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518学习网精品学习资料总目录

现代说明文阅读

知识精讲

现代说明文一般指现代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首先我们要了解文体特点,把握解题基本方向。

一、自然科学类散文的特点

1.时代感强。从这几年高考所选的文章看,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科学、电子通讯、天文学等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客观性。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内容的单一性。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唯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4.表达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自然科学类文章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二、自然科学类散文的阅读要点

1.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说明文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从而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8种。

①举例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②列数字:用科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③作比较:把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特征有清晰的了解。④下定义:用科学的语言把被定义概念的本质性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解说,揭示事物本质属性。⑤引用:引用资料说明事物特征。⑥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事物的特征。⑦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有助于说明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区别。⑧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辅助文字加以说明事物特征,直观性强。

2.理清说明的结构和顺序。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①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总—分等。事物性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常常是按照并列式来安排的。②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三、自然科学类散文阅读的步骤

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这是为再次有目的的、重点阅读做好准备。

2.再读。再读的目的是要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关键性语句以及文后的思考练习,要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说明性文章往往多用选择题来检测学生对文章中信息的筛选能力。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此外,这类文章因为在内容上存在着科学性、理论性强的特点,因此多数题目只是要求学生能读清文本,并不会提出理解性较强的要求,阅读难度并不大。

四、培养良好的概括、归纳意识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主要是为了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而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取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都有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是现代文阅读的热点和难点。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一般就在原文中,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材料及阐释过程来传达的,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2.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特点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3.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对显性的信息,要合理截取:一是注意准确性,摘录重要的词句,切忌多而杂;二是讲究完整性,不可遗漏要点;三是文句通顺简洁,不要冗长拖沓。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等隐性信息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获得。对隐性的信息,需要用自己的语言从文中概括。概括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通过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从而正确深刻地理解,准确而顺畅地表达。

5.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现代文阅读离不开综合比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总之,读懂也罢,表达也罢,都离不开归纳与概括,因而阅读时从要点的梳理到词句都应精心推敲,形成良好的习惯,日久天长,便成能力。

五、说明文选择题失误指正

1.曲解原意。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把自我的想法融合到理解中去而造成的。尊重文章的说法,是改正这类错误的要诀。

2.因果倒置。本末倒置、因果不分,这是对文章逻辑推理的方式不清晰导致的。学习一点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借用理科学习中的一些概念,必能有所帮助。

3.偷换概念。这是说明性文章命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命题者往往会把文中出现过的几个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从而设计这样的命题。应对方法是:理清概念,分类比较,得出概念的从属关系。

4.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这类试题只要认真对照原文,不难发现其错误。

5.超前肯定。文章中对某些事物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没有得出相当清晰或肯定的说明,往往在选项中就已经成为了事实,这就需要对照、分析。

6.指代不明或理解指代出错。解答此类试题,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7.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大小。

例题精选

(一)(2010年上海高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分析】 答案: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四个思考方向:一看表达方式,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一般来说,议论的句子可能就是该段落的主要内容;二看段内文句之间是否存在总分关系,总说或总结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是较长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概括、归纳各层次的要点即可;还可以把该段落放在全文中观察,特别是观察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或许上文的结尾或下文的起首归纳了该段的主要内容。如果纯属叙事、说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当别论。

第②段是一个议论性段落,一共四句。第一句是引论,第二句提出观点,三四句分论,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和、宣纸等方面分论为什么“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第①段的最后一句对本段的内容也有提示作用。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分析】 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本题貌似考查引证的作用,实质上还得研究段落内部的结构。该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两个层次之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从文脉上分析,这一句是既结上又领下的过渡句。两个分论点分别是:“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需要做的还有归纳、概括,不要照抄原文。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分析】 答案:A

A项错在“对艺术的赞美之情”,应为“对笔墨艺术的赞美之情”。

4.第⑤段中“性灵”一词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 答案:情感和美感。

“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这一句既呼应了第④段,又是第⑤段的中心句。接下来分两个层次说,第一层到“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谈的是“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笔墨具有了人的情感,文人将笔墨作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所以,“性灵”的第一个内涵应为“情感、态度、思想”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二层是说“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所以,性灵的第二个内涵应为“美感”等审美层面的东西。不要照抄原文。

