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子夜》的情节结构处理得非常成功,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小说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

《子夜》试图概括中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那时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1930年5月的一个傍晚,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一起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吴府的主人吴荪甫,是一个出身“世家”,曾游学欧美学习工业的颇为精明强干、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他年富力强,身材魁伟,浓眉大眼,举止威严。他反对外国资本和买办资本的侵入,力图振兴民族工业,同时又对工人运动和农民暴动残酷镇压。吴老太爷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机械的噪声,耀眼的霓虹,熏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充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人。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做交易。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几位实业界的人物——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火柴厂老板周仲伟,丝厂老板朱吟秋等人也来到吴府,他们和中央军某部的雷参谋谈论着军阀间的战况,并因此而忧心忡忡。为了摆脱困境,他们想到了一个联合办银行的主意。对于这一主意,吴荪甫也很感兴趣,他准备以此作为他成为中国工业霸主的根据地。同时,他也做好了吞并朱吟秋之类缺乏胆识、资金短小的中小企业的准备。就这样,以吴荪甫为首的“益中信托公司”诞生了。然而他们却轻视了背后张着大口的赵伯韬。

赵伯韬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代表,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他四十多岁,中等身材,三角脸,深陷的黑眼睛炯炯有神。他的野心是吞并整个中国工业,为此,他必须打倒吴荪甫。善于投机的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吴荪甫又将五十万资金全部投入公债市场,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吴荪甫与赵伯韬由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这使吴荪甫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屠维岳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金凤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让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到更大的胜利在向他招手。然而好景不长。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得回慎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吴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周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吴荪甫的去路。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吴荪甫并不甘心失败,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但是,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有消息说: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尽管厂里新的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屠维岳束手无策。被围困在厂内的吴荪甫,也只得从后门溜走。吴荪甫四处碰壁,精神极端空虚。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他带上交际花徐曼丽乘上小火轮到长江里兜风。他让船夫开足马力,让徐曼丽在餐桌上金鸡独立,直到把一条舟山板撞翻。

吴荪甫不甘心失败,为了和赵伯韬背水一战,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为了个人利益,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

到了大决战的时候,吴荪甫才觉察到他所收买的人都靠不住。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众叛亲离”的吴荪甫在知道消息后,狞笑了一声,跳到书桌边,拉开抽屉,抓出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然而子弹最终还是没能射出,他长叹一声坐在椅上,手枪掉在地下。在给工厂下了“明天全厂停工”的指令后,吴荪甫决定逃债。他在一阵异样的狂笑中冲进了自己的房中,对吴少奶奶大声说:“明天晚上我们就上轮船,到庐山避暑去!”

《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一幅巨大的画卷,其气魄之大,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尤其是对吴荪甫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塑造,不能不令人叹服。在茅盾看来,人是复杂而多面的,有利欲熏心的一面,同时身上可能还有某些基本的人性闪光点存在。茅盾不用单纯的善恶价值观判断人性的真伪,十分难得,这种独立的思考精神也使得《子夜》成为中国文学长城上一块沉甸甸的砖石。

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是中国与鲁迅齐名的文化巨人,被誉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在现代文学史庞杂壮观的作家阵容中,“茅盾”二字向来被开列在最首要、最显赫的位置。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的创作被文学界公认为“代表了整整一代的小说”。茅盾在中国文坛上孜孜不倦地努力了几十年,没有他的作品,现代文学史将留下一块巨大的空白。

《子夜》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沈余、玄珠等,浙江桐乡人,小说家、散文家、文艺批评家、翻译家,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在茅盾的中学时代,爆发了辛亥革命,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参加了义务宣传革命的活动。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参加了“五四”以来第一个大型纯文艺刊物《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并担任主编。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正式党员。1927年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返回上海,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在反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与鲁迅等人结成战友,并肩战斗。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上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优秀的长篇小说《子夜》就是在1933年创作出版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职务,并担任《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

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和渊博学识的茅盾,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扎实而长远。他的身份是多重的:一方面搞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批评家;一方面又以文学创作著称于世。无论是卓越的小说家、优秀的散文家,还是出色的杂文家,都是对茅盾身份的界定。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均带给人以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虹》《蚀》《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以及散文《白杨礼赞》《冬天》等。

此外,茅盾还不断地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精心整理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他和鲁迅、郭沫若等作家一起,以辛勤的劳动开拓了现代文学历史的新时代。他坚持向正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人们介绍世界现代先进的思想,与同人一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主编了《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热心公益的茅盾还曾经担任诸多社会要职,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文坛最著名的“茅盾文学奖”就是他慷慨解囊,以自己的积蓄设立的奖项,用来鼓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现在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中国分量最重的文学大奖。

有关茅盾的小知识

《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是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写于1927年到1928年的三部带有连续性的中篇小说,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抱着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一次次感到幻灭,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在作品里有较鲜明的反映。暴风骤雨似的群众力量,地主豪绅的投机破坏,以及其他具有不同政治态度和性格的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

《追求》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

不容错过的经典

此时她觉到荪甫的冷笑和什么“要来的事”乃是别有所指,心头便好像轻松了些,却又自感惭愧,脸上不禁泛出红晕,眼光里有一种又羞怯又负罪的意味。

他站在那里的姿势很大方,他挺直了胸脯;他的白净而精神饱满的脸儿上一点表情也不流露,只有他的一双眼睛却隐隐地闪着很自然而机警的光芒。

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对于这种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荪甫常常打算毫无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

初中课外名著导读:《子夜》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