之心去看大千世界,那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平和美满的天地。人能明白的观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于是,眼所见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圆满的世界,纷乱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来了。因此,可说象由心生,心感觉和平圆满的话,世界也就成了圆满的世界。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何人都一样宽大平稳,而感觉不出有什么险恶的人情存在。因为你能对人宽平,人家也能以宽平的态度对待你,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旁人对于我的态度不管好坏都应该把它看作平常的事。世上有的人喜欢背后批评人、说坏话,或是用的恶言恶语,那么别人也会反转过来以同样的言行来对付他。至于观心的方法,在于要时时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对我很友善,表示我对人也很友善。把我和他人认为是个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人能够达观,他人与我就成了相系不分离的整体。

二五四、操履不变 锋芒勿露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故不可稍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译文】

恬淡寡欲的人,必然为权贵势利的人所怀疑;谨言慎行的人,大多为放纵肆意之辈所忌恨。君子处在这样的环境,所以不可稍许改变自己的操守志向,也不可显露自己的才华锐气。

【注解】

澹泊:恬淡寡欲。见一八三【注解】

浓艳者:浓艳,艳丽,华丽。浓艳者,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鬭繁红。”这里指身处富贵荣华权势名利之中的人。

检饰:见○四一【注解】。喻自我约束谨言慎行。

放肆者:放肆,任意作为,不加拘束。《新唐书·李绛传》:“治生於忧危,乱生於放肆。”放肆者,(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的人。

忌: <动>本义憎恨。《说文》:“忌,憎恶也。”

操履:操是操行、操守,履是笃行实践,操履是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操守。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洁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业;纳拂心之至言者,所以无易方之惑也。”

锋芒:刀剑等锐器的刃口和尖端。《太平御览》卷七六七引汉·蔡邕《观学》:“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礪,就其锋鋩。”比喻人的才华和锐气。例如孟郊诗中有“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

【评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说明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却不想正是由于自己品德高尚了就衬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击。所以一个深才高德的人,处在这种招忌的恶劣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种道理,尤其是一般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年轻人,往往会由于在团体中表现得太好,而遭受一些自己不好也见不得人好的人的忌恨,于是千方百计进行破坏甚至造谣中伤。我们常看到机关学校有关这类事情而闹纠纷的,其关键所在就是人们不明白这种树招风的道理。所以一个有为的人其处世节操不可变,待人处世方法须讲究。秉性淡泊、行为检束的人,本来是会被尊重的,然而,世间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对于设身处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了。君子处世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别人,或是改变正当的行为,与人同流合污;但因为受正义观念的驱使,为了保持正义固守操行,就难免和别人产生冲突,所以,处世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之下,不得不走曲线作出伪装来与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与人也可以和睦相处,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完满的效果。如果只顾超然境地脱离了社会,就如同鱼离了水,要与社会隔绝了。

【注06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无“君子”后文。

二五五、顺不足喜 逆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译文】

处在逆境中,周身都是针砭药石的苦口良药,不知不党中磨砺你的操守和品行;处在顺境中,眼前尽是兵刃戈矛的战争兵器,不知不觉中销靡你的灵魂和躯体。

【注解】

周身:全身,浑身。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圣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后,方復隐讳以辟患,非所闻也。”孔颖达疏:“谓圣人防虑,必周于身。”

针砭药石:针,古时用以治病的金针,眨,古时用来治病的石针,今天流行的针炙是针眨的一种。针砭,用砭石制成的石针。亦谓针灸治病。现已失传。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益困》:“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范成大《晞真阁留别方道士》:“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药石,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瘞埋之资。”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清·谭嗣同《仁学》四四:“詆毁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药石我也。”针砭药石泛指治病用的器械药物,此处比喻砥砺人品德气节的良方。

砥节砺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王闿运《曾孝子碑文》:“惟先生姿度朴坚,砥节砺行,颖敏足以成学,迂诚足以矫世。”

兵刃戈矛:兵刃,兵器。《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战争;冲突。唐·王昌龄《箜篌引》:“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销膏靡骨:销膏,指灯烛燃烧时耗费油膏。《汉书·董仲舒传》:“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靡骨,粉身碎骨。《汉书·元后传》:“兄弟宗族所蒙不测,当杀身靡骨輦轂下,不当以无益之故有离寑门之心。”颜师古注:“靡,碎也。”

【评语】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辨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讲,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但有了机会,就可能由逆向顺。居顺境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讲,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堕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就恰如物在温暖环境中容易发酵腐败和在寒冷环境听容易保存长久相同。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反之,如果处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喜好顺境而讨厌逆境是人之常情。但从精神修养上来看,顺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人当处于逆境中挣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围充满了药腥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刺石砭是消毒化脓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虽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养节操,锻炼行为,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养的地方。反之,人在顺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骄傲、奢侈、放纵不羁等种种行为就都发生了。这由精神修养上来说,就像一个人在刀枪林立兵戈满前的环境中,一不注意就被这些杀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脑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从前有父子两人砍树,父亲老了不能上树顶去折枝,于是儿子上去,儿子在树的高头折断树枝,树干摇晃的拽动著儿子的身体,看来危险万分,但是老人一声不响的看著儿子工作,等到儿子工作完了下来的时候,到了树干的最低丫杈处,老人却频频呼喊小心,儿子下来后对老人说,为什么在最高的时候不说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却说要注意呢?老人说,危险的时候,谁都会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场所,反倒粗心大意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生意外了。

二五六、富贵如火 必将自焚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译文】生长在富豪权贵聚集环境中的人,嗜好欲望犹如猛烈的燃火,权柄势力好似炽烈的火焰;如若不带一些清雅冷静的气质意味,这个火焰不至于焚烧他人,必然将自我销铄了。

【注解】

丛中:丛<动>,本义聚集。《说文》:“丛,聚也。”丛中,聚集环境中。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荀子·性恶》:“妻子具而孝衰於亲,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禄盈而忠衰於君。”

猛火:猛烈燃烧的火。《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传:“猛火烈矣,又烈於火。”

权势:权力和势力。见一○八【注解】

烈焰:炽烈的火焰。唐·杜牧《寄杜子》诗之一:“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

清冷: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清雅冷静。见○六三【注解】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见一九七【注解】

烁:〈动〉通“铄”,销熔。《周礼·考工记·总敍》:“烁金以为刃。”销铄,熔化。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评语】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财富还希望有权力,有了权力还希望满足其他想法。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一定的理智,那么就容易胡作非为,任性胡来。从这个意义来说,欲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欲念。火热一旦达到炽烈程度,就有毁灭一切的可能。《易经》中的水火既济卦,就是水在火上由水控制了火,而达到“水火既济”的物性原理。反之,如果火在上而水在下,那水就不能控制火,火势炎热使万物枯焦,而形成了“水火未济”的状态。因此一个生长在豪富权贵环境中的人,他的欲念就像一团烈火,他的气焰也会凶猛逼人。这时假如缺乏理智克制的功夫,同时又没有道德修养来缓和一下强烈的欲念,那他就会随心所欲为非作歹,声色犬马尽情欢乐,不但腐蚀人心危害社会,也必然会使自己走向“自烁”的灭亡之途。所以一个人必须培养超越世俗欲念的情操,来冷却一下如火焰一般的强烈欲望,如此才不至引火焚人与自焚。可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如果不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那么他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不仅会毁掉他的财富,也会使他自己的精神处于崩溃状态,而自毁其生。

二五七、人心一真 金石可镂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贯;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译文】

人的心地一旦真诚,就可以盛夏里霜雪飞舞,城墙可以崩毁,金石可以贯穿。若是虚伪诈妄的人,徒然具有一副形体骸骨,真正主宰的灵魂早已死亡,面对他人就面目可憎惹人讨厌,单独居住就形体影子自相羞愧。

【注解】

人心:人的心地。见○五三【注解】

真:真诚,诚实,情感真切。《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霜可飞:本意是说天下霜,实际是比喻人的真诚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而在夏天降霜。据《准南子》说:“万事燕王尽忠,左右谮之,王之狱,衍仰天哭泣,天五月为之下霜。”衍,指邹衍。

城可陨:本来是说城墙可以拆毁崩溃,此处是比喻至诚可感动上天而使城墙崩毁,据《古今注》中卷,“杞植战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是人生之至苦。’乃亢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陨,崩塌。