5.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分析】 答案: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从全文看,该段文字谈笔墨的“超越”主要是在后半部分,即第⑤段至结尾。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根据语句之间的送迎际会,可以圈定三个中心句:“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解题方法是从结构入手,把握层次,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二)(2012年上海春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起一定作用。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 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与“文言”分庭抗礼。这种“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

⑧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史》、_______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⑨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是元、明、清几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统治阶级的习惯用语,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

⑩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正统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统一规范的语言形态,改变了早先的言文不一致、方言并立的局面。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

1.文中与“普通话”相对的概念是(  )

 A.白话 B.文言 C.方言 D.口语

【分析】 答案:C。这道题目涉及到一些相对的概念的思辨。“相对”指的是“两个概念相互对应、对立”这一意思。

2.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

【分析】 答案:科学、准确地揭示了本文说明对象“现代汉语”的内涵。

说明性的文本,必然会涉及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等基本知识。解答这样的题目需要讲清楚两点:一是该说明方法的作用,二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备考的角度来看,一是记熟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二是学会归纳该说明方法揭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而下定义,就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

【分析】 答案:“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

解答这一道题目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了。⑥⑦⑧⑨⑩段是一个总分总的段落:第⑥段总起两种趋势,⑦、⑧与⑨段分说两种趋势,第⑩段从两个方面总结。这一句话就是对另一种趋势的概括,可供筛选的内容有:“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将这些话的意思加以归纳、整合即可。

4.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人间词话》

【分析】 答案:C

这一道选择题,其实考查的是经典作品的语言符号——作为考生只有一方面熟悉其中的作品或节选文字,或真的读过;还要对使用的语言符号有过辨析才能轻松应答。其中《世说新语》学生在初中读过其中的《周处》,《聊斋志异》(《促织》)、《红楼梦》(《香菱学诗》)、《人间词话》(《人间词话》七则)等都是高中的课文。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北京话读音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因为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堪称现代白话文合乎语法规范的典范著作。

 C.在语法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彻底摆脱了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影响。

 D.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

 E.到了二十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分析】 答案:BE。A,原文为“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可见,说其是“确定的”,是指“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包括“各种方音”,不确定;并非说“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B,原文为“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典范的著作”包括两类,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所以表述正确。C,原文是“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实际上,“现代白话文著作”是在“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只是有些不合了,并非“彻底摆脱了”。D,原文是“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强调是“最初”、“后来”,并没有说“宋元之后”。“宋元以来”是“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E,原文是“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所以,表述正确。

6.从全文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 答案: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道题需要对全文做整体把握,即弄清文章的结构和组织:①到④段是个总分的段落。第①段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分别领起下面三段。其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一句领起第②段,所以答案首先应该在这一段里寻找: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其余的段落谈的是现代汉语的发展,是从时间上说,我们再看其中在历史变革中的“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原因:“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迁移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过6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除了最为著名的发生在6 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对生物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中、澳、美、德等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导致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元凶”,极有可能是硫化氢。

②根据化石记录,在寒武纪末期、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研究表明:二叠纪末期,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在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 。在这次大灭绝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发生原因,科学界曾经提出过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是超大规模火山爆发或者海平面的下降导致,有的认为是由于彗星、小行星等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是各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③2003年,一个由中、美、德、澳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开始对二叠纪生物物种大灭绝的成因进行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葛瑞斯在从帕斯盆地提取的岩芯样品中发现了来自于绿硫细菌特征的分子化石。绿硫细菌是一种适合生存于厌氧、硫化氢丰富的透光带环境中的自养型菌类,能利用硫化氢、单质硫等进行光合作用。他们并且发现,岩石中的碳、硫同位素、铁离子丰度等都出现异常变化,由此推断出生物大灭绝期间帕斯盆地一带的海区严重缺氧和水体富含硫化物,现在唯一和当时情况类似的地区就是死海。专家推测:当时可能是因海洋透光层(海底200米左右,生物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生存的最远距离)带有有毒硫化氢,“杀死”大量需要氧气呼吸的海底生物,并且这种有毒气体达到富集状态,向陆地扩散,造成陆地生物短时间内同样大面积“消失”。

