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既加冠 ________
(2)俟其欣悦 ________
(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
(4)卒获有所闻 ________
(5)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
(6)持汤沃灌 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天下缟素
C.吾妻之美我者 D.一狼洞其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无从致书以观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以其境过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选段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我”幼时求学的艰难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能动摇“我”求学的意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
6.你认为作者“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段回答,至少两点,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7.(2015·十堰模拟)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十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左传》旧传为______(朝代)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人名)所撰。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
(3)小惠未徧 ______________
(4)既克 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动作,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他的远谋。
6.(2015·乌鲁木齐)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7.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8.(2015·汕尾)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B.鲁庄公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国人的支持。
C.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
D.鲁庄公在作战中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充分信任曹刿的军事才能。
(十二)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本文选自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通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楚人怜之( )
(2)度已失期( )
(3)会天大雨( )
(4)卒中往往语(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2015·天津)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
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用原文回答)
(1)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简洁的短语回答。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7.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因为他具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十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________》。“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
(2)孰视之 ____________
(3)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
(4)期年之后 ____________
3.(2015·南昌)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从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7.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有何启示?
(十四)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2)夏水襄陵( )
(3)或王命急宣( )
(4)沿溯阻绝( )
(5)属引凄异( )
(6)良多趣味( )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则素湍绿潭 则留蚊于素帐中
C.属引凄异 神情与苏黄不属
D.沿溯阻绝 绝
多生怪柏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7.(2015·衡阳)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十五)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为坻( )
(3)悄怆幽邃( )
(4)以其境过清( )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理解填空。
本文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__________”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是动。
5.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6.(2015·咸宁)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十六)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百废具兴( )
(2)春和景明( )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4)属予作文以记之( )
(5)去国怀乡( )
(6)长烟一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015·安顺)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③④两段对第⑤段的作用。
5.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十七)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临溪而渔( )
(2)名之者谁( )
(3)野芳发而幽香( )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5)饮少辄醉( )
(6)杂然而前陈者( )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从写景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6.(2015·温州二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7.(2015·襄阳三十三中月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__________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__________的理想之风。
(十八)《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论语”的“论”读______,《论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四十而不惑( )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6)逝者如斯夫( )
(7)匹夫不可夺志也( )
(8)博学而笃志( )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4.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学习态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道德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处世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有几则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是儒家修身之言,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出自上文的成语或格言警句,不少于两个。
(十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温故而知新
C.行拂乱其所为 其真无马邪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属于______论据;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论据。它们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
5.(2015·安徽)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6.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本文的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二十)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两处)
(1)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2)由 是 则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为 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B.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到)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8.(2015·云南)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