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满分](限时10分钟)

1.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剂 B.液氨用作制冷剂

C.氢氟酸刻蚀玻璃 D.生石灰作干燥剂

2.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

C.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3.下列有关变化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海水中提取镁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B.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用"地沟油"纯化生产"生物燃油"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4.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不产生新元素,产生新元素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B.向煮沸的1mol·L-1NaOH溶液中滴加FeC1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C.导电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所以物质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D.液氯、乙醇、NH3均属于非电解质

5.下列过程中颜色变化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

A.银白色的金属铁研磨成铁粉后变成黑色

B.新切割开的金属钠的表面由银白色迅速变成暗灰色

C.红棕色的NO2通过装有水的洗气瓶后得到无色气体

D.浅黄绿色的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无色

6.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B.烧结粘土制陶瓷

C.湿法炼铜 D.铁的冶炼

7.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 )

A.百炼成钢 B.饮鸩止渴

C.铁杵磨针 D.火上浇油

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常见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高考化学第8题 多角度考察物质变化 题组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9.下列变化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变化时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

B.变化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C.变化时释放或吸收能量

D.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分子种类增加了

10.下列物质或物质变化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盐酸除金属表面的锈是物理变化,食盐水导电是化学变化

B.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是物理变化,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是化学变化

C.混合物:铝热剂 、 液氯 、 水玻璃 、 明矾

D.化合物:干冰 、 冰水混合物 、 烧碱 、 小苏打

答案解析

1. 答案 B

解析 明矾作为净水剂的原因:溶于水电离出的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强吸附性;氢氟酸能刻蚀玻璃的原因:氢氟酸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生石灰作干燥剂的原因: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以上物质的使用均涉及化学变化,A、C、D错误;液氨用作制冷剂的原因:液氨挥发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迅速降低,不涉及化学变化,B正确。

2. 答案 C

解析 选项A、D都是物理变化;选项B,两者都是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电解必然会产生新物质,故食盐水导电是化学变化;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胆矾变白,说明胆矾失去结晶水,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3. 答案 C

解析 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是Mg2+―→Mg(OH)2―→MgCl2―→Mg,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侯氏制碱法的过程是NaCl―→NaHCO3―→Na2CO3,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正确;"地沟油"纯化是分馏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石墨与C60的结构不同,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项正确。

4. 答案 A

解析 A.原子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遵循元素守恒,则化学变化不产生新元素,产生新元素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B.Fe(OH)3胶体的制备是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的,向煮沸的1mol/L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沉淀,故B错误;C.导电时可能为自由电子或自由离子的定向移动,如电解时导电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误;D.液氯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A。

5. 答案 A

解析 A项中发生颜色变化是光学现象的变化,故铁研磨成铁粉属于物理变化;B项中金属钠被氧化成了Na2O,属于化学变化;C项中NO2通过装有水的洗气瓶后生成了NO,属于化学变化;D项中新制氯水变为无色,是Cl2+H2OHCl+HClO平衡不断右移的结果,属于化学变化。

6. 答案 A

解析 A项,打磨磁石制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

7. 答案 C

解析 A项,百炼成钢有新物质铁生成;B项,饮鸩止渴使人中毒,发生蛋白质变性;C项,铁杵磨针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火上浇油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8. 答案 C

解析 A、液态的金属汞,受热易变成汞蒸气,汞属于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属于有毒物质,但常温下,能和硫反应生成硫化汞,从而防止其变成汞气体,黄芽指呈淡黄色的硫磺,故A正确;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酸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二氧化硅反应,则"强水"指的是硝酸,故B正确;C、利用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物质气化、冷凝为固体的过程,为升华操作,故C错误;D、鉴别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强烧时焰色反应不同,分别为紫色、黄色,可鉴别,故D正确;故选C。

9. 答案 C

解析 A项,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项,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项,物理变化时也能释放出能量,不能说明生成新物质,故C正确;D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种类变了,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错误。

10. 答案 D

解析 A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是化学变化故A错;B. 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主要是利用硫在二硫化碳中的溶解度比较大,是物理变化,故B错;C.液氯属于纯净物,故C错;D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D正确;所以答案选D。

高考化学第8题 多角度考察物质变化 题组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