④那么有毒硫化氢从何而来?专家解释,海底淤泥会产生有毒硫化氢。但海洋是流动的,一般情况下会缓慢释放,不会全部富集到表层水体透光层中,只有当古海洋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完全不流动、不交换,呈完全静止状态,才会出现有毒硫化氢富集表层水体的情况,造成海洋动物灭绝。

⑤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由于澳大利亚帕斯盆地岩芯的地层记录并不完整,研究小组选择了研究程度极高的中国浙江煤山二叠纪—三叠纪国际标准剖面开展生物分子化石的合作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博士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塞蒙斯院士合作,分析了浙江煤山露头样品的生物分子化石,得出与澳大利亚帕斯钻井样品类似结果,证明了2.5亿年前海洋硫化氢污染事件是全球性的。

⑥虽然新观点已经形成,但是曹长群博士表示,进行此次生物大灭绝原因的研究牵涉到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现在他们还在对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是当时南北极温度不断升高,造成海洋难以形成环流,大量绿硫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量硫化氢气体难以沉积到海底”。曹长群指出,现在发表的只是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煤山科学钻井项目的生物分子化石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只有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所说的“生物物种大灭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划线部分的内容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认为“导致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元凶’,极有可能是硫化氢”。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目前找到的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彻底更新。

 B.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是一个谜。

 C.2.5亿年前,有毒硫化氢气体首先在海洋中大量产生,而后向陆地扩散。

 D.在澳大利亚和中国浙江发现的类似的化石样品,证明了二叠纪末期硫化氢污染的全球性。

5.下列对这篇文章结构和要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第①段是全文的第一层,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科学家对二叠纪全球生物大灭绝原因研究的最新发现。

 B.文章的第②③段是全文的第二层,其主要内容是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科学界以往对地球生物史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种种猜测。

 C.文章的第④⑤⑥段是文章的第三层,主要内容是解释推测2.5亿年前造成生物大灭绝的硫化氢气体产生及其富集于水体表层的原因。

 D.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的结构,先交代最新发现,然后一步步推究原因。这种写作思路和科学家研究的思路不谋而合。

6.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请概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成因。(80字左右)

7.根据文意,你认为把生物大灭绝的成因作为研究课题有何价值?(至少说出两点)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生活越好,感觉越糟

钱能买到快乐吗?当世界银行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标准来衡量国家财富增长时,这个国家的国民整体快乐水平是否也会上升呢?凭直觉,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收入的增加可以让人们满足更多的需求,而得到满足的需求甚至欲望越多,就会感觉越快乐。在这里,有钱就可以有更多选择,选择余地越大,快乐指数越高。

然而,心理学家的调查却显示,事情显然要复杂得多。财富与快乐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加以考虑,快乐似乎应该和更多的因素有联系。

“快乐指数”的悖论

如果1代表“对我的生活根本不满意”,7代表“完全满意”。用这个简单的办法进行调查,被《福布斯》(Forbes)杂志列为美国首富400人的平均快乐指数为5.8,而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者的平均指数为2.9。

但奇怪的是,在过去2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人们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快乐指数也是5.8。能够拥有5.8这一指数的,还有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伊人。马赛伊人大都居住在简陋的草棚内,他们的村落从来没有电力供应,甚至最基本的饮水也十分缺乏,但马赛伊人的快乐指数照样是5.8。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南亚次大陆上,生活在加尔各答贫民窟的人们,尽管对他们来说每天能吃饱饭已是奢望,但他们的快乐指数也达到了4.6。

更多的研究显示,在大多数北半球国家,尽管过去10年间GDP大幅增长,但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却没有明显改善,抑郁和不信任的程度反而有所增加。在日本,自1958年以来,人均GDP也实现了惊人增长,但国民的快乐感却一直维持原状。

