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大城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是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3、娱乐生活:

(1)北宋开封的娱乐生活:

①在北宋的开封,最繁华的场所是大相国寺。

②北宋的开封城内有许多"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瓦子里的文娱演出:说书、演杂剧;体育竞技:蹴鞠。

③大都市里出现"瓦子"的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2)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发达。

(3)戏剧表演:①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②杂剧的发展: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北方兴盛起来。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宋代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春节燃放鞭炮、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二、宋词

1、概况:(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2)词在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3)宋代,词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词的特点:(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所以"词"又被称为"长短句"。(2)依据乐谱的要求,每首词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

3、宋代,杰出的词人(代表人物)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对"词"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北宋的苏轼。

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他是北宋的苏轼。

(2)她是一位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她是李清照。

(3)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

三、元曲(考综合题)

1、元曲出现在元朝。

2、组成: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3、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

元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4、元曲的代表人物(剧作家、戏剧家):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5、"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四、史学(考综合题)

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2、成就:北宋的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学巨著是《资治通鉴》。

3、《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4、内容:《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5、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6、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的史书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7、"史学两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光。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一、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1)发明时间:我国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时间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印刷术的时间是隋唐时期。

(2)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

(3)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刻板费工费时,刻好的板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流程:用胶泥刻字→烧制字模→制版(排字、排版)→印刷→拆版→再制版(排字、排版)→印刷。

(3)印刷术的发展:

①发明木活字。

②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③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术)。

总结印刷术的演变:雕版印刷术→(泥活字)活字印刷术→(木活字)活字印刷术→转轮排字法→(铜活字)活字印刷术

(4)活字印刷术产生的影响(意义、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波斯→欧洲

2、材料: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个材料提到的印刷技术是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二、指南针

1、战国时,制成的指南工具是"司南"。

2、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后来制成了罗盘。

指南工具的演变:司南→罗盘→指南针

3、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中国人开始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是在北宋末年。

4、传播: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中国→阿拉伯国家→欧洲

5、指南针的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6、材料研读:朱彧在1119年写成的《萍州可谈》中写道:"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三、火药

1、发明:唐朝,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2、应用:

(1)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的时间是唐朝末年。

(2)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3)宋金战争和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使用火器。

(4)南宋初,制造出竹管火枪。南宋后期,发明了突火枪(枪炮的始祖)。

(5)元朝发明了火铳。

3、传播: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火药传到欧洲。

中国→阿拉伯地区→欧洲

4、火药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四、发达的中外交通

1、概况:

(1)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很大发展。

(2)宋代: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3)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交通

(1)宋元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陆上丝绸之路。

(2)宋朝的驿站比较发达。

(3)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4)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元代的陆路交通路线(向西):中国→波斯→阿拉伯→俄罗斯

(5)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地理志》

这个材料说明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3、海路交通

(1)原因: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2)结果: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3)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4)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进入鼎盛时期。

(5)材料: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问:这些材料说明宋元时期哪些方面的发展情况?答: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4、影响(作用):

(1)材料:宋元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2)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产生的影响(作用):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外交通的畅通促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明朝灭亡的原因):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农民起义: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强大。

2、建立明朝: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

4、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大都,标志着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背景(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3、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1)全面改革官制。

(2)设立锦衣卫。

4、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之一:全面改革官制。

(1)管理地方的措施: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目的:分散行省的权力。)

②分封诸子为王。(把诸子分封到各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目的:巩固皇室。)

(2)管理中央的措施: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目的:进一步集中权力。)

②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改革军事机构——目的:分散兵权。作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5、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之二:设立锦衣卫。

(1)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目的:为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2)锦衣卫的特点: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锦衣卫的职责: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4)发展: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5)合称:锦衣卫和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注意:设立锦衣卫的皇帝是明太祖。

6、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产生的作用(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7、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问: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祖训是子孙做皇帝时,不允许设立丞相。)

答: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8、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综合题考点:明朝的科举考试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1、背景(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3、答题限制: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八股文"。

5、"八股文"的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特点体现了的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6、结果: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7、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1)明确规定命题范围:"四书""五经"。(考试内容的变化)

(2)答题受到严格限制: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统一答卷格式:"八股文"。

8、材料研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①八股文过于僵硬死板,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命题内容狭窄,束缚了人的思想。②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死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败坏了学风。

