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体常识
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类别。古代文体就语言形式而论,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韵文讲究押韵,如各朝代的诗歌;骈文和散文不讲究押韵,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讲平仄、对仗,散文没有这些讲究。我们讲古代散文,是广义概念的,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称为散文。
(一)诗
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又称“古风”。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唐以前的文人诗和唐以后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古体诗的特点:每首诗句数不限,押韵、对仗、平仄都比较自由,没有一定的限定。按每句的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四种。如《古诗十九首》、《观沧海》、《长恨歌》。
2.近体诗。又称“近体诗”、“格律诗”,是唐以后形成的一种诗体。每首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均有严格的规定。按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七言两种;按每首句数,可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1)律诗,每首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逢偶数句句末的字要押韵;每句中平仄相间,每联两句,平仄相对。按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如《春夜喜雨》、《山居秋暝》。
(2)绝句,每首四句,押韵、平仄与律诗相同,对仗则比较自由。按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五绝、七绝。如王维的《鸟鸣涧》和杜甫的《绝句》。
(3)排律,每首不少于十句的偶数句,押韵、平仄与律诗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
(二)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按各词调字数的多少,又分别称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中的段称为“片”或“阕”,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起初,词被视为“小道”、“艳科”,不登大雅之堂,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歌女们的曼吟低唱传到文人中间的。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较浪漫,在对酒当歌之际,为了佐欢遣兴、消愁解闷,漫笔偶成,自然多为描写男女情爱、留连光景之作。
正式宣布词的独立地位的是宋代李清照的《词论》,她挂出词“别是一家”的招牌。周邦彦是词艺的“集大成”者,周邦彦与柳永并称“周柳”,与南宋姜夔并称“周姜”。李清照生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沈谦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尖锐,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的,与北宋苏轼并称“苏辛”。南宋时期还有许多杰出词人对婉约词风进一步开拓,姜夔的“清空”、“骚雅”,史达祖的“奇秀清逸”,吴文英的“如七宝楼台”,等等。
(三)散曲
散曲兴起于金元时期,最初主要在市井中间传唱,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文人染指,大量创作,很快风靡流行,由北向南,成为元朝“一代之文学”。
散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又名“叶儿”,是一种短小的单支小曲,如张养浩《双调·折桂令》[中秋]。套数也称“联套”、“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连缀组合起来的,除第一支曲子的曲调名要标在标题宫调名之后外,其他各支依次在正文中标出。
散曲的标题一般包括三部分,即宫调、曲调、曲题。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乔吉的《越调·斗鹌鹑》[歌姬]等。
(四)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是赋之特征。前四字指赋的形式,后四字指赋的内容。《汉书·艺文志》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散文的文体,介于二者间。首先,赋体文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讽谏,而且赋体文学一般都继承《诗经》传统,用序说明创作的目的;其次,赋体文学以对问为基本的结构形式。第三,赋体文学以铺陈排比为基本的描写手法。第四,赋体文学都追求宏丽温雅的审美风格。
赋成为一种文体,在汉代领一时风骚。至唐代韩愈、柳宗元发动“古文运动”,骈文逐渐失去正统地位。这对赋有一定冲击,但宋以后,赋依然是文人学士最喜欢的文体之一,主要是俳赋与文赋。
《汉书·艺文志》载: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其中宋玉之《风赋》、枚乘之《七发》、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东方朔之《答客难》、扬雄之《长杨赋》、班固之《两都赋》等等,无一不是传世佳作。
(五)散文
古代散文大致可分为历史散文、议论散文、杂记散文、应用散文四大类。
1.历史散文。①编年体: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间顺序通贯起来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等。②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③国别体:按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2.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散文。诸子散文大体上属于议论文范围。如儒家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法家的代表作有《韩非子》;道家的代表作有《庄子》、《老子》;墨家的代表作有《墨子》;兵家的代表作有《孙子兵法》等。
3.议论散文。议论散文的特点是分析和说明事理,常见的形式有:①论:这种体裁的文章侧重于析理。如《过秦论》、《六国论》等。②说: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如《师说》、《爱莲说》等。“论”和“说”的界限有时很难分得十分清楚,大体上说,内容较为庄重的,大多采用“论”;一些较接近文学性散文的,大多采用“说”。如《爱莲说》。③原:是推论事理的议论文,对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如《原毁》、《原君》等。④寓言:古代寓言大多富有哲理性,一些著名作家常用寓言来代替抽象的议论,把要说的道理在寓言中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这个含义上说,寓言属于议论散文。如《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⑤书信:从应用范围而言,自然属于应用文,但按内容来说,古代属议论性质的书信占很大比重,所以也将其归于议论散文。如《答韦中立论师道说》等。⑥赠序:赠序时赠人以言,从应用范围而言,也属于应用文,但古文中不少赠序从内容看属于议论文。如《送东阳马生序》等。古文中还有不少序文也应归于议论文,如《伶官传序》等。⑦奏议:从应用范围说,也属于应用文,但从内容上看,它是臣子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应属于议论文。常见的形式有疏、表、对策等。如《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等。
4.杂记散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山川景物人事记,如《岳阳楼记》。二是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广泛,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小品、文字考证等都可涉及,如《左忠毅公逸事》等。
5.应用散文。书信、赠序、奏议就应用范围而言,属于应用文。古文中的“墓志铭”、“祭文”也属于此类。如《柳子厚墓志铭》、《祭妹文》等。
(六)戏曲
包括杂剧、传奇。
1.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元杂剧也称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当时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最著名。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
在结构上,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当于现代戏中的“幕”。元杂剧中还有“楔子”,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的由来作简单的介绍,相当于“序幕”。
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正末、正旦是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以一人主唱的形式进行。宾白就是说白,包括对白和独白。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2.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如汤显祖的《牡丹亭》。
(七)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当属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外还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它们都是章回体小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