最典型的还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人均GDP已经增长两倍,美国社会的进步也呈现出令世人瞠目的效果,其中包括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空前提高;国民的寿命不断延长,生活更加健康;犯罪率越来越低;环境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不过令人诧异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通过“你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怎样?”的调查得出)却几乎没变。相反,在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抑郁症的发生率竟增加了9倍。而在好莱坞电影中美国人也经常被描写成一边买东西、一边扔东西;一边雇人来清理储藏室、一边腾出空间放置新买东西的烦躁不安的购物狂,仿佛不这样,许多人根本无法让自己开心起来。

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鲁特·维恩霍文通过对欧盟国家的一系列调查后发现:人们的感觉之所以会越来越糟,是因为经济增长导致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于是奢华的生活越来越显得平常无奇,因此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心理满足。

这或许正是事实的一部分。19世纪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曾经写道:“人性中存在一种对当前时代的优势加以贬低,而对其不幸加以夸大的强烈倾向。”美国社会评论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在其所著《进步的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一书中也认为:“导致这类不满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想跟上潮流。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另外,伊斯特布鲁克还引用了“崩溃焦虑症”(即担心好日子必将结束)和“目录诱导焦虑症”(即担心一个人无法承受社会的全部好东西)等理论来对这一奇怪现象进行解释。

另外,过于强调个人奋斗的孤独感同样正在驱赶幸福。“与自己竞争是一件孤独的事”。伊斯特布鲁克引证一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认为虽然人们挣的钱越来越多,但挣钱的过程却往往很孤独——要么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脱离了我们的根本,失去了朋友和家人;要么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只身一个人打拼。现代生活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豪华酒店的客房,人们不快乐的原因是“没有人能够和你结伴而行”。调查显示:5年以前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很孤独,今天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3%。

那么,快乐的感觉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城校区的心理学教授艾德·比纳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深入分析了150份有关财富和快乐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当经济的改善满足了基本的食宿需求,如让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获得一份门卫的工作时,收入的确是衡量幸福的标尺。但随着财富的不断增长,额外的收入将不再带来多少额外的快乐。相反,快乐是来自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自我满足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以及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如果心理学家在政府的经济班底中也能有一席之地,那么他们会依据这样的例证指出,一旦某个国家达到一定的繁荣水平,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并不能换取更多快乐。相反,维恩霍文教授说,提升公民的幸福感需要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投资,增加促进自由、民主、信任和公众安全的政策举措。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富裕的国家往往是民主国家,尊重人权,有公平的法律体系、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高效廉洁的政府。所有这一切都是幸福的源泉。

不过伊斯特布鲁克在他的书中还指出,更加重要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内心深处创造幸福,因为财富不可能战胜生命漫无目的的那种感觉。他指出:“人们生活中所真正需要的大多数的东西,诸如爱、友谊、尊重、家庭、名誉和快乐,都是无法定价的,也不可能在市场上出售。”他还运用了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经常感激别人、宽恕别人以及对物质条件感到满足的人,比其他人更加乐观和快乐。

学者还对金钱与快乐的关系作了更有趣的研究,他们发现,认为自己现在很快乐的人,多年以后赚的钱往往比当年自称不快乐的人更多。这说明幸福感可以使生产能力、创造性和其他导致收入增加的特长不断提高,而并非(或不只是)收入的提高带来更多快乐。对自身状态满意的人也更容易结婚并保持稳定和健康的生活状态,而这一切都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感。钱或许不能买来快乐,但快乐可以生钱。

(林 辉)

1.第一节“美国社会的进步也呈现出令世人瞠目的效果”一句中,“瞠”的读音是(写出拼音),“瞠目”在句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

2.广义的“悖论”是指相互矛盾的观点或结论。本文引言提到的传统经济学观点是:“财富多。快乐程度高。”联系下文的实例看,与此相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本文对“为什么生活越好,感觉越糟”的解释,可以从两方面概括。这两方面是: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列举的快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满足基本需求的收入;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愉快的工作氛围;④对生命意义的感受;⑤对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⑥公平的法律体系;⑦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⑧高效廉洁的政府;⑨经常感激别人和宽恕别人;⑩对物质条件感到满足

(1)如果把上述要素分成两类,属于外在要素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意,快乐更重要的要素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你对财富与快乐关系的理解和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