金石可贯:金石,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金石可贯即贯金石,谓金石虽坚,亦可穿透。形容精诚之力伟大无穷。典出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伪妄:伪,〈动〉本义欺诈。《说文》:“伪,诈也。”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形〉虚假,不真实。《礼记·曾子问》:“作伪主以行。”妄,〈副〉本义胡乱。《说文》:“妄,乱也.”〈形〉虚妄,极不真实。《广韵》:“妄,虚妄。”诈妄,欺诈诬妄。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无邪佞诈妄之心,彊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

徒:〈动〉本义步行。《说文》:“徒,步行也。”〈副〉徒然,枉然。《乐府诗集·长歌行》:“老大徒伤悲。”徒然,犹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唐·杜荀鹤《乱后宿南陵废寺》诗:“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真宰:指自然之性。见○三二【注解】。此指人的灵魂。

面目可憎: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语本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形影:人的形体与影子。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若乃轻合而不重离,易厚而不难薄,始如形影,终为参辰。”

【评语】

古今中外的神话中有很多超能力超现实的故事,就连历史人物传记中也有很多几近迷信的神话存在,其中最有名的像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和孟宗哭笋,以及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等都和“霜可飞”、“城可陨”的两则故事相同。其实这可能是世人事后附会之说,其目的无非在强调“至诚感天”的道理。历史上许多情动天地的故事,有的像是神话;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情深意切的事迹。在人的世界,人们总是盼望真情,所以对情动天地的故事总是互相传颂,代代传颂。没有真情的人生太累,没有真情的伪君子体会不了人间的温暖。所以追求真诚的路很艰难,但人们总在追求。人一真心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虚伪妄人,对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只不过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内心、本体已经遗忘掉了。所以没有能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作所为不但使人讨厌,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的时候,也自惭形秽、心有余咎啊!虽然生活中那些虚情假意的人会得意于一时,权倾于一时,富贵于一时,但人们相信这类人会受天理循环的报应,会受自己良心的谴责。人间处处真情在,人的至诚不是只对处人待事而讲,首先是对自己而言。人连自己都不相信,都要欺骗,岂不悲哉!

二五八、文无奇巧 人宜本然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译文】

文章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没有其他奇特,只是表达得恰到好处;人品达到至诚至纯的境界,没有其他异常,只是回归到天然本性。

【注解】

极处: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

人品:人的品格。见○○一【注解】

本然:犹天然,天赋。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篇一》:“然则气效於习,以生化乎质,而与性为体,故可言气质中之性;而非本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气质之性也。”

【评语】

历史上有唐宋古文运动,其目的就是反对此前文坛堆砌词藻无病呻吟之风,提倡直抒胸臆真情实感之文。古语说的好:“学问通时意气平。”好文章做好了,虽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够作得恰到好处,文章能够切合题目,词句运用得当,不用费解的难典,也不说无用的废话。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不要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只要能忠实地把自身的感受写出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代表真实思想。就像童心惹人喜爱,就是他们一切都是出于纯真的自然本性,丝毫没有一点造作。做人同样如此,贵在自然,当人的品格修养达到了完满的境地时,他的言行也没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过是和常人一样平凡,对一切事物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不失其本来的面目。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真诚待人,每个人都能保留一颗赤子之心,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作奸犯科的行为发生,这个社会也就安宁多了。前人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实际上就是讲做人要回归本然,不要给自己套上伪装;当然,这里的回归本然是指经过一番修省磨炼以后高一个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人的言行变得自觉而高尚。

二五九、保己成业 防将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图谋未必成就的功业,不如保护已经完成的事业;懊侮既然过往的过失,不如预防即将到来的非是。

【注解】

图:〈动〉本义谋划,反复考虑。《说文》:“图,画计难也。”图谋,谋取。《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业:指基业、事业。《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非:错误。《吕氏春秋·察今》:“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非是,谓不正当的事。《管子·明法解》:“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是。”不当,有过错。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

【评语】

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实,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这话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的意思。至于说到为了将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从现在的事业上著手。如果目前事业毫无基础和成就,未来的前途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即使有好的机会给我们,也因为我们对于这机会在过去没有基础而把握不住它,难免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所以,想要开展新的环境,计划新的事业,不如先把已成的事业好好的经营,使它有相当的基础后,再去发展新的事业。有些人追悔过去的过失,有些人宣扬过去的得意,但如果仅止于追悔与宣扬过去,而不觉悟到将来过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时候已不能再来,那就无补于将来事业的成就。我们必须以已往的成败为人生之借鉴,防止将来错误再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业应有的认识。

二六○、事留余地 便无殃悔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译文】

清爽可口的美味,都是溃烂肠胃腐蚀筋骨的毒药,用到五成就没有灾殃;畅快舒心的事情,全是败坏身体丧失德行的媒介,享受五分就不会后悔。

【注解】

爽口:清爽可口。南朝·梁萧统《七契》:“金盘荐美藉之珍,玉杯沉縹清之酒,义曰和神,事非爽口。”

烂肠腐骨;烂肠,损伤胃肠,使胃肠溃烂。《吕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腐骨,本指死尸,亦用以指贱躯。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三:“昨宵最高峯,已在舄底衬;中天腐骨轻,下界尘怀静。”烂肠腐骨强调山珍海味足以伤害肠胃。

五分:犹言五成,一半。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六:“芳华楼,前后植梅极多……至开及五分,府坐领监司来燕。”

快心:犹称心。见一七八【注解】

悉 <形>:本义详尽。《说文》:“悉,详尽也。” <副>尽,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败身丧德:败身,败坏身体。丧德,丧失德行。《北齐书·杨愔传》:“自天保五年已后,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实有赖焉。”

【评语】

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但人往往经不住诱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顾一切的拼命多吃,结果把肠胃吃坏,受病痛之苦。聪明人必须注重养身之道,营养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太多也绝非好事。欲罢不能说明不懂养身之道。养身如此,做人同样如此,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些看起来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或许正酝酿着走向失败的因素,人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保持精醒才是。

二六一、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译文】

不要责难他人的微小过错,不要揭发他人的隐秘私事,不要惦念别人的旧时罪恶。这三点可以修养德性,也可以远离祸害。

【注解】

小过:小的过错。《管子·五辅》:“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

阴私:隐秘不可告人的事。清·昭槤《啸亭杂录·杂传十四·广赓虞之死》:“遇事詆人阴私,锋鋩凛然,人多隐恨。”

念:惦记;心里常常想起。

旧恶:以往的过失、罪恶。《新唐书·赵彦昭传》:“彦昭本以权幸进……於是殿中侍御史郭震 劾暴旧恶。” 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语本《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养德:修养无为而治的德性。亦泛指修养德性。见一九○【注解】

远害:避免祸害。见一九○【注解】

【评语】

人家有了过失,不当面就责备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点,不当众就立即抖露出来;人家从前和你有过节,一定不要记恨,也不打算对他报复。古语说得好:“君子隐恶而扬善。”不责难他人的小过错,允许别人自我反省改正错误,是人们应有的大度宽容,打听揭露别人隐私,本身是对别人人格的不尊重,这不但是一件没有修养的行为,有时会给自己惹来意外灾祸,例如我们在报纸上所常看到有凶杀案,有很多都是为了“发人隐私”所引起的。至于不念人旧恶是要有些胸襟的,只有有修养的人才可能做到。其实人际间的矛盾往往因时因事而转移,总把思路放到过去的恩怨上属于不智之举,忠恕待人,养德远害,应该成为处世待人的准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犯“责人小过”的人就像婆婆,因此才有婆媳问题产生。所谓“婆媳不和家家有”,可见责人小过最容易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做人要有大而化之的心胸。至于说到揭人隐私一事,

二六二、人生易过 切莫虚度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文】

天地拥有万古久远,人身不能再次得到;人生只有百岁寿年,这日子最容易过去。有幸生活在这期间的人,不可不知道享有生命的乐趣,也不可不怀有虚度一生的忧患。

【注解】

万古:犹远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见二二三【注解】

百年: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陈澔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寿年,长寿的岁数。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彭祖寿年八百岁,犹恨唾远。”