(2)这个材料反映了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危害:束缚了思想,抑制了创造思维,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明朝的八股取士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背景: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2、概况: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表现: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意义:这些农作物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②丝织业: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苏州。

③制瓷业:明代的全国的制瓷中心是景德镇。

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的青花瓷由明朝的景德镇生产。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

①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②商帮: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事件:郑和下西洋

1、前提条件(根本原因、主要原因):15世纪初(明朝前期),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人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

3、目的:

(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时间:1405年—1433年

5、次数:7次

6、装载的货物(物品)和用途: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用途:

(1)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2)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7、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8、互动(活动):

(1)郑和及随行人员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2)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派使者随行。

9、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10、地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1、意义(影响):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2、评价: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民族英雄)

13、郑和能够成功下西洋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主要原因:经济繁荣,国力雄厚。(经济支持)

(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4)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6)船队全体人员共同努力。

二、事件:戚继光抗倭

1、背景:(1)倭寇猖獗:元末明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獗。(2)倭患严重: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抗倭战争

(1)人物:戚继光、戚家军。 (2)地点:东南沿海、浙江。

(3)事件:台州之战。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发展: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4、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答: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戚继光有爱民的情怀,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

③抗倭战争是正义的,得到沿海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三、事件: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事件: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成就:三大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1)作者:《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类别:《本草纲目》是一本医药学著作。(药物学著作)

(3)特点:①规模宏大。(内容丰富。)②附有药物形态图(药材插图)。③对药物重新分类。

(4)地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传播:17世纪初,《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和朝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2、《天工开物》

(1)作者: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的宋应星。

(2)类别:《天工开物》是一部介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科技巨著。

(3)特点:①内容丰富。②绘有插图,画面直观生动。

(4)地位:《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名著是明朝的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

(5)传播:《天工开物》传到了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

3、《农政全书》

(1)作者:《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

(2)类别:《农政全书》是一部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科技巨著。

(3)特点:①内容丰富。②分类清晰。

(4)地位:《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建筑: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军事建筑)

(1)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讫(起点、终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3)特点:

①组成部分: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②军事防御体系: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③坚固: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④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优异。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4)影响: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长城促进了民族交往。)

(5)象征: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北京城(城市建筑群)

(1)营建的时间:1406年-1420年,明成祖扩建和改造北京城。1421年,明成祖迁入北京城。

明朝的都城:应天府(南京)→京师(北京)

(2)构成: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

(3)特点: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

(北京城里最雄伟壮丽的建筑群是紫禁城。明朝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紫禁城。

三、艺术成就:小说、书法、绘画、戏剧

1、小说(文学名著)

(1)背景:明朝时,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

(2)代表:明朝最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3)学习方法:表格法

(4)《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5)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6)有一部名著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这部名著是《水浒传》。

(7)《西游记》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8)综合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异(不同点):主题和风格各异。

(同(相同点):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家喻户晓,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书法、绘画

(1)明朝的书法名家是董其昌。董其昌是明朝的书法名家。

(2)明朝的绘画名家是徐渭。徐渭是明朝的绘画名家。

3、戏剧

(1)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剧作家: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汤显祖。

(代表作: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③《牡丹亭》的主要内容: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

④《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主旨):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3)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戏剧是明朝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灭亡的原因)

1、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1)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出现过宦官专权局面的朝代:东汉、唐朝、明朝。)

(2)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的表现: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陕西北部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

(1)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摧征如故。广大农民发动起义反抗。

2、事件:李自成起义

(1)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明朝末年,陕西北部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李自成。)

(2)口号:李自成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

(3)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发展迅猛: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5)建立政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与明朝对立的政权是大顺。

(6)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为什么李自成起义能成功推翻明朝?)

答:原因是

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②起义军纪律严明。

③根本原因:明朝政府腐败,还不断征收各种赋税,民心尽失。

(7)明朝灭亡:1644年,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军是李自成领导的。)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明朝后期)满洲兴起

(1)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金明交战: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3)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4)改族名: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族改为满洲。

(5)建立大清: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把金改为清)

2、(明朝灭亡以后)清兵入关

(1)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明军将领是吴三桂。)

(2)李自成在山海关与清兵交战失利,退回北京,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重点学校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历史七年级下册12—17课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