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一)

⑴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⑵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⑶“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⑷“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⑸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上文写盛开的藤萝,作者从 的角度,由  ,由  ,写出了花的“盛”。

2.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怎么理解?

3.“只是深深浅浅的紫,……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段话怎么理解?

(二)⑴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⑵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⑶过了之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⑷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⑸在这浅紫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答:

5.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答:

6.对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


春(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春草、春花的什么特点?

春草的特点是 ;春花的特点是 

2.第一文段中的“钻”字用得准确,说说其作用。

答:

3.第二文段写蜜蜂、蝴蝶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 “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

6.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答:

7.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答:

济南的冬天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2.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写景,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感情。请联系以下文字来作分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本文情景交融,作者有时创设情景,有时进行联想,来表达感情,请联系以下文字作具体分析。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端午的鸭蛋(一)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①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②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②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⑤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⑥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选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2.作者写“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用意是突出家乡咸鸭蛋的 

3.(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 作者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

(2)用袁枚的话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

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③段中“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中“吱”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画线句①给你的感受是

6.画线句②引用文言文为文章增加了 的语言美。

7.第⑥段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它和本文主体有关吗?谈谈你的理解。

(二)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 )硝药,( )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又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本段都写了哪些风俗?

3.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4.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5.文章的题自称为“端午的鸭蛋”,选文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云南的歌会(一)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些“歌声”具体指什么歌?

2、由呈贡进城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3、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4、归纳本段思想内容: (限于四个字)

(二)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达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4、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

(三)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①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②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为什么说“金满斗会”是“最热闹的”?

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3、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4、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

5、画线语句②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仅限四个字) 

参考答案

紫藤萝瀑布

(一)

1.视觉;远;近;面;点。

2.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朵的绚丽色彩和繁茂景象,也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生机勃勃,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3、用“欢笑”“生长”“挑逗”等词语将花瀑拟人化,细腻的写出每一朵不同部位的颜色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二)

4.作者睹物释怀,他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 

5.写这紫藤萝也曾遭遇不幸,为后面点题作铺垫。

6.面对紫藤萝,“我”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心情轻松了,脚步自然会加快。

1、嫩绿、有旺盛的生命力、惹人喜爱;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和生命力。

3、从侧面描写出了春花多、艳、甜,同时以动写静,增添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4.好像 没有 不能删去。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仿佛”,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5.“牛毛”形容雨丝的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 

6.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沾了水,所以说“绿得发亮”;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水,所以说“青得逼你的眼”。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

7.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着春风了。“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 

济南的冬天

1.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2.(1)把一圈小山比做小摇篮,又用拟人手法写小山: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赋予小山以慈母之情,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水也不忍得冻上”,用拟人方法写。因为要助长水藻绿的精神,要让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也是拟人方法),所以她不忍心冻上。这里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3.(1)作者创设了“水墨画”的意境,借此抒发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

(2)由“清亮”“蓝汪汪”联想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这联想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端午的鸭蛋》答案:

(一)

1、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2、名声大

3、质细而油多;说明;颜色细而油多;为文章主体“端午的鸭蛋”预设了一个背景,作好铺垫。

4、不好。因为用了“吱”,绘声绘色,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从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5、作者的语言自然、生动,信口而出,让人倍感亲切 6、典雅

7、有关。作者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答“无关”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

1、不是 而是 2、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七种风俗。

3、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

4、表示他家属于“多数人家”,家境不算窘迫,因此每逢端午所吃的“十二红”中的这三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做好铺垫。

5、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又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最后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看似没有关系,实则为下文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渲染出了“端午”的气氛。这也体现了作者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云南的歌会》答案:

答案一:1、以情歌为主,也唱其他内容。

2、一路景色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是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3、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4、山路漫歌

答案二 :1、 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山野对歌场面。 

2、不能。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有“多”才能显得准确精当。

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4、这样更能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答案:三1、因为它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的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参会的妇女居多,而且打扮得非常漂亮。老年人在场上格外兴奋活跃。

2、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

3、参加“金满斗会”都是村子里的小商贩或普通的村民。体现了“金满斗会”的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4、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5、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6、村寨传歌 

中考课内散文重点篇目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