有生:有生命者。见一四八【注解】

虚生:徒然活着,白活。见一四八【注解】

【评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如金是千百年来古人的明训。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天地的时间悠远,不知有几百万万年代,人在此期间得成了一个人身,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的光阴却非常容易过去;况且活到一百年上寿的人,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个。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平均的寿命,也不过是五十上下,在一转眼之间,很快的也就过去了。人的一生太短了,真如古语所说:“百年三万六千日,蝴蝶梦中度一春”,可见人生就宛如无痕的春梦,轻瞬之间就飘然而去。短暂的一生是像庄子那般有“梦为蝶,蝶为梦”的感伤不息呢?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钦呢?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应知道这有生之年的乐趣,人要珍惜人生之乐。然而,在一生当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虚度光阴,过着那醉生梦死的生活,和草木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这一世之乐,更不可不怀有虚度了这一生的忧虑。“不可虚度”的标准在于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只有在为国为民的服务中才会更觉人生之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二六三、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覆满,君子尤兢兢焉。

【译文】

年老之后的疾患病痛,都是强壮时招来的病根;衰落以后的罪愆冤孽,都是兴盛时造成的祸根。所以保持丰盈覆养满足,君子尤其要兢兢业业啊。

【注解】

老来:年老之后。宋·陆游《孤坐无聊每思江湖之适》诗:“老来阅尽荣枯事,万变惟应一笑酬。”

疾病:泛指病。《周礼·天官·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贾公彦疏:“疾病两言之者,疾轻病重。”

罪孽:佛教语,指应当受到报应的罪恶。清·李渔《奈何天·计左》:“当不得因缘少,罪孽深,轮廻重,生来若是红颜种,不须更作风流梦。”

罪愆,罪过,过失。唐·顾况《归阳肖寺》诗:“尽力答明主,犹自招罪愆。”冤孽,佛教语,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报。清·支机生《珠江名花小传·凤彩》:“凤跪泣而前曰,儿前身不知作何冤孽,致使身辱风尘。”

持盈覆满:持盈,保守成业。语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持,守也。盈,满也。”盈是丰富,覆,保护,庇护。《诗·大雅·生民》:“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覆养,庇护养育。持盈履满是指已达最好程度的美满的物质生活。

兢兢:小心谨慎。《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传:“兢兢,戒也。”

【评语】

大凡一种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结果,绝对不会没有原因的结果。有时候原因表现得不太明显,不过是尚未得到发现,一旦发现之后,其原因自然会表现了出来。所以说,有结果就必有原因。因果报应的道理,就是如此。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这种种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种疾病,这些病大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种下病根,到了老年,身体抵抗不住就要发作了。其次,在一个家庭生活兴旺的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不幸的事件发生。一旦运势衰落,不幸的灾难与祸患就都接踵而来了。然而,这些灾难与祸患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多半是家运兴盛时种下了衰败的原因。君子明白了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满足时,常能时时自身反省,谨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稳人生,消灾避患。人总喜欢回忆过去,而很少实实在地预测未来。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得意无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时,”所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要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免得失势以后留下罪孽官司缠身。何况“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人生有如白云苍狗,世事变幻难测,所以,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尤其在官场上,所谓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顺境、在有势时,总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决不会像市井之徒那样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人态度。

二六四、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译文】布施私人恩惠,不如扶持公众舆论;结交新的知己,不如敦睦旧交好友;树立荣誉美名,不如播种隐秘功德;崇尚奇特节操,不如谨慎平常行为。

【注解】

市私恩:市是交易,买卖。私恩,私人的恩惠。《韩非子·饰邪》:“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市私恩,就是布施私人恩惠,以收买人心。布施,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扶公议:扶是扶持。公议,按公利标准而议论,公众共同评论。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道原公议其得失无所隐,恶之者侧目,爱之者寒心。”扶公议,就是扶持公众舆论,以光明正大的行为争取社会声誉。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语本《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敦:〈动〉注重,加深。敦睦,亦作“敦穆”。亲厚和睦。明·方孝孺《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旧好:旧交,老朋友。唐·耿湋《奉送崔侍御和蕃》诗:“新恩明主启,旧好使臣修。”

荣名:荣誉,美名。《淮南子·务修训》:“死有遗业,生有荣名。”

隐德: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

奇节:奇特的节操。宋·苏轼《上韩太尉书》:“东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庸行:平常行为。庸言庸行,指平平常常的言行。语本《周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评语】

对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没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这不如守正义不偏移,唤起社会公意的赞许有意义些。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还不如对于旧日好友的培养友情,温厚友情。建立优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广植阴德来得悠久,本来想获得名誉,有时候却反招来相反的结果。崇本尚义固然是应当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节行,只要能够注意日常的行动,做到无过的行为,忠实的守住现在的岗位,谨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进德修业的基础了。一个想从政济世的人以什么态度立身,是决定他将能否有功于国的基础。是怀着天下为公的抱负还是只为追求功名,是实事求是还是标新立异只为一已之私誉,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紧紧相联。没有一个高尚的品德而从政,没有悬壶济世的本领却硬要悬壶,结果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悬壶欺世”。往往有些民意代表开辟所谓的“民众时间”标榜为民服务,其中真正为民众服务的固然有之,但沽名钓誉,专作政治秀的也大有人在。民众真正有疾苦寻求于他们时,他们最后总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实际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众。这种不知积德的伪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们手里有权,便可以任意胡来,劳民伤财。所以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条件,而从政者自身不加强修养,是谈不上建立真正功业的,任何虚伪标榜都只是徒增人们对他们的憎恨和厌恶。

【注06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六五、勿犯公论 勿谄权门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

【泽文】

公允平正的正确言论不可以触犯,一旦触犯就会贻臭羞辱万年;权贵豪门的私房闺窦不可以涉足,一旦涉足就会玷辱污损一生。

【注解】

公平正论:公平,公正而不偏袒。《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正论,正确合理的言论。宋·叶适《祭黄尚书文》:“公存匪石,终始根柢;常扶正论,独引大体。”

犯手:着手,动手。《朱子语类》卷一百:“康节本是要出来有为底人,然又不肯深犯手做,凡事直待可做处,方试为之。”这里作触犯、违犯解。

 贻羞万世:贻羞,使蒙受羞辱。唐·吕温《代窦中丞与襄阳于相公书》:“致远之效莫彰,貽羞之责斯及。”万世,万年。权门:权贵,豪门。明·何景明《赠胡君宗器序》:“给纳之者有权门,有贵家,有戚里,有世族,有豪商,有富贾。”

私窦:私,〈形〉秘密的,不公开的。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窦,〈名〉本义孔穴。《说文》:“窦,空也。”门旁小户 。《左传》:“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杜预注:“闺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圭也。”古代椭圆形地窖,如“窦窖”即积藏谷物的地窖。壁间的小门也叫窦。私窦就是私门,喻暗行切请托之门,即走后门。

著脚:即着脚,置足,犹言亲临其地。指落脚,涉足。见○○九【注解】

玷污:比喻辱没,指美誉受污损。玷,玷辱,使蒙受耻辱,辱没。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玷辱流辈,莫斯为甚。”污,污损,玷污损毁。清·恽敬《张子实临徐俟斋尺牍书后》:“第八行为‘下食婢’,污损数字,不可治,因书后归之。”

【评语】

公平的议论和适合道理的见解,人必须加以尊重,私情私见必须加以反对。世间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见,殊不知道贻留千秋万世之邪恶罪名。想来实在是万分不值得。有权势以及唯利是图的人,我们最好远离他们。如果常常出入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觉就受了他们的行为传染,造成终生的耻辱与不可磨灭的污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一个有操宁讲气节的人,宁可穷困死也不走后门依附权贵,因为那种阿谀奉承达官贵人的言行做起来实在可悲。尤其是权势之家唯利是图,他们对人的态度是雁过拔毛。所谓雁过拔毛,意思就是当大雁凌空飞过时,他们都必须拔下一根毛,比喻为人把钱看得太厉害,只要你有求于他或接近他时,他必然借机向你有所敲诈,假如你不给他,也绝不会轻易把你放过。你如果接受他的需索而行贿,那你的清白人格就受到了玷污,从此你终身也难以洗清。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就最能说明这种“犯公论贻羞万年,依权门玷污终身”的道理。一个正直的人同样不会去违背公德,触犯国法,他的操守决定了他不会好样去做。正因为不依附权贵,又奉公守法,那么就不可能去坑害公家致富,污损别人发财,他就会安贫乐道,保持清白的人格。

二六六、直躬人忌 无恶人毁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译文】

委曲自己意愿而博取他人喜欢,不如正直躬行而遭受他人忌恨;没有善良行为而获得他人赞誉,不如没有恶行而招致他人毁谤。

【注解】

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后汉书·段熲传》:“熲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

直躬:以直道立身。《论语·子路》:“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直躬,直身而行也。”刚正不阿的行为。

【评语】

俗语有“病从口入”,可见人们所以会生病多半是由于饮食不当。俗语有“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这的确是一句经验之谈。爽口好吃的东西应当少吃,如果不加节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病。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顾一切地拼命多吃,结果把肠胃吃坏,受病之痛苦。一个聪明人必须注重养身之道,营养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太多也绝非好事。不过美食当前,很多人都有欲罢不能的苦衷,所以俗话才有“吃饭不饱,不如活埋”的慨叹。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深明养身之道的人,就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拿出毅力采取定时定量方法,也就是不到吃饭时间即使遇到美食绝不吃,即使到了吃饭时间,所吃饭菜必须有一定的量。二是多喝空汤,使有喜欢饱食习惯的人,能藉着汤产生一种饱胀感,以满足自己的饮食欲望,因为这种空汤很快就能消化,绝对不会伤害你的肠胃。同样“祸从口出”也是人们为人处事的经验之说,快心如意的话应当少说,如果不加谨慎的说多了,就容易得来祸患;快意称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过多就会败德乱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讲求尽兴是很危险的,乐此于五分,就不会遭到困难而后悔。每个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曲意迎合,不明确表达意愿;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光明磊落。对小人来讲听到刚正不阿的言语当然忌恨;而曲意者,要么是图人喜欢,要么有所乞求。人人都受听好听的话,小人和当权者尤其如此,而刚正的人则很看不惯那种阿庚像。一个个根本没有恶行的人而遭受诽谤,这种诽谤虽然都是出于无知者的攻击,但却能博得有识之士的同情。因为一些自己不求上进而自甘堕落的人,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他们看到正直善良的人就不顺眼,于是就造谣生事进行底毁,妄想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能得到某种补偿,这种人可悲而又可恨。

二六七、从容处变 剀切规友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

对待父亲兄长骨肉至亲之间的变故,应当从容应对,不应当情绪激动言行剧烈;遇到亲朋好友交际往来之间的过失,应该恳切规谏,不应当犹豫不决听之任之。

【注解】

处:〈动〉本义中止,停止。《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治理,办理。《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对待。《礼记·檀弓下》:“何以处我?”

父兄:父亲与兄长。《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指兄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即“骨肉至亲”,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语本《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从容应对,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语本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激烈:激动。明·高启《送王推官赴谯阳》诗:“逢予解鞍饮,激烈椎酒床。”猛烈,剧烈。唐·何敬《题吉州龙溪》诗:“狂风激烈翻春涛,薄雾冥濛溢清沚。”

朋友: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谊深厚的人。《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见二○五【注解】

剀切:恳切规谏。《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剴切愈至。”

优游:作事犹豫,不果决。见二三六【注解】

【评语】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缘之亲,当著亲人们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变故,自己当然感觉有切身之痛,但在这时候应当注意的是态度要从容,心情要冷静,考虑怎样处理的方法,绝不可感情激烈冲动,或是悲哀伤病得过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损。其次是对于交往朋友,看见他有过失就要恳切的忠告,务必使他不致重蹈错误的覆辙,这才是有信誉的益友,反之,平时和朋友在一起喧哗漫游,不但见著朋友有错误不加以劝告改正,反而帮著朋友一同作恶,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在人与人相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社交场合朋友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矛盾,交往各方也会由某种因素引发其行为语言过失。此时,处理的方法只能是从容疏导,诚恳规劝,切忌激烈、纵容,否则,矛盾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将进一步激化;过失也因此而一错再错得不到及时纠正。

【注07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六八、不欺不怠 英雄本色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译文】

细小地方不要渗透疏漏,隐暗地方不要欺骗隐瞒,穷途末路不要懈怠荒废,才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

【注解】

渗漏:水渗透滴漏。元·耶律楚材《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之二:“破船无渗漏,流水不能沉。”漏洞,破绽。《朱子语类》卷六八:“《易》言‘元者,善之长’,説最亲切,无渗漏。”

欺隐:欺骗隐瞒。见二四四【注解】

末路:晚年,老年。见二○○【注解】。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宋·陆游《晨起偶题》诗:“幽居不负秋来意,末路偏諳世上情。”

怠荒:懒惰放荡。《礼记·曲礼上》:“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 郑玄注:“怠荒,放散身体也。”孔颖达疏:“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懒惰无进取心叫怠,荒有颓丧不上进的意思。

【评语】

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个人的成就是平时点滴积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常言道:“大行不拘细节”,因此作者才用“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来为英雄豪杰立下一个做人处事创造事业的座右铭。真正的英雄有三点必须做到:第一,对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应当面面周到用心处理。第二,在人所不见之处,不要认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坏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杀。第三,在失意的时候不可自暴自弃,寻找逸乐的刺激,这只有害了自己。这三点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顾大节而不注意细行不拘小节,总认为这种大而化之的作风才是英雄本色。其实,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古人有曰“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败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须注意到,所谓‘防微杜渐’,就是这个意思。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本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当他统率马其顿大军策马东征之际,突然被他的一个亲近恃卫刺杀身死。原来这个侍卫跟他的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发生争执,侍卫就向他诉苦申告,可是他当时正忙于接应各国贵宾,一个小小的侍卫何心去理睬他,随意申斥几句就不理了。侍卫气愤难消,竟拿起佩剑当场把他刺死。相反,周恩来总理在国宾馆看到工作人员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并没有去训斥,而是亲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胜于言教,小事中见伟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样,欲有为者应大处看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次,英雄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绝不在人所不见之处有隐讳,虚伪欺骗、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亡身的根本。还有一种在事物开始的时候,是颇为尽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开始荒淫逸乐怠惰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断定它的末路是悲惨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大英雄必须小处能注意,暗处不欺瞒,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备这三个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二六九、奇异乏识 独行无恒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译文】

惊赏奇特喜好怪异的人,没有高远弘大的识想;苦心节俭独特行为的人,不是永恒持久的操行。

【注解】

惊:〈动〉本义马受惊。《说文》:“驚,马骇也。”惊赏,惊讶赞赏。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三·癸未丙戌会元》:“是年録文,大半出王 手笔,其父子最相知信,自谓此録,冠絶前后,乃子必惊赏无疑。”

远大:指高远弘大的志向、前途、职位等。宋·孙复《谕学》诗:“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

识:〈名〉见识,知识。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识想,意念,思想。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三》:“天下人固有识想与议论过絶寻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於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

苦节:《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苦,〈副〉竭力,尽力。宋·苏轼《教战守》:“何必劳神苦思。”苦心,费尽心思。《庄子·渔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独行:独自走路。《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按自己的主张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孔颖达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指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宋·王安石《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铭》:“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

恒久:永恒,持久。《易·恒》:“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评语】

喜欢新鲜好奇是人之性情所决定的,但对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讲,不应把精力投之于此;对于一个性格稳重、修养厚实的人来讲,不应当像孩子那样见异思迁。世间最有价值的事并非玄虚不可思议的事,而是按照正常生活规范一点一滴所完成的事,是平凡的生活、正当的事业。因此君子应当重视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也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动摇心念。如果动摇了心念,绝不会有高深的识见,只不过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是为了求珍奇而乱其行,寻怪异而损害到自己。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而能守住节义,与愤世嫉俗、独立独行的人当然有差别。但是,这种行为常常改变,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这是处非常时应有的觉悟,不是在平常时可以培养出来的。一个人只有在平凡中才能看出伟大,奇特怪异之行多了只会使人看了讨厌,对于自己的前途事业绝无任何好处。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竟以会抽香烟而洋洋得意,旁人看来,这正是代表他们的无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条,把自己锁进道德圈子里就算是有修养,而是要脚踏实地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二七○、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译文】

当愤怒火焰欲望水波正在升腾涌沸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样不对,又明明触犯着。知道这个道理的是谁,违反这个道理的又是谁?在这个时候能够猛然转变念头,邪魔恶鬼就变为主宰命运的上天了。

【注解】

怒火:熊熊燃烧的火焰。宋·王迈《再呈赵倅》诗:“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餉空。”比喻强烈的愤怒。

腾沸:水翻腾涌出貌。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言瀑布者颠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瀼腾沸,喷溅漂流。”形容情绪十分激动。清·谭嗣同《致刘淞英书》:“不得已而强之,则血涌筋粗,百脉腾沸,岌乎无以为继。”

升腾,腾跃,向上升起。宋·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人自鼻相摩,以荡於腹中,物既消烁,气復升腾。”涌沸,喷涌出沸腾的水。《晋书·姚兴载记下》:“华山郡地涌沸,广袤百餘步,烧生物皆熟,歷五月乃止。”

知得:晓得。宋·张元干《柳梢青》词:“入户飞花,隔帘双燕,有谁知得。”

犯:〈动〉《说文》:“犯,侵也。”触犯,冒犯。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邪魔:妖魔。《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点检邪魔百万般,拟捉如来似等闲。” 旧谓魔鬼造成惑乱慧性、妨碍修行的变态心理,邪恶的魔鬼,实指欲念。《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真君:谓主宰,指主宰万物的上帝。《庄子·齐物论》:“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评语】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大书一个“忍”或“制怒”的座右铭,这说明人们都能意识到“怒火欲水”之害,但又很难一下子控制得了。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滚烫的沸水,这时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气和欲念的决心。明白的觉悟反省,到底这怒气和欲念是怎样发生的?进一步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抵制这忿怒和欲念。于是怒气平息,觉悟到制服这怒气欲心的东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为物能够发生怒气欲念,也可以觉悟错误,并可以抑制错误。同样是一个心,多数人不知道反省,为了这怒气欲念而身败名裂贻羞万世。如果能在此时回头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这怒气欲念诸种邪魔一变而为自己的护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体。要把人这种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个修省过程的。当怒火和欲忘涌上心头时,假如我们能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这种怒气和欲望控制住,不但可以达到修养性的目的,而且可以把这种怒气和欲望变成磨练自己的护法者,使一切邪魔都成为我的精神俘虏,使自己在轻松愉快与宁静的心情下走向光明大道。古歌有“锄地须锄草,烦恼即菩提”的名句,意思也就是说只要自己能够铲除心中的怒火和欲念,就成为我心锻炼锄草功夫最好的方法。其实世间根本没有所谓魔鬼,自己内心的邪念才是魔鬼。世间也根本没有上帝,内心的一颗良知就是上帝。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修养好了,一念之间可以使自己变得高雅;杂念多了,便逐渐庸俗,以至养成许多恶习,烦恼就越发多了。天地创造了万物,而人类发现了真理,一念之间可以使人成为圣贤,也可以使人成为盗贼。

二七一、毋偏人言 不持已长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已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已之拙而忌人之能。

【译文】

不要偏听偏信而被奸诈之徒所欺骗,不要自负自信而被一时意气所驱使;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对照他人的短处,不要因自己的笨拙妒忌他人的才能。

【注解】

偏信:相信一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

气:〈名〉本义云气。《说文》:“气,云气也。”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发扬于外的精神,指精神状态,情绪。诸葛亮《出师表:“恢弘志气。”此处指一时的意气。

自任:自信、自负、刚愎自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形:〈动〉比较,对照。《西湖二集》:“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

【评语】

公正、无私、诚恳、同情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偏袒、自私、欺骗、嫉妒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人类共有的劣根性,能铲除这种劣根性的人就算是圣贤,蒙蔽善良任性的就会变成邪恶的小人。一个人其善良的本性一但被蒙尘,劣性便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关键完全操之于已的修省磨练。人有本领、能力强是好事,但如果借此而形成许多恶习,便变成了坏事。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有本事就傲气待人,由于有些能力,就很自信,往往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以至目空一切。而对自己的不足往往喜欢掩饰。人过于自信就容易偏信,以此待人便就无人,这样意气用事,被人利用,妒人之能,却难自知。不考虑一件事物的真假虚实,只轻信一方的话而行动,就容易被人所骗,做出愚蠢的行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词。还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够胜任的人,把国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气上来任意处理,结果不但身败名裂,国家大事也就败在他的手中了。有些为了使人认为他的能力比别人强,因而嫉妒别人的能力,这种人的人格当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应当努力奋发,使自己的能力强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其结果必定招来人家的反对,这是不可不加以审慎考虑的。

二七二、毋攻短处 化诲顽固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译文】

他人的缺点弱点,要婉曲地为他掩饰弥补,如果暴露而传扬它,是用自己的短处攻击他人的短处;他人有愚顽固陋,要和善地加以感化教诲,如果忿怒而疾恶他,是用自己的顽固助长他人的顽固。

【注解】

短处:缺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著短处。’”

曲:〈形〉弯曲,不直《玉篇》:“曲,不直也。” 婉曲,委婉曲折。《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媒妈道:‘应承繇不得不应承,只好把説话放婉曲些。’”指委婉曲折的事由、心意等。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

弥缝:弥补缝合缺陷,补救。《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闕,而匡救其灾。” 设法遮掩以免暴露。《明史·杨继盛传》:“守法度者为迂疎,巧弥缝者为才能。”

暴扬:暴露传扬。《汉书·杜钦传》:“假令璋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於远方。”

顽固:愚妄固陋,不知变通。宋·陆游《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化诲:感化教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举子见他语言爽快,礼度周全,暗想也不是不可化诲的。”

忿疾:忿怒憎恶。《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孔传:“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

济:〈动〉帮助,救助。《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评语】

人进入社会以后,最烦恼的莫过于被闲言碎语是是非非所缠绕。常言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看到长舌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很让人讨厌。但关键还在于自己的修养,自己对是非抱什么态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进去还不自觉呢?万一有人向我们打听某人的作为,我们应本着“隐恶扬善”的态度相告,绝不可揭发他人的短处,因为这样你自己也许认为很得意,或者为此能满足自己某种不正常心态,但是也因此而使你遭受别人的轻视。因为一个喜欢揭发人家短处的人,就证明他自己的为人一定也有问题,所以在旁人看来也只不过是像孟子所说“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况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不喜欢人家说你的坏话,那你又为什么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别人的是非呢?可见你自己还很缺乏“推已及人”的功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不一定为别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而不是讨厌;不能接受别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已”的方法。否则自己也是性情顽固的人,以顽固去助长顽固,就更加顽固了,结果是一败涂地。

二七三、沉不输心 悻须防口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译文】

遇到阴沉冷漠沉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推心置腹表露真情;见到怨恨失意傲慢自好的人,应该小心谨慎防止祸从口出,

【注解】

沉沉:低而沉。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以此形容阴沉冷漠沉默寡言的神态。

且莫:千万不要。宋·梅尧臣《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之二:“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输心:推心置腹表示真心。唐·杜甫《莫相疑行》:“晚将末契託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悻悻:怨恨失意貌。《孟子·公孙丑下》:“諫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刚愎傲慢貌。《宋史·神宗纪赞》:“安石为人,悻悻自信。”

自好:自以为美好。《庄子·天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此处为“沾沾自好”,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明·袁宗道《读〈孟子〉》:“好善与强知虑多闻识正相违,强知多闻必沾沾自好。”

应须:应当,应该。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防口:本意是谓制止人民批评。语出《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防口犹宽政,餐荼更如薺。”李善注:“言防众口,实由宽政。”此作字面解防备小心,不要多说话。

【评语】

人的表情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个性,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不一样。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必须处处多加提防,当然不要察言观色,阿庚奉承,但把各种表情习惯分分类,以在接人待物时有把合适的尺子。不然一但遇到心地险恶的歹徒,就会深受其害而悔不当初,所以观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见多识广,饱经风霜,对于观人之行都有几分心得。其是否正确跟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眼光是否敏锐有关。大体来说观人之行不外两种,一是不从面部表情来观察人,他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种方法可以说很准,二是从面部表情来观察人,作者这种“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足可和孔子的观人术比美,因为这种方法也很准。俗话说:“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不咬人。”一个表情冷酷沉默寡言的人,虽然不一定绝对不是坏人,但是这种人必须对他多存戒心,假如你推心置腹把什么都告诉他,事后他可能用这些许作把柄来对付你。由于人际的复杂,人在处世时,学学观人本领是很必要的,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是看不出一个人品性好坏的,也就很难确定交往的程度,说话的深浅。没有心理评判,只凭观察表面是不够的。在应当发言的时候一语不发、沉默毫无表情的人,其心难测,可以说是一种阴险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不容易轻轻摇动他的心机。西谚说:“沉默是金子,雄辩是银子。”这是说雄辩不如沉默好。沉默的人看来是代表君子的风度与气质。然而,这不过是普通的看法,不能说是不变的。俗语说:“祸从口出。”这也是戒人少说有害无益的言语,但也绝不能说保持绝对沉默是正确的,应当说的话一定要堂堂正正的说出来。何况说话是人的权利,如果保持沉默太过,就是放弃自己天赋的权利。哑巴是很可怜的,况且无意义的沉默,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猜忌,人人远避这样的人,自己便成了孤独的人。大致说来,一般人是口虽不言而心中多虑,沉默寡言的人多半心中多思多虑。多言多语固然不算是君子的行径,但沉默不语的人,多半是阴险暗昧的小人。此外,还有一种小人,就是听他人的言语有了空隙,就乘势加以攻击,如果和这种人接近表示倾心,也会带给你很大的害处。

【注07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沉沉”为“嘿嘿”意同。

二七四、震聋启聩 保持清醒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译文】

意念头绪昏沉散乱的地方要知道提拨警醒,意念头绪吃重紧张的时候要知道放弃搁置;否则恐怕去除了昏昏沉沉的毛病,又会到来憧憧扰扰的困扰中了。

【注解】

念头:心思,想法。见○四一【注解】

昏散:昏,〈形〉昏聩,糊涂。《吕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昏沉,头脑迷糊,神志不清唐。皎然《陈氏童子草书歌》:“浊醪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散,〈形〉杂乱,错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乱,零乱,杂乱。《六韬·火战》:“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朱子语类》卷十一:“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提拨,振作。明·方孝孺《深虑论》九:“则当博求众庶之善,施之於政,而持其大纲,以提拨天下之勌怠,洗濯天下之昏秽。”警醒,警觉醒悟;使人警觉醒悟。清·徐士銮《宋艳》卷十一:“此诗如清夜鐘声,亦曾警醒多少痴梦否?”

吃紧:切中要害。明·李贽《四书评·大学》:“字字精神,句句警策,最为吃紧,最为详明。”紧张。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当此军情吃紧之时,曷敢不竭力维持。”吃重,承受重压,负担重。《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现在我们江南顶吃重的是江防,要紧口子上都有礮台。”

放下:放在一边或放弃,搁置,停止进行。《朱子全书》卷二:“虽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须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了。”

昏昏:神志昏沉,昏迷。宋·洪迈《夷坚丁志·薛贺州》:“郑人薛鋭仲藏为 贺州守,晚治事且退,意绪忽昏昏不佳,枕胡牀假寐。”

憧憧:往来不绝貌。《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陆德明释文引王肃曰:“憧憧,往来不絶貌。”心不定貌。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憨愚无知貌。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妾若小童,憧憧然无所知。”憧扰,纷乱不安。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不苦憧扰,不知寧静之乐也。”亦作“憧憧扰扰 ”。

【评语】

心中散乱暗昧的时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复饱满,心情过于紧张的时候,要把事物暂时放下,使心绪平衡安定一下。不然,当治住了散乱暗昧的毛病时,却又染了蠢蠢欲动的情绪,扰乱了心地的安静。陶渊明说:“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必须时时有此念头,才能够提醒念头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说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则一切魔障不起,更无外界的纷扰了。工作要讲方法、有效率,不能认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绩,工作紧张而又条理清楚,收效显著才称得上有效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人们更应该注意休闲生活。人的情绪,必须随时做适当的安排与调剂,既不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分疏懒,也不可日夜不停,机械般作个不停。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而那种处于昏昏然工作状态的人,辛苦固然可叹,成效却不见得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自己的脑子都不清醒,何谈事业?这是不足取的,人是需要有正当的调剂才能有健全的身心。

二七五、君子之心 雨过天睛

霁日晴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译文】

万里晴朗的天空,忽然变成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天气,忽然转为明月当空;气候变化的自然机能什么时候有丝毫停止运转?广漠无际的天空什么时候曾发生丝毫障碍堵塞?人的心灵形体,也应当如此。

【注解】

霁日晴天:霁日,雨后见日的晴朗天气。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晴天,晴朗的天空。南朝·梁简文帝《奉和登北顾楼》:“雾崖开早日,晴天歇晚虹。”

倏:〈副〉忽然。周密《观潮》:“倏而黄烟四起。”

迅雷震电:迅雷,犹疾雷。《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震电,电闪雷鸣。《魏书·北海王详传》:“其夜暴风震电,拔其庭中桐树大十围,倒立本处。”

疾风怒雨:疾风,急剧而猛烈的风。唐·元稹《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劲草可以受疾风,盘根然后见利器。”怒雨,即瞋怒雨,雷暴雨的别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乾象·雨》:“雨兴,雷电霹靂,是瞋怒雨。”

朗月晴空:朗月明月。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晴空,晴朗的天空。见一五七【注解】

气机:指大自然的活动。换言之,气是天地阴阳之气,机泛指宇宙的运动,气机就是天地运转,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本指古代军事术语。用兵的关键之一,指将帅的气度、决断等。语出《吴子·论将》篇:“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

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於天命哉!”

凝滞:停留不动,不灵活。《楚辞·屈原·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太虚:指天,天空。此泛称天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太虚,谓天也。”太虚,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指广大的空间,一些哲学家把它看作是万物的始基和根源。最早见于《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唐代柳宗元在《天对》中答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一问时说:“规毁魄渊,太虚是属”,亦指宇宙空间。《管子·心术上》说:“天曰虚”,“虚者万物之始也”,虽没有明确提到太虚,但把天说成虚空,又说虚为万物的根源,对后世有影响。《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太虚、虚,既是指广大无边的空间,又是指产生天地万物的始基。张湛《列子·汤问注》说:“夫含万物者天地也,容天地者太虚也。”以为天地在太虚之中。五代谭峭所著的《化书》也认为虚在气先。北宋司马光在《潜虚》中说:“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故虚者物之府,气者生之户也”,都认为虚与气有区别,虚在气先,比气更根本。张载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太虚范畴,给予了崭新的解释,提出“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重要命题,张载指出,太虚虽指广大的天空,但并非空无所有,是气散而未聚的一种本来状态。气聚结则成为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气、万物的关系只是聚散的关系。“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张载得出结论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载从“太虚即气”的观点出发,批驳了两种错误见解,一是“虚能生气”,陷入道家“有生于无”的错误;一是“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陷入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错误,都是把太虚与气割裂为二。张载“太虚即气”的命题,否定了以气外虚无为世界的本原,证明了没有任何存在于气外的东西,空间也是物质气的存在形式,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程颢、程颐反对张载的论点。程颢批评张载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只是说形而下者;程颐则认为,没有太虚,只有理,天下无实于理者。朱熹进一步提出,太虚就是理。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太虚。王廷相则认为,太虚是无形之气。对于太虚的不同解释,表现了不同哲学派别的斗争。

障塞:阻塞不通。《墨子·亲士》:“怨结於民心,諂諛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如是:像这样,如此。《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

【评语】

这段话给人的启示很多。古人讲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向很注重天道,《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思想实在很有道理,因为宇宙中的星球,虽然多得难以数计,但是却能各自遵循自己的轨道运行,假如其中任何一颗星球脱离轨道,都会给宇宙带来空前未有的大混乱,到那时我们人类也许都毁于一朝之间。无生命的星球都能懂得遵行轨道运行,有灵性的人类更应按照天道来实践人道,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根据,天心虽然有骤然之变,那风雨雷霆对于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过之后天气马上晴朗,不留丝毫痕迹。这正说明了天心的伟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乐之发生,诚然是一息之间就有急剧的变化,务须过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萦怀于心,郁结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难免不遭逢到意外之变。古人教人读书养气,就是要人心与天心相吻合,然后才能天人合一。传说1994 年7月,木星与慧皇相撞,成为全世界各地关注的一个焦点。人们可以预测、观察,但无法防止改变,大自然的变比有时也是无常的,人们对此的感想也很多。现代科学一直在探求其发展规律。现代人当然不信天人合一,但在无常的变化中人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一个修养深厚的人应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如雨过天晴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样,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理智处事。

二七六、有识有力 私魔无踪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译文】

战胜私情克制物欲的功夫,有人说认识不能及早而人力不能容易控制的,有人说认识私欲危害而忍受不了物欲吸引的,因为意识是一颗照亮魔鬼的明亮珠宝,意志力是一把斩伐魔鬼的智慧利剑,这两者不可缺少。

【注解】

识不早力不易:语本《宋·周敦頤集·勢第二十七》:“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一輕一重,則勢必趨於重,而輕愈輕,重愈重矣。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重未極而識之,則猶可反也。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反之在於人力,而力之難易,又在識之早晚。力而不競,天也。不識力,人也。不識,則不知用力;不力,則雖識無補。天乎?人也,何尤!”识破,谓看穿别人的秘密或事物的真相。宋·文天祥《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人生天地间,一死非细事。识破此条贯,八九分地位。”

盖:〈连〉因为,由于。

照:〈动〉照射,照耀。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见○一六【注解】。道教谓眼睛。《黄庭内景经·天中》:“眉号华盖覆明珠。”梁丘子注:“明珠,目也。”佛经《净土论注》说此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此照魔明珠之谓也。

慧剑: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语本《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评语】

自私自利也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私自利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是每个人都很难做到控制私心私欲,甚至还有一句“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谚语为自私自利的人作辨解,因此自私自利的小人就更加振振有词行之无愧了。人们之所以难以按制私心杂念,除意志、理性等修为外,还在于所受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一个人想彻底控制私情私欲,最好不要从修养或品德方面着眼,而是应该从利害关系来衡量,因为一个太自私或物欲太强的人,多半都会遭受人的排斥,成为自己前途事业的一大障碍,到最后由于自私自利而自毁前程。因此费希特在《告德意志国民书》头句就说:“德意志所以亡国,乃是因为德意志的国民把自私自利的欲望发挥到最高点。”可见自私自利危害之大,小则足以危害自己,大则足以招来亡国之祸。在私欲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比较强调集体主义克制私欲的,过于自私的人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一个社会都那么自私而冷漠是不可想像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只有你献出一份爱去关心别人,别人同样来关心你,社会才会和谐,才有温暖。那么,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战胜不了自己的私欲,也团结不了人,何谈事业的成功?所以,归根结底,消除私欲首先要加强修养来战胜自己。击退私情,抑制私欲;如果对私情私欲这一顽强敌人,没有彻底认识的话,就达不到击退和抑制的目的了。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这是先决的条件。对于排除心中的恶魔,如果不能认识出恶魔的原形,那就没有办法了,虽然识透了他的本体,然而,击退抑制这一恶魔并不简单。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达到目的。只有知识才是照出恶魔的一颗明珠,没有这一颗明珠就照不见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斩杀恶魔的一把慧剑,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坚,虽然有明珠照见,也斩杀不了恶魔。因此,这意识坚固的毅力,都是断邪念、明心体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七七、困苦穷乏 锻炼身心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译文】

横祸逆运困苦贫穷是锻造锤炼英雄豪杰心性的一副熔炉铁锤,能受到它的锻炼,则身体心灵共同受益,不承受它的锻炼,则身体心灵一齐损伤。

【注解】

横逆困穷:横祸逆运困苦贫穷。见○五一【注解】

炉锤:犹锤炼,比喻磨练人心性的东西。见一七四【注解】

交益:交,〈动〉本义交叉,脚胫相交。《说文》:“交,交胫也。”一齐,同时。《明史》:“中外交荐。”益,〈名〉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跟“害”相对。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谦得益。”

损:〈动〉本义减少。《说文》:“损,减也。”伤害或损害。《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评语】

孟子有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天将要给一个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了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抱持乐观的希望,不屈不挠接受锻炼,最后一定得到幸福与光明。可见一个人处世没有经过一番忧患并不是好事;尤其是青年人刚刚进入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撞憬,雄心万丈,壮志凌云,可人生的路往往是多起多伏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是靠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难,还是像以前那样去寻找父母的庇护,或者一蹶不振,真可谓是人生的三岔口。如果不经过一番艰苦磨炼,将来不但很难给自己创造光明前途,也很难为国家社会肩负起艰巨任务,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古语也有“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 的名谚,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正是锻炼琢磨人们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人生来如果不受困苦,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绝不会有健全的发展。温室的花是经不起风雨的。不论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还是说乞求生存的小手艺,固然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每条路都是坎坷不平的,都是要在刻苦的磨炼中战胜外来的艰难险阻,克服内心的消沉意志才可能成功。一个能在横逆中挺起胸膛的人才算英雄好汉,一个在困苦中倒下去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身心的锻炼是要有不屈的追求,坚强的意志为前提的。

二七八、戒流于虑 警伤于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譬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译文】

“伤害人的心不可以有,防备人的心不可以没有”,这是告诫疏忽于思考的人;“宁可忍受他人的欺骗,不要事先猜疑他人欺诈”,这是告诫过细于观察的人。这二警语合并共存,才算是精干聪明而淳朴宽厚的为人之道啊。

【注解】

戒 <动>:本义警戒,戒备。《说文》:“戒,警也。” 告诫。《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

疏 <动>:本义疏导,开通。《说文》:“疏,通也。” 疏忽,粗疏。《韩非子·五蠹》:“有疏,则为强国制也。”

宁(nìng):<连>宁可,宁愿。《说文》:“宁,愿词也。”

逆诈:谓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

伤 <名>: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说文》:“伤,创也。”使用过度以致厌烦。

察:本意是观察,仔细看。《说文》:“察,复审也。”

精明:纯洁聪明,精细明察。见○三八【注解】浑厚:淳朴,敦厚。见○三八【注解】

【评语】

古人总结人生体验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话,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出处的《增广贤文》堪称大全了。本书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不同看法。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因为你害了人人家也会害你,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有一种人由于心地非常坦荡,总觉得自己所言所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于是不分轻重,不看对象,把自己的机密事都告诉跟自己关系不够的人,为此反而落得一个受制于人的恶果,这种人就犯了“交浅不可言深”的处世原则,结果为此反而授人以把柄,犯了太相信人的不足。但防人是有前提的,对坏人,小人、俗人,是非防不可。如果人人防,事事防,人便成为“套中人”了。同样忍让也是有前提的忍让,小事忍,自己利益忍,决非事事处处忍。防之太甚不好,没有人生经验同样不适于社会。从人类整体的大处著眼,无论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说是同胞,相互间以仁爱之心相处,那么都有幸福。人绝不可以存害人之心,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道理。人虽不应当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范坏人加害于你。有些人把人家都当成和自己一样去看待,这样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还有些人太聪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诈伪而严加防范,两相比较下,愚直的人使人愿与他相亲,聪明的人则人人都敬而远之。人有聪明固然不是坏处,但切戒破坏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处,这是不可不细加察者的。以上的话我们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么差误了。

二七九、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译文】

不要因为群众疑惑就阻碍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任凭自己意见就废弃他人的忠告良言,不要私溺小恩小惠就伤害重大的整体利益,不要借助公众舆论来惬快自己的私人情绪。

【注解】

群疑:即“众难群疑”,谓众人心中都有疑难。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阻:推却,拒绝。《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独见:独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谓能见人所不能见者。《吕氏春秋·制乐》:“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私:〈动〉偏爱。清·黄宗羲《原君》:“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贪爱,求多。《战国策》:“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占有。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平生负国谴,骸骨非敢私。”私溺,偏爱。《文选·范晔〈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投贤之路。”吕向注:“言崇旧恩偏授其任,则易开没溺私情之失。”

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平原君)未睹大体。”大要,纲领。《三国志·魏志·陈矫传》:“操纲领,举大体。”

快:〈形〉本义高兴,痛快《说文》:“快,喜也。”惬快,满足,称心。汉·仲长统《昌言》下:“故欲其关豫朝政,愜快私愿,是乃理之自然也。”

【评语】

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但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做事一定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很多的人对事表示疑惑,而我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被群众的疑虑所阻碍,而绝对不能摇摆不定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未必合乎真理,一个人的独见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确信,就可以排除别人的疑问。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该坚待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要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听人家的话。择善固执与固执己见二者的分际非常微妙,如何取舍就完全仰赖自己高超的智慧了,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明辩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而个人的真知灼见又是建立在集体的智慧之上。从现实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的民主,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志办,必须经过公议,也必须有最后的决策者。但决策人要善于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不存私心地采纳意见,这样最后的决策才可能正确,有见地。古往今来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伟业,都是有别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见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个人独力所能成的,凡事应当多旁听他人的意见,做为多方面的参考,千万不要任性而忽视他人的言语。

二八○、亲善防谗 除恶守密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译文】

善良的人不能够急切与他亲近,不适宜预先宣扬其善行,唯恐招来恶言中伤的奸恶小人;邪恶的人不能够轻易与他去离,不适宜首先发起其分离,唯恐遭受谋划罪孽的报复灾祸。

【注解】

急亲:急,本义狭窄。疾速,快捷,匆忙。《战国策·赵策》:“秦急攻之。”亲〈形〉本义亲爱。《说文》:“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广雅》:“亲,近也。”急亲,急速与之亲近。

预扬:预,〈形〉本义安乐。经典通用“豫”字。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预备走舸。”(豫备轻快的小船。豫,同“预”,预先。舸,船,走舸,快船,偏正式词组。) 扬,〈动〉本义高举。《说文》:“扬,飞举也。”《小尔雅》:“扬,举也。”显示,夸耀。《汉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有宣扬的意思。预扬就是预先宣扬。

谗谮:恶言中伤。晋·宏《后汉纪·灵帝纪上》:“中常侍曹节、张諫、王甫等因宠乘势,贼害忠良,谗譖故大将军竇武、太傅陈蕃,虚遭无形之舋,被以滔天之罪。”

奸 :<形>本义奸邪,虚伪狡诈。《说文》:“姦,私也。” 《广雅》:“姦,盗也。” 《小尔雅》:“奸,犯也。”〈名〉犯法作乱的人,歹徒,恶人。

轻去:轻,轻易。去,本义离开。《说文》:“去,人相违也。”去离,分离,离开。汉·班固《白虎通·谏诤》:“亲属諫不得放者,骨肉无相去离之义也。”

先发:首先发起。宋·沈作喆《寓简》卷十:“大抵讥誚之语,先发者未必切害,而报復者往往奇险深酷。”

谋孽:谋,〈动〉本义考虑,谋划(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说文》:“虑难曰谋。”孽,〈形〉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说文》:“孽,庶子也。”〈名〉罪,罪恶,罪行,严重的罪过。《孟子》:“天作孽,犹可违(违,逃避)。”谋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评语】

所谓“善人未能急亲”跟“君子之交谈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的一句谚语很类似,因为君子之交是道义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爱好、情趣、学识为纽带来建立感情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相互观察了解的过程,自然都是在平淡中建立感情。和善人交,与君子游是人所愿也。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人与善人,奸滑之辈与君子从各个方面部格格不入。显出想与君子善人急于交往而过分亲密,小人很可能因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坏的念头。与君子交,做君子难,远小人不易。“恶人未能轻去”跟“请神容易送神难”类似,因为“上台容易下台难,合时容易分时难”,乃是人心之常情。人们讨厌小人,但小人由于擅长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权势者的赏识而很有市场。如果当权者是好邪之辈,得罪了就更加困难,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时机。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手下有宵小之辈要解雇,事先都得作周详考虑。不论在理由上或说词上都要特别斟酌,否则一旦遇到“弩马恋栈”,他就会藉词大闹一番,有时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灾祸,要一举中的才不会有后遗症。这种实例我们经常可以报章杂志上看到。不过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不论是亲贤亲善远小远奸,首先是自己做事须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就不必畏首畏尾,要放心大胆去做,即使遇到奸诈小人对你进行恶意报复,于公于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这是交游做事的基础,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铲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学的两种原则作为圭臬(准则),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错。

二八一、暗室磨练 临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译文】

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节操义行,是从暗室漏屋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旋乾转坤般扭转局面的经纬纲纶,是从临深履薄的慎戒中磨练出来的。

【注解】

青天白日:青天和白日,谓天气晴好。唐·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臺。”喻政治清明,光明磊落。宋·陈亮《谢罗尚书启》:“内韜骏发之才,蔚负老成之望。青天白日,有是清明;霽月光风,终然洒落。”

节义:谓节操与义行。见一四一【注解】

暗室漏屋:暗室,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即“暗室不欺”,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谓光明磊落。语出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漏屋,简陋的房屋。漏,通“陋”。清·钱谦益《张藐姑太仆许饷名酒》诗:“漏屋书传君自圣,《囚山》赋就我真耽。”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室。

旋乾转坤:谓改天换地,根本扭转局面。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乾转坤。”也作“旋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经纶:本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见○三二【注解】。

临深履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晋·葛洪《抱朴子·君道》:“诚能事过乎俭,临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处存不废虑亡之惧。”亦省作“临履”。

缲[sāo]:同“缫”,〈动〉煮茧抽丝。《孟子·滕文公》:“夫人蚕缫,以为衣服。”通“藻(〈动〉整理,装饰)”。文彩,修饰。《周礼·夏官·弁师》:“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此处做整理领悟解。

【评语】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称道的节义忠贞,是历千古而不能磨灭的。既不是一时在人前造作的伪善行为,也不是在人所不见的暗室当中的私情私见,君子慎独,虽处于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说,青天白日的节义是从暗室漏屋之中培养出来的。一个人能够有旋乾转坤的大手笔,不是豪放的思虑所能达成的,必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一点也不敢疏忽,谨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养出成绩。俗话说“滴水穿石”,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夜寒彻骨,哪有腊梅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都得经过艰苦恶劣环境中的奋斗。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仅仅接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和受得了磨难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的事业绝对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的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因此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实的基石。那些所谓“举大略细”“作大事不拘小节”的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注07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列于○○三之后。

二八二、父慈子孝 伦常天性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

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友爱弟妹恭敬,即使做到最完美地步,全都是应当这样做的,用不着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果布施的任负恩德,接受的人怀感恩泽,这样就是过路之人,这就成为市井道路之人了。

【注解】

纵:〈形〉本义松缓。《说文》:“纵,缓也。”<连>纵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铃》:“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极处: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见二五八【注解】

合当:犹应当;应该。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三折:“事既该十恶大逆,罪合当万剐凌迟。”

著不得:著,着的繁体字,〈动〉用。《世说新语·文学》:“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广, 广又不能答。”不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唐·王昌龄《浣纱女》诗:“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著不得即“用不着”。

任德:任,〈动〉本义挑担,荷,肩负。《国语·齐语》:“负任担荷。”注:“任,抱也。”任负,负载,承载。语出《诗·大雅·生民》:“恆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德,〈名〉恩惠,恩德。《战国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注:“恩也。”任德,即承载着恩德。

怀恩:感念恩德。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怀感,心怀感激。《后汉书·刘平传》:“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貲就赋,或减年从役。”恩泽,帝王或朝廷给予臣民的恩惠。言其如雨露之泽及万物,故云。《逸周书·时训》:“大雨不行时,国无恩泽。”

路人:喻指彼此无关的人。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公车徵士豫章徐孺子》:“子琰宿有善名,在礼无违,儻见微闕,教诲可乎!如何儵忽,甚於路人?”

市道:指市井及道路之人,普通人。《汉书·刘辅传》:“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壹言,臣窃伤心。”颜师古注:“市人及行於道路者也。”

【评语】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当然的伦理之道,有时达到极点也是应该的,不可以有丝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对于子弟认为是施恩,子弟对于父兄感恩,这样的施恩望报,骨肉之亲反而不如路人。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说:“陛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陛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陛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所以,说真的孝行是自己不会感觉得到的。世界上自以为有孝心的人,但并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顺父母,是无论如何都要使父母欢心,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当人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孝行,同时就起了要求报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义。兄弟之情也是一样。友恭之情是出于真情的流露,这其间也丝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伦常天性,是古人处理家庭伦理的优良传统。在农业社会最重天伦之乐,因此才把“多子多孙”视为人生的一大福分。因为农业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劳力,而多子多孙才能形成劳力密集的生产集团,在这大家庭中也最重视伦理道德观念,一户农家往往多到几十口人也并不稀奇,真是其乐融融。不过那时的国家社会,对农民并没有任何照顾或福利设施,任凭农民躬耕自食自生自灭,所以人人都抱“养儿防老”的想法。在现代社会,父母跟女子的关系已经变成一种义务,养儿防老变成了落伍思想。父母抚养子女是责任,子女孝敬父母是义务,兄长友爱弟妹恭敬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理所当然的真情所在。人伦思想乃本乎天性,骨肉至亲之间自然会有出于真情之爱,既没有施恩望报也不会有感恩图报的心理。否则,有付出必需索取回报,这跟市井路人又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